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学术型偶像(262)

当然了,现如今他郎女儿红已经成了碧溪古镇,乃至整个云省的招牌,因为需求量大,所以也并没有再全部由女儿进行采摘和制作,只是依旧保留着古法的制作方式,尽量少的用机器烘焙,因此产量并不高,而价格却不低。

既然来到了当地,楚孑和二师兄也没能免俗,买了几袋,找了一处茶馆,便就地泡了起来。

普洱茶讲究年份越久越醇厚,还有一种独属于叶子而非茶芽的独特香气,是酚类物质的芬芳,但他郎女儿红却只用嫩芽,所以尝起来十分鲜嫩、爽口,与传统的普洱茶大相径庭,让楚孑和二师兄都十分印象深刻。

喝完,楚孑不住地想,虽然同为普洱,但在云省这个普洱茶的发祥地,各地的普洱茶仍然是做到了差异化,也难怪过去了这么多年,提到普洱,依旧是以云省为尊。

他郎女儿红便是把古法玩出新花样的茶品,很值得学习。

喝完了茶,楚孑和二师兄又继续逛古镇,这时候二师兄那种人畜无害的社交能力便充分体现了,几乎只是问了一些人,他便已经了解到了整个古镇的历史。

古镇上以“黄、李、何、张、庚”姓的人最多,这五户也是曾经碧溪古镇的五个大户,分别掌管了整个镇子的官、兵、商三方面,而这些古人的大宅在今天也依旧存在,并且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楚孑和二师兄去了几间古宅,如今这些古宅已经没人居住,而是变成了景点了,只是走马观花地逛了一圈,也能看得出来曾经这个镇子的辉煌,并且了解了这里的历史。

逛着逛着,楚孑和二师兄也都有点饿了,随便找了家小馆,也都是地道的味道。据当地老板说,他们现在所做的米干,即一种用米做的主食,也是古法,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

楚孑只能感叹,这里的整个古迹甚至古风保护都太好了,可以说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历史。

而且,这里虽然历史氛围浓厚,是活字招牌,但却没有太多的商业气息,大家都很安静,连商贩们也只是在门脸里坐着聊天,更宝贵的是,家家户户几乎都在卖各式各样的特色茶叶,毕竟这里茶叶厂也很多,很多古法都被传承了下来。

楚孑和二师兄逛着,一次次感叹这里的整体保护与开发工作做的好。

如果清源村能有这种氛围……

楚孑不忍细想。

既然来了,就要体验个够,吃饱喝足之后,楚孑和二师兄还找了几家古法茶厂,去体验了一番古法做茶。

虽然没法现场就拿到茶品,但茶人们替他们贴好了标签,等经过烘干成砖的步骤之后,还可以免费寄到他们指定的地址。

楚孑和二师兄一致认为,哪怕不是来做调研,只是来玩一圈,碧溪古镇都是一个值得一来的地方。

如果有机会,他们甚至愿意再来一次,更深度的玩一下,体会这里的风土人情。

到了晚上,李文来找他们,请他们又吃了一顿当地特色美食,二人都是大快朵颐,吃的好不快乐。

饭后,李文又叮嘱他们早睡。

明天,他们就要去距离碧溪古镇最近的一处古茶园了。

那就是鼎鼎大名的墨江县景星乡古茶园。

第149章

第二天清晨,李文便开着越野车,带着楚孑和二师兄往景星乡古茶园驶去。

景星乡就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里,但距离他们现在所处的碧溪古镇还有不短的距离。

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景星乡的乡政府,到了乡政府之后再决定到底去周边哪个古茶园。

楚孑和二师兄本以为去往乡政府的路必然会比来的时候顺利很多,但没想到这里还是云省极为特色的那种崎岖山路,弯道多而急,再加上最近赶上雨季,路上经常有山上掉下来的碎石与泥土,一路开得都艰难极了。

而且李文同志的驾驶风格和之前的虎克也大相径庭,虎克会充分考虑车上乘客的感受,但李文则不,他追求快,所以一路上车左颠右晃,连楚孑和二师兄两个平常不晕车的人都觉得有些难受了。

可偏偏李文还觉得这样开车无聊,望着青翠的重山叠嶂,开始讲起了当地的故事和普洱茶的历史,楚孑和温如玉不得不认真倾听,生怕漏掉什么细节。

李文自幼生长在普洱古茶区,虽然是汉人,但祖上应该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有过亲缘关系,长得并不像是纯粹的汉人。

而他从小就受茶叶文化的熏陶,此刻讲起各种故事也是信手拈来。

他年龄不小了,大约四十来岁,因此可以说是看着大山里的普洱茶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向全国视野的。

比如他就曾经参与过1990年代的“华国普洱茶叶节”的创办,这算得上是云省普洱茶,尤其是古茶树,走向全国的第一步。

在他心里,他非常赞同黄庆学者的看法,认为“普洱茶文化乃当代原创文化”。这可能和大家认为的相反,普洱茶明明大多是用古茶树上的古茶叶做的,历史也颇为久远了,怎么会是当代原创文化呢?

李文抛出问题后,自己解释道,因为普洱茶的出现打破了茶文化历史上“新茶至上”的说法,反而追求“越陈越香”,这说法一出,直接赋予了普洱茶收藏、品鉴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普洱茶的价格总体偏高,而且几乎最贵的茶叶,都是普洱。

普洱茶不止可以喝,还可以“玩”,而且还可以增值,这就是当代才有的文化,在古代虽然大家也喝普洱,但却并不讲究这些。

楚孑想,从这个层面来看,其实普洱茶是商品化做的最好的茶叶,没有之一。

尤其是普洱茶多为古茶树和古茶叶,这给普洱茶添上了一抹神秘色彩,再加上越陈越香的名头,也难怪那么多商人茶客对于古茶叶趋之若鹜。

但其实,云省的古茶树存量并不少,随着近几年古茶叶的价格持续走高,古茶树面临最大的问题其实已经并不是如何开发他们的商业价值了,而是如何好好保护他们。

李文提到现在对于古茶树的过度开采,也觉得痛心疾首。

但如何在商业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能让茶农富起来而非茶商,这则是一个太大的命题,尽管楚孑和二师兄都是研究茶叶与茶文化的,但他们依旧没有答案。

一讲起普洱茶,李文的话匣子就彻底打开了,指着刚刚路过的“宁洱”茶马古道景点牌,问他们两个,知不知道为什么普洱茶叫普洱。

楚孑只隐约查过一些资料,知道的并不真切,于是便让李文这位业内人士讲讲。

李文也说关于普洱茶的来历众说纷纭,但他觉得最靠谱的,还是因为普洱茶最初是由云南濮人种植的茶,最开始称为“普茶”(亦有为‘濮茶’的说法)。

濮人即是濮族人,从先秦开始就分布在我国长江上游地区,也就是如今的云贵川直至重庆沿线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