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衍生同人)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570)+番外

“赏赐千金!好好写!”刘彻刚说完,突然想起天幕似乎嘲讽过他是个“割鸟帝”,还阉割了一位史学家司马迁?

天幕骂别的皇帝他不一定记得,但是骂自己的一定记得很清楚。

刘彻眼神闪了闪,但是快速将之抛到脑后:“嗯,你养儿有功,再赏赐千金!”

就当是弥补那残酷的宫刑吧……

司马谈沉浸在儿子完成了自己心愿的巨大喜悦中,根本还没想起儿子的悲惨遭遇,突然连着被赏赐两次千金,激动的大脑满是黄金和史书,什么都记不住了。

同样记得天幕对汉武帝用刑偏好的主父偃眼神怜惜:傻子,陛下这是给的医药费……

【我们可以看到,汉初的散文风格受到秦朝影响,与秦汉两个崭新的大一统帝国形态密不可分,这也是文人被社会形态影响带来的宏大风格。】

【西汉著名的散文家还有贾谊和晁错。】

【贾谊的代表作是我们都学过的《过秦论》和《陈政事疏》。晁错的代表作是《论贵粟疏》。】

嬴政看着天幕上放出的《过秦论》,冷笑赞道:“好!”

好一个《过秦论》,文辞华丽地分析大秦的过失,从秦国先王说到秦末农民起义,从中看到了一个短暂的秦国历史。

为了报答大汉这位文豪,嬴政决定也赞美赞美对方。“扶苏,去写一篇《过汉论》。

扶苏:???

他如何写?

但是父皇都说了,他咬着牙也要答应下来想办法完成。

【汉朝的正宗文学是赋,赋诗汉朝出现的新的文学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从楚辞发展而来,讲究修饰,注重句子的整体美、节奏美、讲究铺陈。】

【汉赋分为骚体赋、大赋和小赋,我们常说的汉赋四大家就是以创作大赋闻名的四位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班固在《汉书·扬雄传》中说扬雄的赋“闳侈巨衍,司马相如赋“弘丽温雅,又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出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的共同特点就是“侈丽闳衍,王充在《论衡》中也认为这些作者的赋是“弘丽之文 。】

【枚乘的《七发》2300多字,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3500多字,发展到东汉的班固的《两都赋》有4300多字,而张衡的《二京赋》更长达7700多字。这与前朝的《诗经》、《楚辞》相比,汉赋的体制、规模更大,文辞更华丽。】

天幕每提到一人,就快速放出对应者的文章,虽然天幕下看不全就已经换成下一篇文章,但是所有人都意识到,天幕提到的那些人名都是后世人眼中代表大汉文坛的文豪。

东方朔瞅着强作矜持的司马相如,抚须思考:难道后世喜欢司马相如那种赋?天幕完全没有提他的文,是失传了还是不喜欢?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这样评汉赋:“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歌舞的欢快……在赋中无不刻意描写,着意夸张……它在描述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都确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达到。

【我们从文人富有夸张想象力的汉赋中也可以窥见,汉初的包容大气,和盛世时期的物产丰富。】

【但是随着政治的打击,朝廷风气变得黑暗□□,文人的作品风格猛地一变,变得伤怀压抑。】

【这一种转变,大概就是大唐安史之乱前与安史之乱后的唐诗风格变化,和靖康之耻前后的宋词变化。】

李世民:“……

说汉朝就说汉朝,又提安史之乱做什么,看得好好的突然被扎心!

赵匡胤同样难受,但是他不同,他一难受,不顾形象脱下鞋子就朝看天幕看得痴迷的赵光义头上砸去!

【东汉中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知识分子受到了来自于政统的残酷打击,开始借文抒情。出现了大量的感士不遇、伤时失意的主题。比如张衡的《幽通赋》、《应间》,崔寔的《客讥》,蔡邕的《释晦》以及古诗十九首等。】

【同时,党锢之祸带来的打击,让文学创作开始新的转向,作者们开始由对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向了对主观感受的抒写,由表现类型化情感转向了表现个性化的内心体验,人的情感、欲望、个性以及多姿多彩的感性生活由此成为了作品的核心内容,从而宣告了帝国文学的终结。】

【这一规律,在后期几乎贯穿每个朝代。】

扶苏惊喜:政治黑暗!党锢之祸!《过汉论》这不就来了!!

第143章 第 143 章 文学与文化影响力4

【汉朝还出现了几位女性文学家,缇萦,卓文君,班昭,蔡琰。】

【虽然这个说法有点争议,但是作为历史上少见的留下作品的女性,这里还是把她们的作品也列出来。】

已经与兄长一起出门寻找素材的班昭,正在外面的客舍下榻。

此时,两人面对面坐着,彼此面前都是一堆厚厚的稿纸,各自执笔,一边看天幕一边记录。

听到天幕点名,班固笑道:“哎呀,看来我要把我的小妹妹也记在我书里了。”

班昭也笑:“怎么,兄长难道不想写我?”

班固故意用笔去点班昭:“那要看看你值不值得为兄一写,兄长眼光可高着!”

班昭这时心里也忐忑起来,天幕曾经批评过她的《女诫》,不会又来吧?

【首先是著名的“缇萦救父”。】

【缇萦的代表作品,是缇萦救父时所作《上书求赎父刑》:“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使得改行自新也。”】

【缇萦的父亲淳于意犯事,按律应该施以肉刑。因为家中没有儿子,淳于意怨恨没有生儿子,一群女儿没什么用。却不会想到,最小的五女儿缇萦千里上书去救父。】

【在缇萦上书后,汉文帝废除了肉刑,以劳役刑替代肉刑,这也是华夏古代刑法跨越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里程碑。】

【缇萦以愿意充作官奴换取父亲赎罪的故事,被司马迁的《史记》所收录,《孝文本纪》、《扁鹊仓公列传》皆有描述。班固写《咏史诗》称赞她:“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正在行医的太仓公淳于意恍然大悟。

天幕曾经大概提到过“缇萦救父”,提到他写了二十五例医案的“诊籍”,是华夏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时,说他是“缇萦”的父亲,原来女儿还真的比他有名。

“太仓公,你生了个好女儿啊!”病患听到这里,齐齐赞扬。

“这女儿比儿子还有胆量!”

“千里救父,还是去找皇帝上书,可不是一般的难度!”

淳于意好一番谦虚推让,但是心里还是得意的。

“废除肉刑好啊,我那兄弟,就是因为肉刑,现在都残废了。”也有排队的病人想起家中经历过肉刑的兄弟,有些伤感,“若是能再早一点废除就更好了,现在我兄弟也只能坐轮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