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当世界首富绑定导演系统(271)

另一个是无信息,也即空,在电影里,主要体现为神佛信仰,这些人修行打坐,成天致力于将大脑里的信息净化干净,达到“觉醒”的目的。

前者是躁动,后者是平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救赎方案。

电影的背景信息丰富的不像电影而像游戏,光是写背景的文本量就已经足够写好几个电影剧本了吧?

另一方面,电影里面美轮美奂的飞天壁画、机械神像等也非常令人震撼,它们的设计完全不带重复,每一尊都能让人欣赏很久,然而可惜的是镜头推的太快了,他们还没来得及回味那是一种什么样设计。

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就跟艺术展览一样,但不是有距离感的那种艺术,人在那个电影的空间,几乎没有距离感,因为,当对面的信息量庞大到一定程度,人或许就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初次被冲击,回头一想才逐渐回味起来。

有人说:“那是超现实艺术的盛宴。”

“不,你没发现,里面的古典成分也很重啊。”

“这是古典与现代的对撞!”

“还有现代和后现代的对撞!”

天啊,越说要素越多,得刷多少次电影才能扒出里面的细节啊。

有人发现了,电影的配乐超级讲究,不同场景的配乐编的都很细,配乐《天人》响起的时候,大家感觉天灵盖都在颤抖。

鼓、琵琶、古筝合成的电子乐,搭配着空灵的男女声合唱,将电影的意境推升到极致,而结尾更叫人毛骨悚然,竟是悠悠的蝉鸣。

不同于宗教场景,如果是街头场景,他们就选择了“漂移冯克”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风格结合了爵士、funk等音乐,低频的迷幻节奏,带来极致的压迫感。

如果说这部电影首先震撼大家的是cg技术,是表面的视觉感受,那么接下来就是它的“内容”,它往它的内部容进了太多艺术。

有人说,这个电影播出之后,funk音乐估计会火一阵子。

电影播放完,全球各界说法各异,影视圈好像反而是最慢的。

克拉米思考了很久,说:“这个故事让我心慌,算得上一种警世寓言吧。”

蒂雅微笑道:“一只鬼魂穿越未来掀翻了财阀的大局吗,生存与死亡、活人与鬼魂……舟导看样子很喜欢玩戏剧。”

朱莉则是感慨电影工业的恐怖生产力,舟导的剧组居然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了这个等级的作品?这也未免太夸张了,比起电影本身,朱莉更想知道他们的电影是如何拍摄的,光是流程的安排就相当复杂了吧?

另一边。

《导演卡特》节目组的成员想起了周疑的《拜欲教》,上一期的时候很多用艺术性拉踩《百年教育》,说舟导电影的艺术性成分不高,平淡无奇,不知道看完这部,那些人会作何感想。

《赫尔格的崩溃》的艺术性只要是看过的人都懂。

故事方面,电影的主要角色三个人分别代表了不同态度,李海来自过去,脑里还是过去的价值观,有他保守、不敢跨线的心理成分,任医生立足当下,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笛福放眼未来,拼命只为未来。

他们的观念真实而且鲜活,碰撞起来更加有戏。

旧都市中刻画的不只他们三人,还有通过他们三人展现出来的未来社会百态。酒馆的老板娘、热衷于街头涂鸦的小女孩……三教九流,呈现出混沌的生命力。

不同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这部电影时长3个小时,信息量要订得过一部三十多集的电视剧了。

莫斯利奇看着不解,问了身边的下属:“所以ai法是存在的吗?李海到底在莲座上写了什么?”

下属摇头:“我感觉应该没有吧?李海后面的表现其实或多或少带点紧张?他也担心被揭穿吧?”

莫斯利奇感觉不好说,思考道:“既然这个世界里,神经芯片能够实现意识与机械交互,那就说明,人的意念也是一种物质,又或者说本来就不存在意识或物质的区别,本质上都是一种能量或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ai也是能量或信息,电影的人探寻的是一种能量的运行法则,它是存在的,证据就是我们人类的智慧是存在的,那既然存在,会被发现也不奇怪吧?”

本质都是同一物,只是状态不同,影响它们状态的正是它们的算法。

曾有人说,世界的本质是数,其暗藏的真理就是,没有事物没有量。换言之,若说世界的本质是算法,同理也即,没有事物不在算法之中。

下属思考道:“话说李海是灵魂状态,所以电影从头到尾是拍一只鬼魂思考ai法?”

“什么?”

莫斯利奇忽地鸡皮疙瘩,说:“不止,这只鬼魂还跑到寺庙里禅坐了几个月,这个时间里,他都在思考什么?”

还有肉体教、拜肉体组织等等,这个未来世界的构思未免太令人细思极恐了。

莫斯利奇想来想去,心中多少有点犹豫。

之前他推了两次舟黎的电影,而这一次毕竟是《赫尔格的崩塌》这种名头,作为周礼的朋友,他怎么也不能唱衰周礼的企业。

不过,他真没想到,桑托斯真的允许其他人拍出了这部电影。

桑托斯明明看重赫尔格更重过海森堡的,他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想法竟产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部电影不能说桑托斯翻车,只是……他也不知道周礼看了会是什么感觉。

“当然,更有可能周礼看都不看电影。”

莫斯利奇想了想,选择先静观其变。

他也好奇,对于这部电影,世界会如何反应。

-

A区广场的一处长椅上,朴道基缓缓吐着烟。

他说着不看,最后还是忍不住去看了。

“《赫尔格的崩塌》……崩塌的又何止赫尔格呢。”

朴道基不禁一笑。

关于“为自己而活”的问题,朴道基可能感触比较深,他觉得李海到最后都不是为自己而活,他关心太多,对很多不义之事奋不顾身,利他心比较强,这类主角其实不是电影的流行主角了,也不是主流文艺创作喜欢拍的主角,倒像是少年漫的主角,虽然现在的少年漫也不怎么流行这种类型了。

大家就觉得,这种优秀品质现实不存在,比较悬浮,但是“不存在”这种断言其实是过了,存在当然是存在的,只是不怎么被看见而已。

“为自己而活”看起来是比较正的价值观,可是当真如此?

电影里面为自己而活的人少了吗,街头巷尾沉浸在各种麻醉物上的人,不正是为自己而活的人吗。反正活着也是被算计、被愚弄、被操纵,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放纵、犯罪、伤害他人。

可是这样的生存好吗?

朴道基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因为他知道,他身上两种成分都存在,大部分程度上的利己还有小部分的利他组合成了他这个人。

电影构建了一个高科技、高文化、高娱乐的社会形态。比起故事本身,它对于现实的刺激性更大。三十多年过去,时间留下了什么,淘汰了什么,看似做这个选择的是导演或编剧,但他们又是基于谁做的选择?难道不是大众的人性吗。

上一篇:从垃圾堆爬出来后 下一篇:得闲食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