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做回单亲妈妈(168)

作者: 楚湘云 阅读记录

范家娶亲,一娶一嫁的,需要置办不少首饰。亲戚聚集时,董氏拿出那些珍珠宝石。夫人小姐们看呆了,这么好的成色,价钱还比银楼低了二到三成。要啊!一时用不上,可以留着,可以送人。

程启带回来的珠宝卖光了。程家旁系那些跑船的听说,都把手里的珠宝送过来,问董氏的亲戚要不要。

光溜溜的珍珠宝石没法往身上戴?没关系。董范两门的亲友团很强很大,拉得上福州最大的银楼,可以叫个师傅过来给镶嵌。那边一听,现成有这么多生意,顶得平时银楼开门半年,岂可放过?忙派了手艺最好的两位师傅,带了工具材料过来。

年底本是银楼的旺季,被董氏一搅,程家银楼没做成几笔生意,家主送来的那些珠宝都没能卖出去。

那边,福州来的师傅让太太小姐们很满意。东家一看,这么好的形势,放弃可惜,在福寿阁不远,买下个铺面,泉州分号正式开张。

族老们这才想明白,没错银楼分红是嫡支送来,可是也得旁系答应,才能让他们领到手。偏了许久的心,赶紧放正了。

冤情大白,一度冷淡的邻里关系又好起来。还有些人当日跟着传谣,怀疑张歆为人,此时,抱愧不已,带了礼物上门慰问。

陈林氏接了,谢过,说张歆受了惊吓劳累,从海上回来就病了,孩子精神也不好,这一向都在家里休养,没有出去,家里人瞒着,昨天才听说这回事,气得哭了一场,好在事情过去,黑白分明,经过劝说,也就好了。怕她心情起伏,就不叫她出来相见了。

邻居陪着骂了几句造谣中伤的缺德货,想想这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多灾多难,全靠一个年轻寡妇支撑,真是不容易。大的小的,读没读过书,都明是非懂道理,比那大家大户还强几分,真真叫人敬爱!越发决定要与他家好好相处,能帮忙就多帮忙。

陈林氏送走客人,回屋想了半天,等到夜里孩子们都睡下,来敲张歆的门:“阿妹,睡没?没睡就到对面屋来,阿姆有话讲。”

张歆起身跟过来:“大姆,什么事?”

“阿妹,我想了很久。你要是中意程大爷,就嫁了吧。”

114夜谈

陈林氏本是不乐意张歆再嫁的。倒不是念着好马不配双鞍,烈女不嫁二夫,而是觉得张歆眼下生活不错,再嫁吃亏,不如不嫁。

小强被劫持,得程启相助,救回。陈林氏的想法就有些改变。老人家除了神佛,更信缘分,觉得程启和小强合该有父子缘,正是她想阻断这缘分的徒劳,导致了小强那场灾。

张歆没说程启求过婚。只听说程启不肯做干爹,陈林氏就猜到他的意图,竟不反感,而是认真考虑起这个事。

原本,她的判断是从自身经历出发。她这一辈子,几乎都在为钱发愁,与穷困斗争,间或也有被欺压的经历。张歆有积蓄,会经营,不求大富贵,一辈子不愁吃穿。上有做官的义兄,中有能耐的朋友,下有陈家男人相助,一般也不会被人欺负了。

经过倭寇劫持,还有这场谣言风波,陈林氏有了危机感。没错,张歆不必象她那样为钱发愁,苦哈哈地熬日子,她做着生意,结交着上层人物,会找她麻烦的人也有来头,有能量。

美貌又有钱的寡妇,肯定有人窥视,只是敢不敢能不能欺负算计。张歆其实没有真正坚固的靠山。陈家一群粗人,没有一个真正顶用的。薛伯陈大奶奶这些人,平常可以帮点忙,真出事,也都指望不上。同知的官职不算很大,万一对方靠山来头大,余同知护不住,也不一定真愿意保护张歆。

只有程启,陈林氏不清楚他到底多大能耐,在程家算不算重要人物。小强出事时,他义不容辞地伸手,平安地把母子两个带回来。破除谣言,惩治造谣之人,肯定也是他和他家人在暗中操作。他已经用行动证明,他爱护张歆,也能够保护他们母子。

如果程启只是出于正义感,还罢了,可明知他怀了心思,就不能不好好想想。为了报恩,该嫁。为了安全,该嫁。只要程启能明媒正娶,张歆就该嫁。

嫁到程家,张歆的日子肯定没现在逍遥,程启的娘不好相处,两个孩子以后的婚事,也可能会有麻烦。可再怎么样,都比哪一天突然被人算计了,害了,要好。天天防贼的日子,能有什么自在?受点气就受点气,吃点亏就吃点亏,母子平安,轻松过日子最要紧。

“大姆?”张歆怀疑自己听错了。不说明代理学昌盛,礼教森严,女子尤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大姆是官家表彰的节妇,怎会劝侄女再嫁?

陈林氏慢慢地把湖西村那边的反应和说法告诉张歆,又说了自己的担忧和想法:“妹啊,人活着,不能掉了那口气。可过日子,只靠那一口气是不行的。你没有娘家夫家做倚仗,孩子又还小,等到小强能撑起门户,还有十多年。这中间,会有很多事。全靠你一个人撑着,太辛苦,还难圆满。要是别人,我也不会劝你。可我看那个阿启是个极好的,忠厚可靠,对你爱护又小心,又会疼孩子,你也不讨厌他。”

张歆没有听得很清楚,径自沉浸在偶像崩塌的震惊中。亲人和长辈心疼她,希望她幸福的愿望,盖过了他们对礼教的敬畏遵从,令她心中满满都是感动。这些话居然是大姆来告诉她,亲口劝她改嫁!她也说不清更希望大姆坚持原则,符合书上宣传的妇德典范,还是更喜欢富有人情味的大姆。

好半天,张歆期期艾艾地冒出一句:“大姆,你是节妇呀!”

陈林氏误解了她的心情,不以为意地回答:“这节妇是人家封给我,又不是我自己要做。女人要守节,也要看那男人当不当得起,值不值得给他守。”

这个论点是张歆从没听说,从没想到过的。大姆劝她改嫁,是认定她“死”了的男人当不起,不值得女人守节。可除了含糊两句身世交待,她从没对人谈起“前夫”。

今天也还不想谈他,张歆笑着往另一边引申:“大姆这话是说大伯当得你守节,我爹当不得姐姐的亲娘守节了。”

提起过去,陈林氏有些闪神:“阿德他当然当得起。我爹腿有残疾,做不得重活,娘的身体也不好,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老鼠都不进门。他明明可以娶比我好的女子,却一心认准了我,得空就来我家里帮着干活,帮着教导我弟弟,一看我爹点头,马上请媒婆上门,怕我嫁妆少不好看,悄悄置办了送到我家里。我嫁过来后,邻居族里有笑话我娘家穷的,公婆和他们兄弟都护着我帮我说话,得些好东西,也会分出一份留下,攒起来,隔一阵送去我娘家,又张罗着帮我爹娘请大夫,又帮我弟弟找出路。我先生了两个女儿,公婆明明想要抱孙的,也没半句嫌弃,还劝我不可着急,养好身子再说。那时,他兄弟两个跑船,挣了几个钱,家里也算富裕,就有人看我生不出儿子,要把女儿送给阿德做妾,阿德都没应。南山村湖西村,人人都说我命好,遇到阿德。他出海博命,还不是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和将来?他不在家,我自然要替他撑住一个家。若有二心,我死了的爹娘都不会饶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