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长女(502)+番外

“谁说不是呢,但好说好歹的,这个劫难是过去了,盼着以后都风调雨顺才是。”王元儿双手合十,并不想多说。

“你说的极是。”宋二太太也没追问下去,转了话题问王清儿什么时候生。

“十一月是产期,如今已经在准备着了。”提到王清儿,王元儿的脸容就更温柔些。

“皇上又要添皇子了,以后指不定多宠这丫头呢。”宋二太太抿唇笑道。

王元儿一笑:“干娘您可猜错了,皇上盼着她这个是公主呢,去她宫里坐,都说公主公主的,清儿自己也盼着。”

宋二太太一怔,很快就笑开:“是公主也好,她还年轻,皇上也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

王元儿点头,两人相视一笑。

坐了小半天,王元儿这才告辞离去,宋二太太将她送出门,道:“等都安妥下来了,再办个赏花会请了大家来玩耍,到时你也来凑凑热闹。”

王元儿欣然同意。

宋二太太这才回到屋里坐下,支着额寻思着。

也不过十来天后,九月底,宋家就办了一场赏菊宴,邀请了好些相熟的人家,也藉此对外说,他们宋家二房,正式走进京中贵圈。

王元儿也带着王兰儿参宴,后面又领着她参加了好几户人家的花宴和诗会之类的,如此一来,也有不少人家知道王兰儿的存在,知道崔夫人还有个妹子已经长成,十分的温婉可人,是可以相看定亲了。

崔夫人的嫡亲妹妹在宫里当着娘娘,还怀有龙嗣,也颇得宠,而崔夫人的夫君崔大人更是皇帝跟前的红人,一时间,想和王家结亲的,也有不少人家,其中还不泛一些高门大户。

王元儿欢喜之余,也有些挑花眼,想着只剩这个妹子还没嫁人,不能轻忽,便又进了宫一趟,寻王清儿拿个主意。

王清儿却是个心里有成算的,想了想,寻了个机会,等景帝来她宫里看望她的时候,像是闲话家常一般,对景帝说起这个妹妹的亲事。

“出了年,就是十三岁了,崔夫人心里着急得很,想着如今定了亲,等及笄了嫁人也差不多了,所以就来寻臣妾那个主意,您看,臣妾也有些挑花眼呢,要不您也给臣妾拿个主意呗?”

景帝颇有兴致的问了都有什么人家来求,待王清儿说了,他的眼睛眯了起来,浑不在意地道:“你妹子也不过十二岁,再过两年定亲也不迟,朕看着这些人家,虽是大家,家里难免混乱。你不是说你那妹子是个单纯的?最好选些简单的人家,依朕看,过两年再定吧。”

王清儿心里一惊,面上却是不露声色,笑道:“臣妾心里也是这么想的,您不知道,兰丫头最是爱哭了,一点小事都能哭个半天,真去了那些世家大户里,只怕要把人家的宅子都淹了。臣妾也想着,她选个简单的人家最好不过。”

“正是这个理。”景帝点头。

“嗯,那就多留几年吧,您也知道,我娘家孤寡,我那个弟弟才五六岁,兰儿真嫁了,可就找不到人掌家了,唉!”王清儿叹了一口气。

“对,多留几年,将来朕给她指个好人家。”景帝哈哈地笑着。

王清儿忙的要磕头谢恩,景帝快手扶着她。

从景帝这边探知了心意,王清儿自然透露给王元儿。

“你说,皇上这是什么意思?”王元儿对朝廷里头的弯弯道道自然不够王清儿这浸淫在宫里的人清楚,便问起了崔源。

崔源沉着脸,问起了都有谁来求亲,听了她的回话,便抿起了唇。

“京中联姻,都讲究利益,枝连着叶,叶又连着枝,和王家结亲,就是和我结亲,和庆容仪结亲。醉翁之意不在酒,都不过是为了家族利益罢了!”崔源叹道。

王元儿一愣,双眉蹙起:“这么说,他们是想拉拢你?那德妃,不是还在禁足?”

崔源搂过她,进了寝卧,压低了声音道:“帝王心术,其中一个就是讲究平衡,一个有心机的皇帝,不可能只会让一枝独大的。依我看,顶多年尾,德妃的禁足就会被撤掉。”

王元儿只觉得遍体生寒,道:“这,宫里的弯弯道道,实在是……我怕!”

她靠在他怀里,微微的颤抖着。

她喜欢平静安然的生活,这样的算计,让她心里头感到不安,也惶恐。

皇帝不过才登基几年,皇子也没几个,就已经开始这样谋算,那将来,岂不算得更狠?斗得更深?

夺嫡之路,从来都是深不可测的,一旦站错了队,就是万丈深渊,而崔源这样的近臣,能够安然度过吗?

“你别怕,如今离立太子,还远得很,皇上还是壮年呢,时间还长着。而且,我是出了名的纯臣,只要不逾矩,皇上就不会对我有想法。至于将来……”崔源看向窗外那棵高大的银杏,道:“将来的事,还说不准,了不起咱们就回归田园去。我陪着你做个田家翁。”

王元儿双手揽着他的腰,把头靠在他的胸膛,道:“我还是那句,你去哪我就去哪,生死相随。你要为官,我就当个官太太,你要作田家翁,我就做个洗尽铅华的主家婆。”

人生在世,他们有太多的无奈,可只要彼此都在一起就成了,有彼此的地方,才叫家。

第四百七十九章 喜事连连

十月下旬,因离着王清儿的产期近了,王元儿特意带着王兰儿去了皇觉寺上香拜佛,求了平安符送去宫中压角,趁机也给王兰儿占了一卦。

自皇觉寺回来后,对于王兰儿的亲事对外就有了说法,王兰儿这两年犯灾星,不宜说亲,这亲事就暂且搁浅下来。

十月二十,西北有好消息传来,西北军大败蛮夷十六部,斩了对方大元帅,并俘了对方王子,将回京献俘,帝大喜,诺将在神武门前犒赏三军。

从去年冬岁开始,国就一直不太顺,今年更是涝汛严重,赈灾的银子一笔笔的拨出去,也就堪堪将今年的灾给赈穏下来,在国库正是空虚的时候,传来这样的大好消息,必然会为国增加一些财富,需知道,对方的王子在我国手中,要赎回去,自然是要给出大量的财宝了。

往蛮夷那边谈判并签订和平协议的事要越快越好,这人选更要选好,毫无意外的,崔源成了那前往谈判的钦差。

理由是,他曾经跟着景帝出入西北,更和蛮夷打过交道,对那边熟悉之余,也清楚怎样才会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

所以,崔源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接了圣旨的第二天,就要赶着上路,总不能等到对方王子来了才去吧?否则,人家也能换一个王子当王,那么这战俘可就没什么意义了。

王元儿满心的郁闷,一边帮着收拾一边抱怨:“先去了工部治水,后来又领了赈灾的差使,如今连谈判钦差都要做上了。这满朝文武,难道皇上就只能看到你一个人能干事?”

“这证明你夫君我能干呢。”崔源笑着道。

王元儿嘟起嘴,道:“我宁愿你不能干,你倒是说说,回来京中半年,你有多少日子是在京里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