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做回单亲妈妈(114)

作者: 楚湘云 阅读记录

这些木雕都是阿松自己平日闲时做的,送给表弟表妹玩。上回就想交给阿姨,不想阿姨被阿婆赶着,匆匆告辞,阿松也忘了。后来收拾行装也是匆忙,又忘了。这回可算记得带来。

小羊小强拿到说不上栩栩如生,却也像模像样的小猫小狗小兔子大蚂蚱,高兴极了。

小强不知什么时候吧妈妈的眉石“偷”了出来,往木头小狗身上涂,被抓住还毫无悔意,眨巴眨巴眼,跑到园子里,把薛家的黑狗拖来给众人看。

张歆仔细一看,阿松雕的小狗还真象这黑狗的样子,怪不得小强认定该是黑的。

张歆心里一动,笑问阿松:“你雕的?好手艺!还会雕什么?”

阿松憨憨地笑笑:“做着玩的,不是正经手艺。木匠师傅说我不务正业,不要我做徒弟了。”

他阿公会些木工,不如何精湛,给自家给邻居打点简单家具还是够的。小时候,阿公做木工,阿松就在边上看着,捡裁下来的废木头玩。某天,阿公顺手刻了个粗糙的小猪给他。阿松从此迷上了用木头刻东西,得了把刻刀后,没事就捡块废木头,雕刻点什么。

阿公见他有兴趣,把他送到相识的木匠那里做学徒。学了两年,阿松被前些日子被打发回来。不是因为惹是生非,不好好做活,而是师傅不满他不把心思用在正经木匠活计。见他喜欢刻东西,让他去做雕刻的细活,他又不严格按图案刻,喜欢自己发挥。

阿兔悄悄告诉张歆,木匠师傅不是真不要阿松了,只是想要挫折他一下,让他定定心,以后老实做活。

不过,阿松也许还没开窍,并不体谅师傅的用心:“师傅要我按那些图雕刻,可有些图又呆又丑,明明改一下比较漂亮。师傅就是不答应。不做木匠,帮阿公阿爹种地也很好啊。”

转天,张歆买来一堆白萝卜胡萝卜塞给阿松:“刻木头太慢,你刻萝卜吧,把你会刻想刻的东西都刻出来看看。萝卜用完了,我再去买。刻坏了也没关系,还可以做菜吃。”

萝卜是比木头容易刻,可毕竟材质差太多。阿松报废了两筐萝卜,才找到感觉。

连着三四天,午饭晚饭都是萝卜,拌萝卜,炖萝卜,炒萝卜。院子里还晒了三匾腌萝卜。晚上也是闻着萝卜味入睡。

看见阿松刀下诞生的各式花鸟鱼虫兽,大人孩子都忘自己满身的萝卜味儿,一次次欢呼惊叹后,提要求:“阿松,刻个这个吧,刻个那个吧。”

刻萝卜是比刻木头快,材料便宜,刻坏了还可以吃。有阿姨纵容,阿松没有心理负担,几天里过足了创作瘾,恍过神来发现两个妹妹在跟着穗娘学厨,一边帮忙为寿筵做准备。更小的弟弟妹妹也在做事。阿姨自己更是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只有他,不务正业,这些天光顾着刻萝卜玩了。

“阿姨,我也会做事,你让我帮忙呀。”

“刻萝卜,就是叫你做事啊。你做得很好么!对了,阿松,你用萝卜雕个孔雀再雕个鹤吧。”

听说自己刻萝卜就是做事,阿松心里好过一些,挠挠头:“阿姨,孔雀什么样?”他没见过啊。

张歆想了想,比划着说:“孔雀和凤也差不多,你照着鸡来雕刻,瘦一点,头上这样,尾巴——孔雀尾巴很大,不过你不必全刻出来,刻个尾巴尖,有点意思就好了。”

冷暖

还是那几道菜,有了阿松雕刻的萝卜点缀,换个菜名,立刻上了不止一个档次。

“卤水拼盘”摇身一变成了“孔雀开屏”。往盘中加近几样色彩鲜明的泡制蔬菜,白孔雀就有了彩色的尾羽。

原先被从菜单上划掉的松子炒虾仁,又被捡回来,与切合时令的咸年糕凑做一盘,中间摆上一只头顶点了一点红的萝卜鹤,唤作“松鹤延年”。

被请来鉴定的程启,薛伯,还有潘氏,叹为观止,直夸张歆好心思,阿松好技艺,真正雅俗共赏,热闹吉利,好口彩!

几个人都愿意保密,把这作为绝密武器,寿筵当天给老寿星和宾客们一个绝大惊喜。

人多是得陇望蜀,张歆也不例外。有了萝卜雕花,又想起瓜皮上刻花样字样的冬瓜盅西瓜盅南瓜盅,问阿松有没有可能做到。

阿松愣了下,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阿姨,我没读过书,阿公阿爹教,认得几个字,天地人君亲师日月星大中小什么的,还不大会写。嗯,我试试,说不定可以用瓜也可以雕刻点什么东西出来。”

“算了,还是刻萝卜吧。”看样子阿松喜欢刻立体的东西,想着雕刻瓜皮是充作别致的盛器,可不是想过万圣节。

阿松不忍见阿姨失望,想了想说:“大姨爹应该可以。阿明表哥应该也可以。”

“阿霞姐家里不是做石匠的么?”阿霞嫁得远,丈夫前些年被石头砸坏脚掌,行动不便,孩子大了,也要谋生做事。张歆回来日子不长,还没见过阿霞的家人,听说阿霞嫁的是石匠,立刻想到嘴巴里的石球能转动的石狮子。

“是啊。大姨夫和阿明表哥接的活很多墓碑。在石头上刻字,和刻瓜皮应该差不多吧。”阿松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猜测说。

这个?差得好像有点远。早两三个月,这些瓜易得,也便宜。这时节,不拘哪一种,要找到足够的瓜给伙计练手,再供宴席上用,不是容易的事。

张歆脑筋一转,画了个南瓜盅样子交给程启送去德化定制。

要说程启的生意关系,真是有用!程启往南洋走私的东西主要有两样:茶叶和瓷器。茶叶有他外祖家在,不用操心。他弟弟的主要责任就是在德化收购及定制瓷器,在德化那边有几家关系密切的窑。给酒楼定制几批餐饮器具,不过顺便的事。

就是张歆要的样子花色挺与众不同的,每次程启都得费一番口舌同他弟弟说明白,他弟弟再亲自跑一趟德化,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给工匠们听。不过,程启觉得花这些功夫值得。

憨厚的表面下,程启有着敏锐的生意头脑,直觉着张歆设计的某些与众不同的碗碟在南洋和西洋人那里,会比传统式样更受欢迎,更好卖,每一次都让弟弟按三到四倍的数量订货。订单大,虽然费些手脚,工匠们也乐意花心思去琢磨。

张歆倘若知道这个,只怕更要把他划入奸商,加倍提防。

年底农活少,大的三个孩子突然都离了家,突然清静下来,阿彩想起阿霞儿子阿兴的病不知好了没有,就带了阿樟,提了自家做的年节食品,跑了一趟。

阿兴这场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急症,硬挺说不定也能挺过去,若不好好调养一番,断了根,弄不好就转成慢性痼疾。还多亏了张歆塞的那些钱和那番话,使得阿霞把经济上的考虑放到一边,认真对待起来。

阿彩见到的阿兴又是活蹦乱跳,因为这一阵汤药调养,营养也有所加强,脸色还比从前好了不少。阿霞仍不敢怠慢,坚持要他按大夫的吩咐,吃完这回的药,再去看大夫复诊,确认无事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