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一把刀(358)+番外

她刨了几口饭,又问齐大夫:“这次的事情,您有没有什么想法?”

既然现在医馆有她的干股,张司九就不得不上心一点:人要救,那钱途也是要的!

“这明显就是叶岚那孙子搞出来整我们的。”齐大夫冷哼一声,面色不善:“到时候,等赵小郎君好了,我亲自护送赵小郎君回去,然后顺带去看看叶岚!锦官城里,我还是认识点人的。既然他给了这个机会,咱们还真得好好打打名气。”

这样将来医馆出去的人,才更有威望。

齐大夫说到这里,又压低声音问了句:“赵小郎君的腿,会不会瘸?”

张司九实话实说:“真得看愈后情况。现在这段时间,千万别瞎吃龙牡汤这种东西,否则,真能长成长短腿。到时候不想瘸就不行。”

“而且,要让他下地活动,但是又不能太早下地活动,否则骨头错位是大事,不敢用腿,腿变得不灵活,也是大事。一直躺着,还容易气血淤滞,闹出其他毛病。”

血瘀,则成块。也就是……血栓。

一旦血栓,造成了栓塞,那就不是瘸腿的事儿了,是嗝屁的事情。

齐大夫听见这话,立刻表示:“放心,我会留意这个,多用活血化瘀的药。反正这次,不管用什么成本,咱必须保住赵小郎君!”

他声音更低:“杨县令叫人给我说了,郡王府的人,咱们得罪不起。”

第401章 有问题吗

事实上,这件事情,杨县令的确是一直挂心着。

杨元璋将郡王府的人送到了医馆后,留下足够的暗示,也没久留,中间手术的时候,趁着没人注意他,他回去县衙了一趟。

回去后先见了杨县令,杨县令一看见他,就立刻站起身来,关切问道:“怎么样?能救吗?”

“已经开始治疗了。”杨元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了一遍,着重提了手术知情书和手术同意书:“医馆能想到这个法子,实在是妙。”

这样一来,不管赵城出了什么事情,只要拿出这两份文书,那么就是郡王府也拿医馆没办法——情况都说了,人也摆在这里,真出了事情,那怪谁呢?

仔细了解了什么叫手术知情书和手术同意书之后,杨县令也觉得神妙:“真是神来之笔,神来之笔啊!谁想出来的法子?可真是保全了医馆!”

杨元璋虽然并不知具体是谁想的,但不妨碍他猜测:“应该是和九娘有关。九娘有时候和三郎有些像,他们总有一种奇思妙想,同我们常人不同。说来,也是羞愧。先生教授我读书时,常说,所思所想,最重要是一个灵动,莫要为常态所固,可我总是不能领悟。三郎和九娘,却总轻易做到。也不知是不是因为我不够聪慧所致。”

说到这里,杨元璋的语气里,是真有点羡慕的意思在的。

可关键是这种东西,羡慕不来,也没有诀窍。

甚至,就连模仿都模仿不来。

真非要去模仿,那就只有一个东施效颦的结果。

反而贻笑大方。

杨县令听出大儿子的羡慕与怅然,便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宽慰道:“大郎,凡事不可强求。九娘也好,三郎也好,心思纯净,年纪也小,又一起经历过生死劫难,尤其九娘,小小年纪所经所历,皆非常人可比。或许正是如此,他们才看事情更为通透。”

“每个人要走的路不同,每个人性情也不同。你身上,自然有你的好处,何必妄自菲薄?走不得灵动巧思的路,就走一条端庄稳重之路。只要心正,博学,踏实肯干,又何愁无用武之地?”

这个大儿子,杨县令也是抱以厚望的。

从小启蒙都是亲自来,品行上更是让他满意。

而今,大儿子如此心态,他除了心疼,也有些好笑:到底还是太年轻了些啊!

不过,不经历这些,如何成长?

杨县令笑了又笑,最后又让杨元璋带着周氏准备好的东西,再跑一趟医馆。

赵城虽然来得匆忙,但马车都跟了三辆,除了护卫和管事,还有小厮和丫鬟。吃穿东西更是带了不少。

按说是不会缺东西,但既然到了绵竹县内,杨县令就算再觉得没必要,也得单独准备出一份来。

尤其是跟着赵城过来的人,也要安排好住处。

就这么一会儿功夫,杨县令已经找了乡绅来,借了一套宅院,供给赵城一行人使用。

不过,让杨县令没想到的是,赵城却被医馆给扣下了,根本不让带出医馆,去宅院内休养。

而赵城此番带来的人,也不让他们继续留在医馆。

主要是那些人态度太糟糕,看程万里脾气好,总有些想要压住医馆来指挥的意思,最后又把老实人程万里给气得发了火,一顿狂喷之后,直接干脆利落把人赶走了,只留下一个小丫鬟熬药,其他人,每日只能探视赵城一次。

就这一次,还是齐大夫提醒了一句,得让他们确定赵城还活着,否则估计得闹出事。

不然,就这一次的探视,都不可能有。

杨元璋到的时候,郡王府的人正不服气的想要闹。

毕竟,走哪也没听说过这个规矩啊!

杨元璋赶紧把人拦住了,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既然赵小郎君还在医馆里,还得靠着大夫们救治,那咱们还是听大夫的吧。此时可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他们既然敢留下赵小郎君,定不会亏待赵小郎君的。”

况且赵城只是腿断了,又不是人傻了,真被欺负了,难道还不会告状?

这些人就是想得多!

面对杨元璋温厚笑容,郡王府的人总算是冷静一点,想到了那一句: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于是,他们这才消停,跟着杨元璋去了宅院。

只不过,他们显然也没把杨元璋放在眼里,一个个态度多少也有点倨傲和颐气指使。

杨元璋全程微笑,并不与之计较。

一切安顿好之后,他回了县衙,再去见了杨县令,第一句话却道:“爹,郡王府只恐御下不严,而郡王爷的态度,恐怕也是……我怕,不管赵小郎君最后能不能康复,医馆都有麻烦。”

杨县令当然知道这位郡王爷的事情。

听闻长子之言,他顿时笑了,捋了捋胡子:“毕竟是官家的族叔,官家又是宽厚仁慈之人,对他们多有礼遇。加上又是在这边富饶之地做郡王,那就更有底气。你能从他们家下人看出这一点,说明是长进不少。不过,赵小郎君这个事情,还有段时间。正好……咱们家该送折子去东京了。那个鼓风机,官家十分有兴趣。”

“官家也曾给三郎写过信,这次,我想着,该让三郎亲自给官家回信才好。小孩子调皮,除了鼓风机,大可以再说说风土人情,趣闻趣事。你说呢?”

杨县令微微扬眉,就这么笑看自家长子。

这一瞬间,杨元璋看着自家老爹,忽然就想起了一个精怪来:狐狸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