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做回单亲妈妈(121)

作者: 楚湘云 阅读记录

宴席已经过了大半,下面主要是点心甜汤,都是预备好了的,料想出不了什么差错,张歆笑道:“这么着,我去跟大嫂子做伴吧。”

一般说来,年轻守寡的女子,不好参加这样的酒宴。潘氏却不愿让王氏呆在家里,特地在幔帐后面射了一桌,让王氏呆着孩子们坐着。见张歆要守规矩,余老夫人和潘氏也不阻拦。

酒足饭饱,余老夫人想起来,问张歆:“刻萝卜的是你外甥?能有那样的手艺,也是个伶俐孩子,叫来我看看。”

潘氏拦道:“娘,这里都是女客,那孩子已经大了,不方便。”

“那就算了,该天,带到家里来给我看看。”余老夫人就让打赏。

潘氏的心腹婆子跑了一趟,回来笑道:“那孩子和厨子一起,被知府老爷和我们老爷叫去了。”

不但福寿阁,顾实和阿松更是一宴成名。

寿筵之后,收拾了一天半,福寿阁就放年假了。

想着上上下下累了这么些日子,张歆本意想要给自己和大家放个长假,最好等到十五过后再正式开张。

有些客人却等不及,第二天就跑来定席位。有的是寿筵那日的客人,要借福寿阁宴客,提高身份品位。有的不是那天客人,听说那诸般新鲜菜式,想要来见识一番。

董氏程启都是传统的商人,无缘无故不会把上门客人和商机往外撵。

那些干活的人这段日子赚的工钱和那日收的赏钱抵得上平时半年一年的收入,都愿意趁热打铁,把福寿阁的生意搞上去,自己也能得多挣点。

想偷懒的张歆被迫同意初五开张。

薛伯的二儿子携妻子儿女回家过年。大儿子人没回来,托人带了封信,说三四月里就会全家迁回来,预计三四年内不会在离开泉州。

薛伯薛婶都愿意张歆继续在他们家住下去。就算两个儿子都回来,也还能留两个偏院给张歆。实在不行边上还有空地,再盖两个院子也行。

张歆却另有打算。薛伯的儿子回来常驻,这园子里多了青壮年的男丁,对她总是不方便的。阿玉她们来了以后,张歆让他们跟着自己住,原来的院子也有点挤了。

搬出去,要想再遇上一个好房东,也不那么容易。也算站住脚了,福寿阁收入前景不错,还是弄个自有住宅吧。是买现成的房子,还是买地盖房?

张歆累坏了,只想好好歇歇,一时间什么也不想想,什么也不想干。先过个轻松年,要动脑子的事,都等年后再说吧!

一般人过年必定一番热闹忙碌,张歆却习惯把春节当作休假的机会。

来这里的第一年,有小强作护身符,还有一帮能干的丫头,多少事都烦不到她头上。第二年,客居松江,人手少,人口事务更少,又得了个能干的穗娘。过年几天不做生意,抽出半天往几家拜年之外,就是关在家里带孩子们玩。

张歆是打算在泉州久居扎根的,又有了一帮子亲戚朋友,不比客居随便,可也没有根基,不象许多人家要开宗祠祭祖宗,迎来送往好些交际。

阿玉和阿松兄妹回家时,把张歆送给两个姐姐家的年礼带去。不外乎吃食和布料。

陈家那边,张歆预先请阿金多采购了几十只鸡几头猪,地整得差不多,结算工钱,正赶上这边杀猪,就一块儿宰了,连这寿筵用不着的下水一起分给陈林两姓工人。另外托阿彩给阿怀阿祥两家都送了几块棉布给大人孩子裁剪衣服。

送给陈林氏的新衣是张歆早些时候抽空亲手做的。腰带是小羊的女红功课。

这段时间,张歆也算见识了陈林氏的精干和固执。湖西村的青壮劳力开到郑家村开始整地,陈林氏就没怎么回过湖西村家里,一多半日子都在郑家村监工督促进度,帮着阿金调度安排,和阿怀媳妇一起给工人做饭。空闲的时候就在附近几个村转悠,打听那附近的田地。

雇了那么多人,又要管饭又要发工钱,还少不得要买些工具种子,张歆一直惦记着,怕阿金手头资金不够。陈林氏却叫阿彩传话叫她不要管,把心思都用到寿宴上,缺钱了,自会同她开口。可一直等到地都整好了,除了留下看守的阿金的子侄,其他人都拿了工钱,提了猪肉活鸡,欢欢喜喜回家过年了,张歆也没等到陈林氏或者阿金开口要钱。

不用算,张歆买地那日留给阿金的十几两银子,肯定办不了这么多事。多半陈林氏把张歆先前留在她处,请她帮忙送给族人过年的四十两拿来付工钱了。弄不好,第一次见面,张歆拿出来修整坟茔的一百两也被“挪用”。

纵有不满,张歆也只能留到见面再同陈林氏分说。

按规矩,正月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门的日子。张歆通过阿玉阿松与阿霞阿彩约定,那日全员到齐,陪陈林氏热闹一日。

说起来,余府也算她的“娘家”。张歆同潘氏说好,准备初一下午,就过去拜年,陪老夫人吃顿晚饭。

让张歆有些意外的是,寿筵过后,潘氏来找她,说是她家老爷说的,余老夫人的寿筵只是拜托张歆张罗,说到底是他们夫妻该做的事,张歆出了力,就不该出钱,要把张歆为寿筵花的钱还给她。

真说到筹备这场寿筵过程中的各项开支,数目可是不小,余家多半出不起。然而,扩张改造酒楼,置办家具器皿,招募训练人手,等等,与其说是为这场寿筵开支,不如说是先期投资。福寿阁借着余府寿筵一炮而红,钱途大好,程启只庆幸得到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哪里肯要钱。

张歆却明白余同知这种“清官”是什么心思,转头就估计了几个数字,开了张账单给潘氏。包括阿金采购食材花的钱,那些临时工的工资,甚至还有寿筵中摔坏的几个碗盘的折价。按这份账单,热闹轰动的一场宴席,余家不过掏一百多两,比起收到的寿礼,不值一提。对此,张歆也有说法,福寿阁的场地设备,余家借用一天,有借有还,损坏的也都赔偿了。程家家人,是程启作为朋友,借来给张歆使唤,不过一日,余家已经打过赏。张歆孝敬义母一场,她的人为她做事,理所当然,怎能向余家讨要工钱?

张歆还诚恳地感谢潘氏对她对福寿阁的信任,感谢余家把这么重要的一件事交给他们,让福寿阁沾了老夫人的光,一下子在泉州一带出了名。

操持家务精打细算的潘氏,顾及名声爱惜羽毛的余同知,对张歆的态度和处理都很满意,越发将她当作自己人。

剩下自家过年的准备,也不过衣食两样。

今年,张歆穗娘没工夫亲自动手,早半个月请来裁缝给四个孩子量体裁衣。新衣服做好送来,比不上张歆和穗娘的手艺。孩子们亲眼见到,甚至参与了大人的辛苦忙碌,哪里还会计较这个?一个个高高兴兴地试衣服,体味到的都是长辈的关心爱护。

至于吃食,寿筵的准备过程,剩下不少成品半成品,就不需要另外张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