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抢了妹妹的后位(138)+番外

都不愿过多提及老林家的人,林秀回想曾经这些在她生命里占了很大部分的人,也是晒然一笑。

林老三几个是次日去的大理寺探望严氏。

彼时严氏还在昏迷之中,三人看过后就出来了,在城北又住了一月,等严氏被放出来后,再没耽搁,立马就返回安郡了。

林睿受严氏牵连,因为有这层母子关系,被剥夺了上任的资格,空留下一个举人名头。

一家子得意洋洋的上梁,最后却灰溜溜的回去了,再没有发出一点声响。

轰动城中的闹事案过后,立马迎来了殿试。

第94章 黄毛丫头

录取的这五百一十三位贡士在宫侍的引导下, 先是去了文德殿觐见楚帝, 因为人数众多, 这次殿试便被安置在了旁边的临华殿里。

考生们知道在这儿倒是格外高兴。毕竟这殿不是普通的殿,圣朝所有的科举阅卷包括他们的功名就是在这个殿里头排出来的,而如今, 他们却又重新回到了这里,进行着人生最后一场考核, 这种感觉很复杂,又很平静,几股情绪相交反倒让本来直视天颜, 心里忐忑的贡士们冷静了下来。

楚越事务繁忙,说是由天子监考,实际上又有那个帝王能从头到尾的守着?楚越也不例外,在殿中待了半个时辰左右,就离开了。

余下自有姚右相等人接替。刚踏出殿,平安就迎了上来,小声的禀报着:“陛下,周国公传了书信回来, 说他和赖侯爷已经到了淄珠境内。”

楚越点点头,上了外头候着的銮轿,回了御书房处理奏折。

贡院一事已被查出不过只是一场闹剧, 由严氏带来的影响很快消散了, 无论是贡士还是落地的举子,对朝廷短短几日就把案子的来龙去脉探查清楚, 无论是对朝廷办案的速度,还是大圣对科举的灵活和包容,甚至是在录取的人数上,都让身怀学识和能力的人跃跃欲试,期盼着有一展宏图之日。

由前朝衍变而来的靡靡之词,文人们注重藻词华丽,竭尽所能的高歌颂德也在楚越一道又一道的诏书和带领的文风下由华丽转变为务实。

但并非就此取缔了这些华丽藻词,在务实之中也需要别开生面的文风之气,如今,务实的风气吹在了九州大地,奢华之风虽弱,但朝廷并不禁止,任由它在这股务实的风气下缓慢生长。

人人都在为了过上好日子奋斗,大圣满目苍夷的大地上渐渐恢复了安宁、平和。

殿试问策,由辰时三刻入,到日落而止,午时由宫中御膳房供给薄饼和清水,中间如要入厕,只需招招手,由宫人亲自带着便行。

大圣头一回的科举,实际上是很轻松的,并没有那些严苛到吹毛求疵的地步,这点沿袭前朝,科举宽松,但追求公平公正,更多的朝着寒门子弟倾斜,原本,在这殿中应该有许多大家族出来的学子,但因着楚帝跟朝臣的斗法,许多大家族的子弟都没有参加科考,满堂垂头苦思的殿试贡士中,占着各地世家阀门的贡士只占着不到一层。

早在科举如火如荼的时候朝臣们就已经在这场争斗中输了一手。

不止没有借此牵制到楚帝,反而让众位官位看到了与日俱增的压力,尤其殿试后,这一批朝气薄薄的进士立马就要走马上任,在他们的仕途上充当绊脚石了。

平安看着楚帝御笔在折子大刀阔斧的写着,更是为如今的满朝官员们捏了把汗。

陛下要拿国子监开刀了。

如今的国子监祭酒是左相一派的人,从四品高奇高大人。圣朝建立,大部分恢复了前朝的各科衙门,如今国子监下设有太学和贡衙,大部分世家子弟便是从太学从而入了官场,太学视为整个朝堂的基石,往前泰半是由朝堂重臣举荐子弟入学,或由城中观澜书院向太学推举优秀学子,这其中,推举的又泰半是世家子弟和官宦子弟。

在科举中,朝臣们占了下风,但并没有动摇到他们根基,因为无论是久负盛名的观澜书院还是太学,都握在世家手里。

楚越能让寒门子弟成为朝臣官员们的绊脚石,让他们有压迫感,但同样的,这些来自太学的世家子弟同样也能为他们牵制寒门子弟。

若说科举是梗在他们喉咙里的一根儿刺,那动了太学,才是真的捏住了他们的脉门。

“陛,陛下,这样只怕朝臣们会大力反对的......”平安也是仗着心腹才敢胆儿大的插上一句。

说着,他还下意识抹了抹汗,仿佛已经能看见在朝堂上争论得面红耳赤的那一幕了。

楚越头也不抬,“嗤”笑了声儿:“怕什么。”

国子监一向是举荐入学,而他现在,不过是改了一下,变成考核入学而已,让太学这个大圣的最高学院更公平公正而已,并没有大改大动的,谁能说什么?

平安紧紧闭了嘴巴。

这看着确实只是稍稍动了动,但只是稍稍煽动了下蝴蝶翅膀,影响可大了。

满朝文武官员上上下下那得多少人?家中有多少子弟?谁不想蒙阴直接入太学省去了十年的寒窗苦读,但对小官小员们来说,他们根本拿不到举荐名额的。

每一载的举荐名额只有那数十人,除了朝中重臣手里捏着的名额,唯一能进去的就是通过观澜书院进去,而观澜书院里头错综复杂,真正能凭借自身学识被送进去的又有几个?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股链条,重臣们的子弟越发朝上走,小官员家的子弟只能到处找门路,或者依附在重臣们或者世家身下,前者越发稳固,地位越发高高在上,后者汲汲营营,少有真正出头之日。

不少小官员家的子弟也可通过科举改变现状,但科举之路本就艰难,尤其喜向寒门子弟倾斜,也难以成为风气。

如今的圣廷,在楚帝下达了不少旨意后,也让普通的小官员们看到了希望,但长久以来的官宦子弟走太学的路子早就根深蒂固,需要转变思想,非一朝一夕的事。

但楚越此举发了下去,立马就让太学那些真正掌握着举荐资格的重臣们失了招揽人的机会。没有资格的人不再需要到处找门路,搭上去依附他人,只需要考核通过之后就能入太学,看到为官当臣的希望,那么,看似一个小小的改变,损害最大的可就是那些重臣和世家了。

平安谄媚着脸,真心夸奖:“还是陛下深谋远虑,如此一来,百官相互勾连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楚越把写好的折子一扔,没好气的撇了他一眼:“你个马屁精。”

平安当没听到,嘿嘿直笑。

楚越点了点那道折子,“让中书省按折子上拟旨。”

“是,奴婢这就去。”平安正要捧了折子出门,楚越思虑后,又喊了他回来:“算了,先放朕这儿,待过两日科举同殿试功名一同颁布。”

这五百一十三位贡士的策问试卷批阅很快,不过三两日就能钦点出各功名发下去,举国欢庆,平安把折子单独放好,心里对诸位大臣满是同情。

上一篇:七零年代绿茶小寡妇 下一篇:荣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