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一把刀(677)+番外

有时候,官家还陪着刘太后回忆从前。

每当这个时候,张司九就觉得看到的不是太后和皇帝,而是一对普通的母子。

时间久了,张司九就看出一点端倪来。

郭皇后和官家即便是在刘太后这里遇到了,也是客客气气,相敬如宾的。

张司九嗅到了一点夫妻不和睦的味道。

主要是,官家对郭皇后态度有些冷淡也没啥,偏偏官家对其他人都很温和。

对其他后妃也好,对宫人也好,又或者是对她也好,官家都是很温和的。

这就让郭皇后更加不满意了。

有一次,郭皇后甚至跟刘太后哭诉起来。也就是俗称告状。

刘太后无奈,当日便和官家说起此事:“毕竟是你的发妻。”

官家对此事显然也不想多谈,只会回应了三个字“知道了。”

张司九万万没想到,这把火还会烧到自己头上来。

起因很简单。

这日,探望过刘太后之后,官家将张司九喊到了外头来,问起刘太后的情况。

刘太后的情况其实就那样。谁都知道,就是熬日子。留是留不住的,就看什么时候走。

但官家却是不舍得的。

张司九斟酌着说了实话:“太后娘娘身体到了这个程度,每日都会疲惫不堪。虽然太后娘娘总说没有哪里病痛,但……到底不能和健康时候相比。”

所以比起强行留下,倒不如坦然一些,顺其自然。

官家沉默了。

看上有些难过。

张司九宽慰一句:“官家对太后很孝顺,太后说起,也很欣慰,这就很好了。接下来这段时间,官家也多陪陪太后就好。”

官家一声叹息:“我之前因为祭天的事情,还同太后有些怨言。我很后悔。”

张司九明白了。官家是有些自责。

毕竟那时候刘太后的情况看起来还挺好的。

所以,即便是朝堂上,对祭天的事情,也有些不同的意见,吵得很激烈。

旁人都如此,更何况是官家?

母子二人必定是爆发了争执和吵闹的。

但这些,并不会导致今日的事情发生。

第759章 真情

但是这种事情,到了这个时候,官家却未必能想的明白。

所以,官家心中十分愧疚。

虽然他并不是刘太后亲生,但却从小被刘太后抚养长大,和亲生的孩子也并无区别。

刘太后虽然垂帘听政这么多年,也曾因为权利与官家起过矛盾,但……

这并不影响官家到了这个时候,只想得起来曾经的母子情深。

更何况,刘太后并未曾为了权利迫害过官家。这一点,便足以让官家永远都记得这一份母子情。

张司九想了想,这样说了句:“人这一辈子,就好比是灯油。油就是那么多,有的人烧得快,有的人烧得慢。”

“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谁也阻拦不了。”张司九笑笑,轻声叹息:“人不会因为吵一次两次架就生病。太后的心境很好,所以,只是油尽灯枯罢了。”

不关乎任何原因,就是到了该告别的时候了。

官家久久没有言语,最后却红了眼眶:“太后还是为国事操心太多。”

张司九没接这句话,因为这件事情就不是她能够评论的事情。

反正,看着官家没有别的要问的,张司九就提出了告辞的话,并且还提醒官家记得保重自身。

张司九回去的时候,迎头遇到了郭皇后。

郭皇后深深地看了张司九一眼,露出个笑容来,就是那笑容一看吧,就不是什么高高兴兴的笑。

张司九:???我貌似也没有得罪过这位皇后娘娘?

但是郭皇后什么也没有说,慢悠悠走了。

张司九转头就悄悄问了刘太后身边的宫女:“春姐,我得罪皇后娘娘了吗?”

春姐服侍刘太后多年,是老宫女了,她也是很有才能的人,而且立志不嫁人。

张司九觉得,她能混到今天,除了工作能力的确牛逼,最主要的是,没被结婚生子耽误混工龄。

工龄到了,把其他人都熬出宫了,自己自然就升上去了。

春姐虽然有能力,但性格却很好。听见张司九这么问,她就悄悄地提醒了两个字:“吃醋。”

张司九琢磨了一回,明白了:这是觉得官家单独跟自己说话,肯定说的不是什么纯洁健康的话?

她觉得有点冤枉:“我都订婚了。”

春姐笑了:“又不是不能退。”

这一句话,直接就让张司九毛骨悚然了:别吧,自己还是只想和杨三一起试试,婚姻到底是围城还是坟墓的!

至于别的,春姐没有再多说,张司九也没有再多问。

再说多了,就会被人抓小辫子了。

只不过,张司九万万没想到,刘太后都到了这个地步了,竟然还这么耳聪目明。

当天发生的事情,刘太后都没用晚上,傍晚就聊起了这个事情。

刘太后叹了一口气:“皇后性情有些执拗。有时候,哀家都觉得头疼。”

张司九有点惊恐地看着刘太后:跟我说这个干什么?

刘太后看着张司九这个表情,也笑了,显然觉得十分可乐:“你怕什么?听几句闲话,有什么好怕的?”

张司九叹了一口气,“就怕听多了,容易短命。太后娘娘,我学医不容易。好不容易才有今天的成就呢。”

两句话就把刘太后逗得笑个不停。

张司九有些无奈了:我真的是很认真说得这个事情。

刘太后笑够了,这才重新开口:“官家当初,其实也是听了哀家的话,这才选了郭皇后。”

张司九面上恭恭敬敬听着,心里头的腹诽那是一个字也不敢泄露。

但她总觉得,刘太后其实是有些失望的?

对谁失望?对郭皇后,还是对官家?

“哀家觉得,或许当初还是做错了。”刘太后叹了一口气:“一辈子那么长啊。”

两人这样,如何能相守一生?

张司九更不敢说话了:做错了也不能离婚吧?

刘太后看住了张司九:“你与杨三郎是幼年相识?就因为这个,所以要成婚?”

张司九信誓旦旦:“当然不是,我们是互相爱慕,情比金坚!”

饶是刘太后这一生都精彩跌宕,此时此刻,也被张司九的直白和热烈给噎住了。

她看着张司九,良久才找回了声音:“看得出来。”

张司九笑盈盈:“反正这辈子,我们总是要在一起的。如果不是他,我宁可不嫁人。”

刘太后更没了脾气。

良久,她笑起来:“你这孩子,倒是真聪慧。”

张司九嘿嘿傻笑。

刘太后只说自己累了,剩下的话,她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张司九更不可能问。

但张司九说的非杨元鼎不嫁这话,却如同风一样传遍了后宫整个角落。

不仅宫女太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就是后宫女眷们,也都知道了。

尤其是郭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