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将血(1652)

宣慰使柳世源接过的是治政之责,大同守将张峰聚,以及太原的种怀玉接过的是兵权,而新来乍到的河东按察使,实际上是在宣慰使之下,有着提点刑狱,纠察河东百官的权限……

等到赵石回来,这等等的权力,自然而然便回归宣抚使府,谁也不敢有半点异议。

而为宣抚使大人接风洗尘设下的接风宴,也必然是空置了两年多的宣抚使府。

宣抚使府现在也不太一样了,赵石率兵北上,没在府中留下太多的人,只是几个留在大同的亲兵以及一些原来府邸中的仆役在照看着。

当然,无论是宣慰使大人,还是大同守将张峰聚这个义弟,都不会让这座府邸荒废,时不时的都会有所关照。

所以,这里虽然人去楼空两年多,却也和离开之前没什么两样,尤其是得知大将军率兵南归的消息之后,这里更是收拾了一遍,比之以前还要干净整洁的多。

尤其是府中还多出了一些仆役侍女,皆是知晓大将军南归之后,大同官员将领们献上给主官的。

再有离开时对面金人行宫是一片废墟,民房什么的也被那场大火烧了个七七八八,说不出的难看。

但如今,之前的凄凉景象早已不见,多了大片的民房不说,金人行宫的废墟上,也重新建起了宫室殿宇。

而且,看那样子,还在营建当中。

并非是大秦要将大同行宫恢复旧观,而是大同城内一场大乱,多出了许多流民,而且战乱之后,总不能老是想着赈济灾民什么的,从太原过来的粮草,也不是享用不完不是?

于是乎,除了重新修建民房,让流民有个营生之外,宣慰使大人后来向朝廷请命,在大同重新营建行宫,以彰显大秦在北地之威势。

朝廷考量了一下,最终被打动的不是这个理由,而是大同这里不要朝廷一分一文的银钱,只需从之后每年税赋中留下两成,来修建行宫。

实际上,宣慰使大人聪明着呢,这两成税赋,如果河东地面没有用钱的地方也就罢了,用到行宫上,也算是养民之举,要知道,这和耗费民夫民力是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的……

当然,如果河东用了灾情或者其他地方要用银钱,宣慰使大人会毫不犹豫的将这些银钱挪做他用,这样一来,河东,按照惯例,每年税赋大约除了上交朝廷四成之外,地方上还可以留下六成。

如此说来,留在河东的税赋就多达八成了。

朝廷那里琢磨了一下,作为大秦边地,税赋本来就不多,和蜀中完全不同,运送到长安,途中损耗甚巨,就算到了长安,也只寥寥,不及蜀中一二,到不如留在河东,任由地方官府自用。

如此,朝中也就松了口,责令河东营建大同行宫。

但其中既未提到选派工匠,每年征召民夫之事等常见的谕令,而且,一文钱也不会从大秦国库中掏出来,实际上,只是给了大同这边一个名义罢了,至于你修成什么样子,用多少年头,更是没人来管……

第1113章 安置

几年过去,宣抚使府前面的金人行宫旧地不但残垣断壁被清理一空,围墙也已经立了起来,因为大同这边也没那个心思真的修一座行宫出来,因陋就简之下,多数只是整理了一下外观,到是旁边的民房起的分外迅速,将以前金人行宫占去了老大一片。

不过饶是如此,从宣抚使府正门这里望过去,还是有了恍然一新的感觉。

实际上,从大同行宫重建之事上便能看出,无论是赋税,还是徭役,景兴鼎革其实并未结束,许多规矩都正在重建和改变当中,而且许多地方也还没有形成一定之规,可以变通的地方几乎俯拾皆是。

大秦朝野上下,也在为轻徭薄赋努力,丁税在渐渐向田赋靠拢,徭役民夫也正在减少,不会彻底消失,却已经被其他形式取代了一大部分。

尤其是赈济流民上,大秦朝廷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变通的地方也就更多,最终也会形成一定的规则,现在看来,以工代赈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办法了。

当然,根子上还在于大秦国库渐渐丰盈,能够拿出额外的钱粮出来,不然的话,以工代赈也就无从谈起。

而自古以来,每逢变革,实际上最重要的变革举措,就是在这两样上表现出来,至于官制,兵制等,和税赋,徭役比起来,都要靠后站的。

至于景兴鼎革最重要的一项,八分田亩制在河中,河东施行起来,却最是顺遂,没有什么豪门大族的抵制,多数肥沃之地以前都在女真贵族以及官吏名下,所以,秦人来到这里,要花费的功夫,就是在丈量田亩以及剿匪上面,其他阻力,都是微乎其微。

从柳世源话里话外也能感觉的到,河东的日子很是宽裕,这不但是朝廷有着法外之恩,而且从北边草原送回来的金银细软,一部分也留在了河东,河中,加上来来往往的商人,今年不说别处,就说大同这里,比去年可要繁华热闹的多了。

这些事情,赵石并不十分清楚,但作为河东宣抚使,从往来信笺中,到也不算一无所知,只是不太感兴趣罢了。

被众人簇拥着进了宣抚使府,其他官员,就势告辞,只有河东宣慰使柳世源,河东按察使郑铎,还有张峰聚几个人陪着赵石进了宣抚使府。

不过在正厅中饮茶说了两句,柳世源这才正式将河东按察使郑铎引见给赵石,几个人又略略说了些话,赵石将接风晚宴改在了明日晚间,邀请众人前来,并让他们代为邀约大同官吏,之后几个人也不多留,趁机告辞,陆续离去。

张峰聚本待留下,但他身上事情也不少,冬天来到,草原大军陆续南归,已经这次赵石带回来的人,吃穿住行,都是马虎不得,所以也只能放弃和这位两年不见的大哥秉烛夜话的机会,先回军营处置军务,好明晚能脱身来参加晚宴。

等到人都去了,赵石这里也总算是清净了下来,除了一丝疲乏之外,到也没有其他什么感觉,不得不说,这些年过去,这等迎来送往的场面,他已经算是习惯了。

不过这里还只是大同,自己的地方,礼数什么的都要简单的多,等到回到长安,那才是真正享受无尽尊荣,并为之耗费大量心神的时刻。

河东宣抚使府向来冷清,不过今日可就热闹了起来,大将军南归,带回的随从人等不在少数,加上府中仆役侍女,安置起来很是忙乱。

大同城里的目光,也都不约而同的聚集到这里,如果按照金国人的官场惯例,这个时候不定有多少人已经上门,就算是见不到宣抚使大人,也总要送上厚礼才成,所以定是免不了一番宾客盈门,迎来送往的戏码。

但如今到底已经不是女真人主政了,经过几年的整饬,总算是让河东人大致明白了大秦官场的规矩。

所以就算所有人都在注视着这里,也没什么人敢于上门打扰,不过河东这里的官场风气,就算整饬多时,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扭转过来的。

上一篇:苍老的浮云 下一篇: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