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之夫子科举日常(262)

三月末,四月初,梨花朵朵盛开,如白雪一般挂在枝头。

会试通过了共三百名贡士。

在殿试这一天,三百名贡士全都穿着袍服冠靴,站在皇城宝嘉殿外的丹陛上。

所谓丹陛,就是殿外门前的台阶。

然后这三百名贡士回按照会试的排名位列两队。

单名在东队,双名在西队。

殿试由当朝陛下亲自出题,于皇城宝嘉殿考一场制策。

当天考完,当天交卷。

鸿胪寺的官员提前设置好两处黄案。

一处在殿内东边,一处在殿外丹陛正中间。

銮仪卫设卤簿,守着敬宣帝站在殿里侧,由一道帘幕挡着。

所谓卤簿,正是陛下出行的仪仗行头。

所以哪怕贡士们不认识敬宣帝,只要见到这样的卤簿也能知道此刻站在那里的人是谁。

在陛下两侧,另有两道帘幕。

两道帘幕之后,是穿着朝服的王公百官。

他们全都坐于帘幕之后,背着手等待新晋贡士进殿答题。

如此大的排场,胆子小的贡士已经开始双腿打颤,额头冒汗。

可时间不等人,鼓乐齐鸣后,鸣鞭开考。

张翰林从殿内黄案取出考题,再由刘大人放到丹陛黄案上。

所有贡士此时都要齐齐向敬宣帝行跪礼。

礼毕后,刘大人率众发放题纸。

三百名贡士跪下,双手接过题纸,依次进入宝嘉殿,坐于殿内的试桌后,开始答题。

殿试文章有固定的格式。

周自言深吸一口气,提笔再草稿纸上写下:“臣对、臣闻。”

不管文章写得如何,‘臣对’和‘臣闻’,都是不能擅自更改的开头二字,所以可以提前写下这四个字。

殿内座位安排也是按照会试排名来的,所以周自言这个会元,就坐在第一排第一个。

可以说是最接近皇帝的宝座。

如此近的距离,只隔着一道帘幕。

只要敬宣帝愿意,也能透过帘幕看到周自言在做什么。

同样的,周自言也能感受到敬宣帝放到自己身上,那灼热的目光。

不对,好像有三道目光。

正前方有一道敬宣帝的目光,周自言左侧好像还有一道。

周自言用余光看去,豁,林范集。

而剩下那道,便是右侧的张翰林,还有刘大人。

“……”

若不是现在正在殿试,周自言那是真想用袖子挡住自己的脸。

因为他发现,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越来越多了。

想想也是,左右侧帘幕后的观看者,有一大半都是他的同僚。

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谁能不认识他?

此刻看到在宝嘉殿里看到正在写策论的同僚,哪个人不多看两眼?

周自言恍惚觉得,他好像听到了几声惊呼。

“我是不是看错了……那名会元,怎的长得那么像……”

“……不错,我觉得也像……”

“小声些,陛下都没说话,你们议论什么?”

周自言在心里默念几声对不住,然后静下心神,开始仔细阅读殿试题目。

是生是死,是成是败,就在今天一场考试了!

第108章

殿试虽然只考一场, 但按照规矩,一场殿试需考八题以内。

至于具体是多少,全看当朝陛下是什么想法。

只是不能超过八道题。

毕竟时间有限, 出的题太多了, 只会扰乱贡生们。

周自言展平题目,一道一道阅读过去。

原来敬宣帝就出了四道题, 道道都是策论时政。

殿试之前的主考官皆是朝廷官员,虽是主考官, 但在出题方面也不敢越过皇帝去,所以束手束脚。

来到殿试,出题人正是陛下自己,那可不就随便写了么!

所以周自言就看到了这样四道题。

第一道题:【朕与大臣共理天下,孰为最?朕今以为大臣有不听者, 欲以闻, 宜何以用?】

翻译一下, 便是在问‘朕和大臣共同治理天下,那这天下到底算谁的?朕现在觉得有些大臣不听话,想让他们听皇帝的话, 该用什么办法?’。

“……嘶。”周自言看着这第一道题,忍不住搓搓手腕虎口。

他实在怀疑, 敬宣帝出题的时候是不是喝大了, 不然怎么一上来就问这么尖锐的问题?

这天下是谁的天下?

若是放在以前,若是放在现代,周自言肯定会回答,这是人民的天下, 就算你是皇帝,那也不过是国家的代理治理人, 要是没了人民,算个锤子皇帝。

可这里是古代,此题只有一个答案,那便是皇家的天下。

“……”周自言笔尖蘸墨,在心中组织语言。

若是以前……若是以前!

他是锋芒毕露,言辞尖锐的。

可经历过罢官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变得圆滑一些。

周自言想定主意,拿过草稿纸,写下第一个字‘臣’。

他又顿住了。

是要圆滑一些,可就一定要抛弃自己固定的思想,变成像芸芸众生一般的人么?

他是来自现代的周自言,不是大庆土生土长的读书郎。

他受到的教育是‘公平’‘透明’‘尊重’……

这些都是组成他这个人的基本规则。

正因为他有这样不同于古代的思想,才让他有了现在一身的虚名。

他费劲回到京城,不就是想用自己的思想和学问,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和自己一样,努力让大庆变的更好。

如果从这一刻开始,他改变自己的想法,那他还是‘周自言’么?

所以……不要改了吧!

周自言提着笔尖,垂下眼睫,“……嗯。”

不改。

以民为重,轻对皇权,这才是他周自言。

但他确实可以变得圆滑一些。

大不了,就在文章末尾加两句‘此皆臣一人之心,其迹未必对也’。

敬宣帝坐在帘幕后方,看到周自言踌躇半晌终于开始动笔,他摆摆手,让旁边持扇的宫女们停下,径自带着随身公公走出帘幕。

他先是走到左侧,林范集看到敬宣帝的眼神,心中了悟,小步迈出自己眼前的帘幕,跟在敬宣帝身后。

两个人背着手,从左侧帘幕后走到大殿末尾,由最后一名贡生开始看起。

整场殿试,敬宣帝其实最喜欢天子巡监这一会。

看着三百名贡生低着头奋力书写,他心中时有宽慰之情。

每次殿试都能选出这么多年轻俊才,足以证明他治下的大庆,不说人人都富足安康,但也应该能算是一个平安顺遂国家。

他做皇帝,为的不就是这点追求么。

敬宣帝背着手,一个一个贡生往前走。

这三百名贡生里,好些孩子都是前朝大臣家的孩子,每年过年都跟着家中长辈来宫里为他祝年,他都有印象。

有几位贡生的爹娘都是朝中仪仗的重臣,就是不知道这几个孩子,能不能子承父业,与他们爹娘一样为大庆效力。

敬宣帝穿着宫里所制的厚底官靴,地步摩擦在冰凉的地面,有小小的骚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