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珠玉在前(372)+番外

常抱云是世情看得多了,遂什么都能看出点眉目:“总是有备无患,没有更好,还是得做个万全的准备。”

“那幕后推手是为什么呢?”自打穿越后没怎么遇过坏蛋,孟约都差点忘了这世上还有坏蛋这种生物。

“这我可看不出来。”

“那我们该怎么办?”只是把电影炒火热,又没诋毁,也不知道幕后的人想干什么,似乎也不好作对策。

“想想电影若真引得万人空巷时,会如何。”常抱云和桑班主都是一脸的“你戏多,你先来”。

孟约:……

“什么事铺太开都容易鱼龙混杂,说要唱衰电影吧也不像,那……捧杀?还是造虚假繁荣景象来麻痹我们,让我们全投进去,最后全打水漂,挫败得没法东山再起?”孟约也就照着套路猜猜看,具体怎么着,她哪儿知道。

常抱云:“或许都有。”

“话说投入和产出暂时是不成正比,目前也只看到昨天一场电影的回头钱,我们还是赶紧把电影院弄起来吧。到时候一天到晚放个十场八场,每场卖个三五百张票,不用多久就能回本。”不管什么事,挣到了钱才能继续干下去,好些人靠这吃饭呢。

电影院要盖也不难,要赶一点,三个月能建成,土著们的建筑手艺完全能达标。找工学院设计图纸,回头在城中选个地方年前就能有,年前没有的时候,可以考虑先买间戏楼,把窗户全蒙上,里边用灯来照明,也能支撑过这段时间。

露天放也可以增加场次,增设地点,只是需要朝工学院多订几套映画机,再从各家戏班里选些人手去学怎么用映画机。同时呢把能建的剧组都建起来,电影源源不断地拍,源源不断的放,源源不断地有收入,这个产业链自然会慢慢成型,管幕后推手想干嘛,都不过是送电影青云直上的好风。

三人在厅中把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各有对策,不管对方使的什么招,总都不至于手忙脚乱失了方寸。

夜里,再放映电影,果然比昨天晚上火爆不知多少,应天府衙干脆派了差官来维持秩序。好在孟约提前在戏票上写了观影需知,这时节的人多半很愿意守规矩,尤其是明打明摆在面上的规矩,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

经一天的发酵,第二场电影终于在万众期待中开演,果如孟约他们所想象过的那样,真正是万人空巷,齐齐来看电影。

第413章 南京制片厂

《菊下楼》第二场一开场,就是菊下楼的破旧招牌,和那间几乎要被风吹进江里的小楼,以及站成石雕的由常抱云饰演的太祖。之前孟约就看过一次第二场戏,不过是没精修过的片,这回表修过,字幕也重新设计过,比上次看起来观感要好不知多少。

这种好,从第一次看到电影的土著们身上得到的反馈就更鲜明得多,孟约料想得到电影这种演绎方式的出现,只要不引起恐慌就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所以对于这个她没什么担心的,目前电影的储备也足,除《疾风令》《菊下楼》还有将由军部来组织拍摄的《将军令》,以及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由宣庆帝个人出资投拍的《太祖秘史》,倒不愁没电影可看。

现在,孟约琢磨着,最可能产生麻烦的就是戏班的转型。固然有能成功转为电影演员的,但也有不能的,这时候这些人的生计怎么保证就是个极大的问题。

因此,在电影一天比一天火爆,电影院正紧锣密鼓筹备着的时候,孟约反倒在琢磨民生大计。可她真没什么太大主意,到最后还得找杨廷礼,得亏最近没那么忙,杨廷礼能抽出工夫来同她谈。

“此事,我知道,阿孟姑娘不必太过担心,这事从一开始你们的考虑就很周详,就算会有一部分人失业,也可以分散到其他行业中去。如阿孟姑娘所说,电影是个极大的摊子,现在的人手非常紧张,不管是造机器,还是拍电影放电影,建设整个电影业,需要数不清的人,那又何必担心有人失业无处安排。确实有些活年纪大些的人干不了学不会,但总有简单的他们能干的活,这么大摊事,总不能每一环都这么难以上手吧。”眼皮子底下发生的事,哪有什么能瞒得过杨廷礼,只是问题不大,杨廷礼才没去过问而已。

“一说这个,胶卷啊,映画机啊影画机啊,加上以后还需要冲印厂电影院和下乡去放电影的放映员,倒好像也不愁安排人。眼下是南京,日后就是整个大明,都得事先想周全,不然遇到背后下黑手的人,临时来找对策那就失了先手。”另外,孟约觉得这事是从她开始的,她就有责任把这事办好。

“理应如此。”

孟约说着还征求一下杨廷礼的意见,问他接下来应该拍什么样的电影,因为总觉得应该干点有意义的事呀。

杨廷礼不由得失笑:“自然是阿孟姑娘想拍什么拍什么,这并不拘,官府若认为有什么需要拍的,自会知会阿孟姑娘,或者干脆寻人拍。”

“可是……”总觉得这样有点有违她当初的想法,对了,她当初的想法是什么来着?哦,用来进行文化上的侵略,那应该拍什么,怎么拍?

舌尖上的大明?现在的大明,可不止在舌尖上,而且也不应该被局限在舌尖上。

“阿孟姑娘若委实想做点什么,阿孟姑娘之前不是提过,要为大明拍个电影,军营如今有军部负责,阿孟姑娘大可去拍拍山川河流,风土人情,饮食衣装,书院医馆。届时,可以先向陛下求个手令,让你想去哪里拍就能去哪里拍,只要不涉家国机密,便都由你。”孟约一腔想为大明做点什么的心,杨廷礼还是很能体谅的,因为大明有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心皆同此。

杨廷礼一说,孟约就想到了《国家地理》,按土著们的命名方式大约会取“大明风物”之类的名字吧。孟约想着就问杨廷礼,杨廷礼:“地理是地理,风物是风物,前者天生万物,后者人道造化,各具雄奇玄美,不可同一而论。地理不妨交由工部,山川水文没有比他们更了然于胸的,再往科学院去请一两位院士,管保能做好。至于风物,那便要靠你们了,美有万千种,各人所见不同,风物才好以电影的方式如故事一般讲述。”

孟约:我明白了,地理都是干货,不能搞情怀,也不能串成个故事来讲,本来嘛,国家地理是光凭风影画片就能征服所有人的。而风物,要卖卖情怀,讲讲古说说今,讲讲时风世俗,说说代代相传。

“那我去工部?不行,得先把影画机多造几台出来,造得再轻便一点,等能单手拎着过山过海时,才好去拍国家地理。现在还是先拍拍大明风物吧,就叫大明风物可以吗?”

“自然可以。”

孟约说干就干,工部那边也找去说了说,工部一听比她还感兴趣,年年都要去不同的地方勘测山川水文,要携带一大堆设备,不妨再多带一个。一则电影画面记录更详实,也同样可以用来存档,多么直观,再则也能让世人看看,工部吏员们工作有多艰辛,谁也不是白吃干饭的。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这些电影一点点告诉世人,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力气去勘测山川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