关灯
护眼
字体:

荣锦路(192)+番外

“元嘉?”赵王听到这个消息,直接从惊叫出生来,一副不可置信地样子,站在一旁愣神了许久,才道:“元嘉不是去求医了吗?怎么会在章县?”

对于赵王的这个问题,端王只是笑了笑,并不回答。这样的问题实在是没有任何回答的必要。

“你知道了便好,元嘉能力卓绝,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将章县的事情处理得极好。”端王想到沈皎写给他的心中,列举得其对章县灾情的调查结果和处理方法,他又看了一眼眼前的赵王,之前还觉得赵王还算不错,可是要和元嘉一比……,端王嫌弃得看了眼一下赵王。这一个还需要他手把手得教,另一个却是可以给他提供帮助了。实在是没有没法比啊。

“你去章县也好,一来是你的身份比起元嘉来更适合也更方便行事,很多以元嘉身份不适合出面的事情由你出面更好。”元嘉的身份就算是再尊贵,在礼制上和他们享有同样的地位,但是其到底在朝中没有一官半职,行起事来还要多方顾及,不能将手段全部施展出来。而赵王的身份一是亲王,二是这次圣旨亲命地钦差,协助他总理山东政务,所以其做出任何决断都是符合身份,当地官员无法有意义的。

“二来,你也可以好好和元嘉学习一下,历练历练,有元嘉在你身旁,我也能放心。”端王看着赵王在自己说完后,从震惊到纠结的脸上,继续道:“元嘉的本事到时你就知道了。她来山东的消息是一直瞒着朝中,奉陛下的旨意,秘密前来的。如今告诉你,想来也知道是为什么。”

“侄儿明白,定会认真办差,不负父皇和端王叔的期望。”赵王听到后,立时高声保证着自己的决心,心中亦是激动不已。他知道端王话中的意思,若是他没有认真办差的心思,想要敷衍了事,亦或是故意针对晋王一党,元嘉在山东的消息恐怕他直到离开山东回京都不会知道。

“嗯。你收拾一下,在明天见过山东州郡的官员,听听他们对自己州郡情况的汇报,再离开吧,如此,你心中也有个数。”端王道。

“是,侄儿领命。”

随后,赵王和端王又一同讨论起了勘灾,救灾的具体事宜。

而在齐州府的另一处宅院中,杨叔达和马文本的交谈却并不平静。

第167章 投靠

杨叔达听完马文本的话后, 眉头紧皱,陷入了沉思。

而一旁的马文本却似乎并不着急, 十分悠闲地品起茶来。看着杨叔达许久没有回声的意思, 再次开口劝道:“杨大人,您想要的,晋王能给得了, 韩王殿下也同样能给得了。比起晋王,韩王殿下礼贤下士, 聪慧贤达, 胸襟广阔,远非晋王所能比, 您为何不弃暗投明呢?”

“弃暗投明这个词用得可不恰当。两位殿下都是陛下的皇子,而你我都大齐的臣子,同为大齐效力, 哪里是明,哪里又是暗?景仁说笑了。”右参政马文本,字景仁。

马文本看着杨叔达笑着叫着自己的表字,却说着这些场面上的话,暗道一句老狐狸,紧接着笑着道:“是下官用词不当, 多谢杨大人斧正。下官口舌笨拙, 但是下官的意思, 想必杨大人应该明白。晋王虽然在朝堂上势头正猛, 但是其实势单力薄, 且喜欢任人唯亲,这一点想必您再清楚不过。”山东的很多官员,包括杨万里都是和晋王沾亲带故的存在,这些人也都是晋王举荐来的。

“和他们比起来,您应该能感觉到,晋王在山东更为依赖他们,而不是您这位布政使。说句大不敬的话,待以后,晋王得势,那您便是再辛辛苦苦地付出,这结果又是还不如他们一句奉承的话,和一点沾亲带故的关系。”马文本意味深长的说道。

杨叔达听后眼中更加幽深,他明白马文本的意思,心中也是赞同的。照晋王现在任人唯亲的做法,待其登基后,介时没有了制约,他会更加不搭理他们这群人,也会更加倚重杨万里那群没有半点能力的亲信。这样的以后,他不是没有想过,而是不敢想。

马文本看着杨叔达在他劝说后,产生动摇的样子,便继续道:“而韩王殿下就不同了,他任人唯才,以大人的能力,若是辅助韩王殿下,殿下定会视大人为知己能臣,倚重大人,让您的理想抱负能够实现。”

“殿下对有才之士从来都是以礼相待,十分看重的。您想必也对殿下有过一二了解的。”马文本继续游说道。

杨叔达点了点头,道:“前两年进京述职时,有幸见过韩王殿下,殿下确实是一位谦谦君子,对臣子也没有架子,待人和善。”对于韩王,他是讲过两面的,这两面确实让他对韩王的印象很好。就算当时的韩王,基本上都是站在晋王的后面,似乎仿佛事事以晋王为主的样子,他只是陪衬一般,但即便是晋王也压不下韩王的风采,每一个见过韩王的人外臣都对其新生好感。但是……

“但似乎比起晋王来说,韩王殿下更为势单力薄。”晋王就算是再势单力薄,在宫里还有何妃为其照应,何家就算是再不像样,好歹还能有点用,再不济也是一个联姻的选择。而韩王呢,不仅没有这些帮助,并且其母族和母妃都是其最大的一个污点。母族获罪,同胞兄长几乎形同被废,终日幽禁在府中。这一点,便是其夺嫡之争的最大障碍。

其实,若不是马文本今日来找他,让他弃晋王选择韩王,他也不知道这韩王也有夺嫡的心思。毕竟朝中无论是京城,还是地方都只以为韩王是晋王的附属,毕竟因为韩王母族的事情,大家皆以为韩王已经绝了争夺储位的心思。再者,韩王这些年确实事事以晋王为先。很难让人以为其还有自立门户的心思。

马文本对于杨叔达的话不可置否,韩王的母族确实是其身份中唯一的不足。但是,话又说回来,若是当年王家不倒,依照韩王的聪明才智和王家的势力,绝对能在朝堂上和太子平分秋色,甚至压太子一头也说不定。若是王家不倒,这朝堂上哪里有晋王的地方。可是这个世界没有若是,王家倒台是事实,而韩王身上的这个污点现在也不能洗刷,甚至会成为其争夺储位的最大绊脚石。

“韩王殿下虽然看着势力单薄,但是朝堂上陛下看重的一些青年才俊都与殿下关系甚好,还有韩王殿下人品贵重,仁厚礼贤,贤明豁达,这些可是别人比不了的。”至于这别人是谁,不用说都知道。

“此外,说一句大不敬地话,若不是韩王殿下的母族是这个状况,他的身边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状况,那个时候,不说是杨大人,恐怕京城的那些豪门大族想要投靠,都还要再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够不够被另眼相看的。”马文本笑着说道,“说这些,您也别恼。下官说这些话,只是想要和大人说一点,您选择现在投靠韩王殿下,远比在殿下羽翼丰满时再投靠,于您来说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