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后宫当社交悍匪(84)

官员考核一共持续两个时辰。

实际上如果能答得上题,一个时辰就够了。

答不上又编不出来的,就更快了。

秦琰才转了半个时辰,就看到有人答至最后一题,然后呆呆地看着题目。

他好奇地凑上去,看了一眼。

“君一日能伏案几时?擅长何种庶务,可有其他涉猎?一日至多能处理多少文书?”

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能答得上来,却又很为难的题目。

老老实实按照实际情况写吧,万一皇上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满意,把自己裁了怎么办?

夸张一些写吧,那些活真落到自己身上了怎么办?

筛去后者,剩下的想要用劳累换工作的人,又要面对夸张多少的问题。

大家都预先不知道会有这种题目,肯定没来得及讨论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工作强度。

只能跟自己脑补的其他人进行虚空打架,恶性竞争。

秦琰:“……”

几乎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知道这个题目出自谁手呢。

第54章

秦玉逢跟皇帝说裁三成, 皇帝跟大臣人说“可能裁三成,视考核成绩而定”。

等卷子批出来后,他恨不得让一大半的人都滚。

除了钦天监和农司这种确实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干活的地方, 其他部门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入职前连自己要干什么都不知道。

在六部人员互相流动的现状下,这种情况不算少见。

工部的人对于专业的知识倒是普遍还行,就是捞油水捞习惯了,在选材料的时候下意识地选贵的而不是选合适的。

礼部更是混日子的好地方。

重要的祭典都是上头的大人盯住每一个细节,而不重要的祭典, 根本没人在意,除了捞油水就是糊弄。

实在是活落到自己头上也没事,让人找找典籍和旧例, 照着办就行。

大理寺的人就更搞笑了。

皇帝亲自出了一题,问建光二年, 对“罚入奴籍”一刑的改动。

建光是他的年号。

作为一个刚上任不久, 需要打出仁君名头的皇帝, 减轻刑罚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也是少有的, 墨成会同意的改动。

那段时间他对罪臣及其亲眷罚入奴籍这条进行了改动。

罪臣家的女眷入奴籍, 通常是充作军妓或官伎。

而男丁则是充作苦役。

他觉得罪臣的女眷虽然享受了原本不该享受的待遇, 但罪不至此, 就给改成了充入军匠籍,为军队制作衣物鞋袜。

那个时候他收到好多折子夸他是圣人之君。

结果能答得上来的居然只有两个人!

两个!

大理寺参加考核的整整有二十一个人, 只有两个人能答出来。

这两个人甚至不是大理寺少卿!

深深地感觉到自己被糊弄的皇帝气得拍案而起:“将大理寺卿给朕喊进宫来,还有工部尚书和礼部尚书。”

大理寺卿没有参加这次的考核。

毕竟他是长官, 还是皇帝委任的, 如果跟手底下的人一起考试, 无论考得好不好都很尴尬。

但并不妨碍他从下属们如丧考妣的脸色中看出,他们这次考得很烂。

这卷子收上去也有两天了, 确实到了该出成绩的时候。

他怎么想,都觉得这是喊自己过去挨骂的。

大理寺卿深沉叹气,在左边的袖子里揣了一本《大顺朝新律集录》,右边的袖子里揣了一本《秦大娘子断案史》,揣着沉甸甸的袖子上了去宫里的马车。

然后在马车里狼狈复习。

他的未雨绸缪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他进了勤政殿,都没来得及跟皇帝讲一句话就被拉进偏殿里答题。

为了防止他问属下卷子内容,给他的还是没有被启用的另一套卷子。

旁边还有比他官位更高的礼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都在答题。

他们拿着笔冥思苦想不得结果的样子,成功地令大理寺卿内心平静下来。

有这俩人对比,他还怕什么呢?

他大大方方地坐下,还非常主动地将袖子里的参考书交给了赵海德。

大内总管自诩是见过不少世面的。

但这种事情他还是第一次见。

他错愕地看着手里的两本册子,既没想到大理寺卿会早有准备,也没想到他堂堂一个正三品大官,会干这种事情。

大理寺卿淡然一笑。

他可是被秦玉逢折磨过多年的人。

前头说过,秦大娘子年轻的时候很喜欢抓着人去京衙里帮人告官,对堂审不满意的时候还会帮人断案。

如果仍然不满意,事情又比较大,就会闹到大理寺来。

那几年,他常常听到先帝说“她就是孩子心性”“她说得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律法中确实有这么一条啊”。

为了能够在秦玉逢和世家贵族的矛盾中夹缝求生,大理寺卿对大顺朝律法的熟悉程度超过他百分之九十的下属。

这两年稍微退化了一点,但底子还在,临时复习一下,应付考核不成问题。

不知为何,大理寺卿竟然对秦玉逢生出了一丝感激之情。

尽管没有对方,他很可能不会被这么折腾。

赵海德回到正殿的时候,皇帝还沉浸在生气的情绪中。

当初看到严博的罪状时,他都没有这么生气。

没有什么比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得到一大批夸奖后继续勤恳工作,到头来却发现那群人只是在哄自己,更令他难过的了。

他一片赤忱,换来的全是虚情假意,阳奉阴违!

赵海德怕他气坏了身子,拿着两本册子走过去,带着笑说:“圣上您瞧,奴才从裴大人(大理寺卿)那里拿到了什么?”

皇帝回神,看到他手里两本巴掌大,仿佛要被翻烂的册子。

“这是什么?”

赵海德将册子递到他面前:“您亲自瞧瞧吧。”

皇帝看到第一本《大顺朝新律集录》的时候,挑了挑眉:“他倒是聪明。”

看到第二本《秦大娘子断案史》的时候,就绷不住了。

“怎么会有这种东西?他为什么会看这个?”

赵海德:“华妃娘娘在民间,那也是流传甚广的奇女子。至于裴大人怎么想的,奴才也不太清楚。”

皇帝翻了翻第二本册子,在其中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

又因为事情的发展而忍不住笑了。

赵海德见他心情缓过来,在心里松一口气。

圣上登基的时间越久,身上的威仪越重,越让他有“伴君如伴虎”的想法。

皇帝翻了几页,就很有自制力地将册子收起来,继续工作。

另一侧的偏殿中。

内阁大臣们正在处理各省在月底传来的奏报,按照轻重缓急整理,画上重点,并准备一些对策。

政务繁重,但对他们来说,驾轻就熟。

所以还有空去关心另一边的情况。

瑾修仪的父亲萧勤看了门口一眼,问内阁首辅墨成:“陛下突然命礼部、工部的尚书还有大理寺卿也参加考核,会不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