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反派们的火葬场(快穿)(130)

她温柔却从不怯弱,哪怕是死路,也阻挡不了她对命运的反抗。

不像他,完全就是个胆小鬼。

也是因此,每当余烬想放弃时,他就会问甄蓉儿这句话。无论是哪个年纪的甄蓉儿,始终没有变过这个答案。

因为是甄蓉儿想要的,甄蓉儿想要的、余烬都会给她。

当晚,余烬如甄蓉儿所愿离开了肃王府。

他最后一次的机会,一如既往将所有押上赌桌。

……

‘惠王平冤卷’曝光的时候,天下百姓、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事情来势汹汹,谁都看得出来幕后有推手,却没人敢说追查问责。

众多极具名望的文人大儒牵涉其中,甚至还有大靖文人泰山般的人物……

惠王,先帝第八子,早前以知人善任、贤德爱民闻名天下。他文武兼通、广结善缘,一身好文采更是深受文人追捧。他曾一度剑指东宫位,若非当年西南贪腐案令他落下话柄,如今龙椅上坐的究竟是谁、还不一定呢。

太后给皇帝接连纳妃,纵然有皇后的原因在,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当年东宫缔结这么多姻亲,就是因为有惠王这个威胁在。直到现在,这个隐患、也影响着皇帝对秀女的征选。

皇帝喜欢宠幸文人世家的女子,不是因为他喜欢,是因为他要拉拢文人,抹消惠王在文人间的声望。

经历过那几年的人,心里都有一杆称。他们知道西南贪腐案罪不在惠王,惠王也是受蒙蔽,所以才没有立即妥善处置。只是惠王太过完美,拔高了百姓和先帝对他的期望,他不被允许出现丁点错误,否则就会出现瑕疵,令人大失所望。

惠王奉命调查西南贪腐案,遭受蒙蔽、彻查出现遗漏,被群起而攻之。

先帝或许也没想将惠王逐出争储一列,但先帝叱责的态度、百姓的指责,让惠王难以承受打击。

惠王未及弱冠、郁结病亡。

惠王死时、正是西南贪腐案当下,百姓仍在盛怒中,对惠王虽有惋惜却不觉冤枉。先帝心生悔恨,碍于民意没能公开为惠王平反。

先帝熬到临死前,留下一句‘恨吾八子早亡,大靖遗兴盛世’。

先帝对惠王评价如此之高,更何况后面醒悟过来、曾经崇拜仰慕惠王的文人大儒们。

每当皇帝哪里做得不好,惠王就要被拉出来惋惜怀念一番。

惠王虽然贪腐案受蒙蔽,但遗漏之人连先帝都赞誉有加。换言之谁都发现看不出来的人,惠王抓不出来又怎么能全怪他。

如果惠王草率将那人下狱,先反驳攻击他的、就是朝廷喊他有罪的那帮人。他出于谨慎、迟疑放过也不无可能。

实在没有必要攻讦惠王,仿佛他是天大的恶人,待他比那些贪腐大臣还要严苛,令他受辱骂郁结、害他英年早逝。

对惠王平反最抗拒的人,往往就是曾经煽风点火、最心虚的人。皇帝登基后,就以怀念弟弟为由,禁止再议惠王之事。朝中和民间不是没有为惠王发声的人,只是最后都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

因此,惠王就是一个默契不谈的禁忌。

可是此次曝光的‘惠王平冤卷’,为惠王喊冤平反者、署名多达十三卷六十三人。名士大儒、文人学子,乃至于朝中官员,牵涉者之广,影响之大,远远超乎皇帝和百姓们的想象。

这是皇帝的逆鳞,可皇帝不敢公开惹民怒。

而曝光的首卷中,太子的先生、大儒郭白,名字赫然写在第一位。

当年太子屈身拜师,不辞辛苦辗转拜在大儒郭先生门下,连同宁昭、甄芙儿三人师出同门,成为一桩美谈。

现在闹出这样的事,太子的先生都觉得惠王有冤,那么太子本人呢?太子是不是也觉得应该为惠王平反?

更有言官发现,甄芙儿外祖父的名字,也出现在第六卷 。不上不下的位置,也足够表明态度。

在皇帝没有发声前,朝中言官和大臣不敢对平冤卷发表意见。

皇帝知道自己不能让步,否则明天为惠王平冤的折子就敢摆到他眼前来。百姓往后就能更明目张胆地论议他、怀念惠王。

于是,皇帝拿东宫下手。

皇帝的想法很简单,他不能直接对郭白下手,免得刺激天下文人的情绪。但太子妃的外祖父却是个软柿子,皇帝可以拐着弯、用甄芙儿表态。

皇帝找到太后,放话商议为东宫挑人娶妃。

皇帝用的理由也合情合理,太子妃有孕、太后担心太子妃伺候照顾不好太子,安排几个人进东宫,谁也挑不出错处。

前脚才因为怀孕风光无限、得到皇帝大赞的太子妃,后脚就要被排挤与人共侍一夫,朝廷大臣们都不是傻子。

皇帝登基几十年,根基已稳,大臣们看清皇帝态度,马上就有人提出‘平冤卷’造假,要求彻查幕后传播之人。

恒王听到消息,慌急找寻余烬。

作者有话说:

胖妈忽然意识到一件事,自己今天是不是忘记借楼公告了!啊啊啊~

胖妈这两天有点忙,今天给搞忘了,错了,顶锅~

第78章

皇后得知平冤卷共有十三卷、甚至郭白名列首卷时, 整个人有些懵傻。

当初皇后意外得到第六卷 ,以为只是支持惠王的一些集会人名单。她小看了这件事,将它用来威胁甄芙儿的外祖父, 施压让甄蓉儿到皇帝面前顶替认画。甄蓉儿就是这样嫁入的肃王府。

其实不仅是皇后,连留名签字的甄蓉儿外祖, 也以为平冤卷只有一卷。所以当皇后用平冤卷威胁他时, 他担心自己会连累同卷署名的好友,又自觉名声将会因此受辱、令家族蒙羞, 故兴起轻生的念头。

甄蓉儿发现后, 拦下人坐上去往京城的马车, 没多久就成为了肃王妃。

原本是件急于遮掩的错事,因为满满十三卷的署名, 变得微妙起来。甄蓉儿得知此事,垂眸摇头、露出抹无奈的笑意, 有种莫名的荒谬感。

但是甄蓉儿心里清楚, 即便没有外祖父这一回事,她多半也逃不过成为肃王妃的命运。

看甄家对她的态度就知道,甄芙儿是爹娘的宝,她这个出生没多久就被送走的孩子,若是能为甄芙儿挡一挡灾,爹娘会乐意促使她牺牲的。

甄蓉儿怀着复杂的心情,微叹一口气。

她坐在榻上,手往旁边一搭, 感觉手心空空。

只从余烬走后, 那只白猫也消失不见, 甄蓉儿有些担心、又出于抚摸白猫的习惯, 老是会想起来。甄蓉儿为了不再胡思乱想, 她埋头绣起花,一坐就是几个时辰。

……

宁昭回来的时候,夜已渐深。他身边还带着甄芙儿,两人刚东宫出来。

甄芙儿因为太子娶妃的事闹脾气,跟太子大吵一架,在知道事情可能无法挽回后,甄芙儿的婢女小雪看主子脸色,擅作主张将消息带给宁昭。

宁昭对太子在甄芙儿怀胎时选妃的行为也颇有意见,他的出现让甄芙儿闹事的底气更足。甄芙儿不仅跟太子冷战,还非要跟宁昭走,吵着要落胎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