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衍生同人)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458)+番外

而日本人以及当时的欧洲人,处理蚕茧,会杀死蚕。

甚至不会等到蚕长大。

他们会在蚕茧恰好的时候,不会关心蚕长多大长得如何,直接把蚕蛹放入烘箱中,将蚕杀死,这样缫丝的质量更高,欧洲人买过去后可以直接开始使用。

【其实当时欧洲已经有了机器缫丝,大清并非不知道,也有进步者要求引入机器缫丝,被拒绝了,理由是会导致手工业者失业,抢夺旧式行业的饭碗。】

【但是新事物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

【珍妮纺纱机刚刚问世时,也曾经遭遇过旧式纺织工的打砸,但是你个人的力量,能抵挡时代的浪潮吗?】

【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导致了商鞅被车裂,但是抵挡不了大秦一统天下。】

【大清不接受新事物,认为“不义”。但是日本接受了,并且迅速取代了大清。】

日本学习的华夏的养蚕业丝织业,但是并不在乎蚕宝宝的生命。

明治维新后,日本人如饥似渴吸收着西方的先进工业,烘箱、缫丝厂在日本迅速发展,日本丝的质量越来越高,短期内快速超越了清朝的丝,成为最受欢迎的亚洲细丝。

除此之外,还有养蚕的技术。

养蚕和种植水稻,原本是无法兼得的,因为二者实在同一时间,4月到6月。这也就意味着,养蚕,就不能种水稻。

工业发达后,日本人开始给蚕施加化学药物,让蚕改在7月或者9月孵化,这样可以抽出有限的人口轮流忙碌养蚕或者水稻。

因此,日本的养蚕业和水稻业齐头并进,都得到了大力发展。

但是反观清朝,依然是卫道士的阻拦,认为对蚕用药“不道德”。

蚕宝宝得以寿终正寝,但是蚕农却越来越贫穷,最终连饭碗也被人砸了。

.

“清朝与现在,也隔着千年了吧,缫丝技术竟然一点都没进步?”

汉朝时期,在对外贸易中以丝绸占据不容置疑的优势地位,汉朝的织女们听着后世的缫丝技术感到不可思议。

后世不是连织布技术都进步了许多吗,怎么缫丝技术彻底停止,纹丝不动?

“那些臭男人自己不养蚕不缫丝,管起别人的事倒是一套又一套。”有织女一听到天幕说得各种不允许,就想骂人。

一听到又是那些只会说理论的男人说的屁话,他们若是真关心蚕,怎么自己不去养蚕,不去把蚕破茧而出的蛾子养起给它们养老送终!

【日本的丝织品超越大清之后,不仅仅是商业上取代了大清的丝绸贸易地位,还为日本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以及称霸世界的经济基础。】

【清末时期,日本相继对俄罗斯宣战,对清廷宣战的背后,是经济基础已经超越了俄罗斯和大清。】

清朝时期,儒学更为兴盛,出现了大量“儒商”,行商思想上出现了“义利”的取舍之争。

“取义不取利”原本是儒家的思想,在清朝却被运用在商业上。

这并不代表他们完全不想要利益,只是学会了儒生的遮羞手段,在攻击自己不认可的商业手段时,就可以攻击对方“不义”。

比如抗拒新型缫丝机,名义上“不义”,实际上是大商人手下的纺织作坊里,女工比缫丝机还要廉价。

明末清初出现了各种作坊,清朝继承了下来,纺织作坊非常普及,纺织女工遍地都是。

大商人宁愿用廉价的女工,成熟的技术,也不愿意因为冒险放弃到手的利益。

本质上,依然是既得利益者的保守势力,赢过了想变革的新兴势力。

【清朝人怜惜蚕宝宝的生命,其实让我非常疑惑。】

【怜惜蚕宝宝的生命时,也没见你们少吃阿胶,少用龙涎香,少用虎鞭,少收藏犀角象牙。】

阿胶是驴皮制作的,龙涎香是抹香鲸的肠道分泌物,虎鞭不用说,老虎都秒射还想靠虎鞭壮阳,做梦比较快。

然而因为贵族追捧,为了这些东西,多少驴子、鲸、老虎被杀。

华夏原本是有4种老虎,分别是华南虎、孟加拉虎、印度□□,虎、东北虎。只有华南虎是华夏独有品种,现如今在野外已经灭绝了。

犀角象牙是犀牛和大象最重要的武器,没有之后只有一个下场:死亡。

还有鱼翅,鲨鱼被割掉鱼翅之后,只有死亡。

一直到现在,海外仍然有许多人骂华夏人滥杀动物,破坏生态平衡,但是老实说,有多少普通人用得起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又是谁带起来的风潮?

是皇帝,是贵族。

皇帝贵族有需求,官员投其所好,就有了血染的贡品。

就这样,你还说,怜惜生命,取义不取利?

这一刻,大清所有贵族都感觉被骂了。

【大清的丝织品行业被日本人取代,陶瓷产业被英国人取代,最后,茶叶行业被印度取代。】

【英国的植物间谍偷盗茶种,种在印度,这个故事前面讲“植物间谍”时说过,这里不多叙述。】

【这里讲一下满清的支柱产业——人参。】

【美国成立后,为了发展经济,开始与大清贸易往来,让大清卖不出去的丝绸与陶瓷短暂的被美国接手。】

【美国考察过大清的市场,发现大清贵族很喜欢人参,恰好,美国不仅产,本国人还不喜欢。

于是,他们带来了大量的人参!】

人参并不是华夏独有,也不是亚洲独有。

1701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皮埃尔·杜德美来华传教,由于其精通地理、数学和植物学等“西洋技法”,清廷将其派往冀北、辽东、满洲一带测绘地图。

在测绘地图的过程中,杜德美接触到了华夏人非常在意的一种“灵丹妙药”——人参。

因为杜德美精通地理,首先他根据华夏人参的生长环境,北纬39度到47度之间,猜测本土是否也有人参。如果有,就可以卖给喜爱人参的华夏人。

杜德美人参的药用价值、形态、生长环境和采集方法等详细资料,以及自己的猜测传回法国,并且在几本科学杂志上对其进行了介绍,引起了另一位名叫约瑟夫·拉菲托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的注意。

恰好,约瑟夫·拉菲托曾经在魁北克印第安人——易洛魁人那里看到过的一种类似的草药。

于是,拉菲托再次启程去北美,找到了想起了自己易洛魁人的巫医。

巫医介绍,印第安药材“嘎兰特恩”,意思是“像人草”,根部类似人形,于是到了当地去寻找。找到之后,发现与华夏人参同属五加科,但是有些许差异,于是命名为“美洲人参”。

拉菲托在发现美洲人参后,并不是立刻偷偷摸摸贩卖,而是先四处宣扬功效,让大公司参与进来。

1718年,法国毛皮公司第一次将美洲人参放入商船,两年后带到了广州。

为了打开大清的人参市场,这一批大量人参,价格定的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