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轻笑忘/大宅小事(66)

这个崔子音总让他有不好的预感。

殿试毕,按齐宁国往常惯例,是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崔子音以字迹隽秀,文笔犀利,论述精道,一纸国策论当之文章经典得到皇帝另眼相看。

金殿之上,皇帝亲自钦点三鼎甲,崔子音为状元,赐进士及第。

崔子音默默听着那左相在唱名。

唱名毕,崔子音知道自己被封为翰林院修撰,正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

从崔子音参加殿试开始,初见就不曾有机会见过崔子音,他很忙,住在暖园的时候,每一日都有不同的人来找他,给他带去许多贵重礼物,母亲调了两个丫头过去帮秋玉打点。

此时,已是近年关。

过年之后,崔子音就要到枢院做事,而今日,崔子音却先要搬离玉府,住入状元府。

崔子音的府邸离玉府不远,约是隔看几条街的距离,进玉府的时候,崔子音仅是一包简单细软,一个装书的担架,再无其他,离开的时候,却是一箱箱锦衣绸缎,珍贵玩物。

大厅上,崔子音在与玉老爷和玉夫人道别。

“玉老爷,玉夫人,这段时间多有叨扰,承蒙你们照顾,子音才有今日。”崔子音合手一抱,向玉老爷与玉夫人道谢。

“崔大人不必多礼,崔大人有今日风光,是自己超群学识所得,我们是沾了面子了。”玉老爷忙托住崔子音的手,他当初并无多照顾崔子音,老实说,若不是此次崔子音中了进士得封状元,他已经记不起在齐娈从燕城回来时带回的这位落魄书生了。

“若非当初玉夫人与二姑娘出手相救,只怕子音如今已是不知魂归何处,此情此恩,子音没齿难忘。”崔子音深深望着站在玉夫人身后的初见,他暗暗立誓,一定会在庙堂之上有一番作为,才能给他心爱之人一个幸福未来。

“崔大人,昨日之事已成过去,从今往后你是堂堂状元郎,再也别提以前,只望将来玉府若有事相求时,崔大人能相助一二。”玉夫人含笑与玉老爷对看一眼,柔声对崔子音说道。

崔子音面色一凛,心中暗惊,如今他身份不同以往,以前所遭遇之事尽属耻辱,确实不好再提,他感激看着玉夫人,只觉得这位端庄华贵的妇人是在真心关怀自己,心下感动不已,“玉夫人一言,子音受益匪浅。”

玉老爷在一旁又问,“不知崔大人在家中可有婚配?”

玉夫人听到玉老爷的话,嘴角笑意似是滞了一下,随即笑得更加温柔。站在玉老爷身后的陈姨娘与玉雪苓,在听到玉老爷的问话之后,陈姨娘倒是表情不变,玉雪苓脸上却泛起欣喜红潮。

崔子音目光转向初见,柔声答道,“子音尚未婚配。”

玉老爷一喜,并没注意崔子音目光所向,又问道,“不知崔大人何时将令尊令堂接到宁城?老夫好为两位老人家接风洗尘,尽点绵薄之力。”

崔子音笑得有些尴尬,“子音父母已经过世。”他三岁便成了孤儿,是叔父抚养他成长,然而他尚未报答叔父养育之恩,叔父在一年前便已病逝,如今他孑然一身,很想早些娶得心爱之人,成家立室,重得家庭温暖。

“啊”玉老爷面露歉意,那眼底的喜意也有些淡了去。

早年丧失双亲,怕家中福寿不够,这……这想将女儿许配给崔子音的念头一下子在玉老爷脑海里滞了一下,有些犹豫。

玉雪苓一下子急了,伸手扯了扯陈姨娘,使了一个眼色。

陈姨娘柳眉紧蹙,面有豫色,似是对崔子音也不是太过满意。

初见看在眼里,憋着笑意,安静站在玉夫人左后侧看着这一场有点怪异的送别。

“崔大人这年纪,也该是成家立室的时候,不知崔大人可有心仪的女子?”玉夫人脸上笑容温和,眼角一掠陈姨娘,淡声开口。

崔子音俊脸微红,支吾着不知如何开口,他看了初见一眼,心中一阵苦涩,不知她对自己心思如何,他不敢贸然提亲。

“这……”崔子音犹豫着,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崔大人如今才中状元,怕也没心思顾及儿女私情,姐姐若要帮崔大人做媒,还不如容后再提。”被玉雪苓扯了几下衣袖,陈姨娘终于经不住女儿的哀求,出声为崔子音化解尴尬,也为玉雪苓留了条后路。

玉夫人笑了笑,“我倒是糊涂了,陈姨娘说得对。”

崔子音一扯嘴角干笑几声,“婚姻之事,还且等子音一切安定下来再作打算。”

玉夫人颔首,浅浅笑着。

初见看着玉雪苓,暗自叹了一口气,这分明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嘛。

玉老爷与崔子音又客气周旋了一番,直到崔子音合手一礼,说了一声是时候回府。

看着崔子音被一亮双轴两轮马车载着渐行渐远,初见轻呼一口气,在玉夫人耳边轻声说道,“母亲,这人生到处都是可能,当初救下崔子音,谁有想到他会有如今这风光。”

这几日,宁城最风华人物,当属崔子音。

玉夫人低眸看着初见,低声道,“祸福旦夕……”

第13章 过年前(一)

转眼已是腊月二十三,小年。

齐宁国的春节本来是腊八的,后来曦王认为新年该有新气象,需在新的一天开始,便改在暮春正月的第一天。

如今离新年只有几日的时间了,玉府进入一个繁忙的高峰期。

今日,要祭拜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来年的衣食温饱。也称为祭灶。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为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于是,玉夫人只是让下人们准备好一些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等贡品,让人去跟玉老爷说了一声,今晚要到来祭灶,屋里所有女子今晚都不得接近厨房灶边。

初见不懂这祭灶习俗,一直很好奇地跟着丽娘身后跑来跑去,看她准备着一种很粘的牙糖时,初见很好奇地问难道这灶王爷还吃糖吗?

丽娘好笑看着初见,边解释,“这是要在祭灶时用的灶糖,拜祭的时候还要把灶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的嘴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光说咱们家好话。”

初见长长哦了一声,原来神仙也爱八卦的。

趁着大家都在忙的时候,初见跑到厨房去见识一些这位八卦前辈。

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贴着灶王爷神像,神像旁边画有两匹马作为坐骑。两边配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