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衍生同人)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456)+番外

荷兰殖民者占领.台.弯后,把甘蔗引入台湾,并且计划砍伐森林,建立甘蔗园。

但是这个时候,郑成功来了。

甘蔗园没有建立成功,荷兰殖民者被赶跑了,郑成功把台湾当做自己的大本营,更在意的是粮食,让台湾恢复了种植水稻,将台湾从“甘蔗魔咒”中解救了出来。

【如果不是郑成功收复.台弯,赶走荷兰人,恢复了台湾的农业种植,可能今天的台湾连自己的粮食都不能自给自足。】

【在整个清朝,甘蔗从未成为台湾的主要经济作物。】

唐末时期,因为战乱,大量的汉族人涌入台湾躲避战乱。

南宋时期,朝廷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朝时期,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澎湖民政,隶属福建泉州路晋江县,这是华夏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

宋元时期,本就是海上贸易最为繁华的时期,两个朝代的君臣与海商听到台湾的优势,顿时动了心。

因为海上贸易频繁,台湾涌入大量的汉族人后,语言文字汉化,与当地高山族融为一体,无论是贸易往来还是迁居生存都比较和谐。

明朝时期,郑芝龙曾经在台湾地区收容福建沿海难民,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台湾移民活动。

清朝康熙时期,台湾府正式被划入大清版图,但是很可惜,康熙皇帝并没有因为荷兰殖民者升起警惕心,处在这个位置,荷兰殖民者不会只是第一个到来的侵略者。各朝各代的台湾人看着天幕,感念郑氏的同时,对海外殖民者升起前所未有的警惕心。

【为了打击郑氏海商,清廷采取了坚壁清野的迁海政策,强迫沿海居民向内陆迁居,摧毁了沿海的房屋建筑,虽然的确打击了郑氏,但是对沿海的无辜平民同样是巨大的打击。】

【当郑氏没落,清廷接管台湾,华夏海上贸易文明的萌芽,彻底枯萎。】

哪怕接管台湾,知道台湾的地理位置优越,适合海上贸易,清廷也没有发展海上经济的念头。

郑成功利用海上贸易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武装起来强大的军队远超清朝,让清朝统治者几乎对海上贸易有了阴影。

当清廷接管台湾后,让台湾居民继续种植水稻,限制甘蔗种植面积,限制海外贸易,让台湾居民比在郑成功时期更为原始。

——他们宁愿平民变得更加贫穷,也不愿意丢掉权力。

【到了清朝末年,地理位置优越的台湾再次面临危机。】

【这一次,被日本人占领。日本因为国内人多地少,稻米不足,把台湾的稻米运回日本,成为了日本的主要补给。这一时期,大清对日本人的侵略毫无作为。】

【日本人打.台.弯的主意,很久很久了。

一方面因为台湾的地理位置,占领之后既可以对大陆发力,也可以对南亚东南亚发力。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台湾的气候优越,适合种植业的发展,便于用来补给日本本土。直到现在,日本与台湾的贸易往来依然相当的频繁。】

明朝,台湾的高山族是众多少数民族的统称,有自己的语言,但也是农耕文明,大多数种植,少数人狩猎、捕鱼、做手工。

在被日本人统治的50年,高山族人反抗非常激烈,与汉族人一起艰难抗日,组织了“雾社起.义”,参与了“二八起.义”。

此时,他们看着未来被侵略的惨况,狠狠一握拳:“还是得习武。”

“还得研究火器。”这一部分高山族人见过郑芝龙的火器,夸赞道,“郑氏的火器不错,我们需要多发展。”

“日后哪怕是改朝换代,火器武力值不能丢,我们子孙相传。”高山族的女人同样坚韧,她们站出来道,“如果朝廷管男人管的严,女人偷偷学,把武器和武学传承下去。哪怕最后只剩下一个女人活着,也能有复仇的机会。”

汉族人也说出自己的意见:“朝廷再如何限制,能有我们本地人对这里地形更了解?”“没错,朝廷都靠不住,还是得靠自己。”

无论什么民族,在此刻达成统一战线。

他们要发展武力,日后无论是荷兰人还是日本人,或者其他欧洲列强,想要□□,都给他们滚!

【我们能从史书上看到,清圣祖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征战不休。

虽然他大多时候都是战胜的一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到,大清财政的紧张。】

康熙皇帝在位时,西灭准噶尔,南平三藩,北拒沙俄帝国,东南收复.台.弯。

忙着到处打仗时,到了康熙五十一年,他的晚年,才有空整顿税收制度。

这个时期,因为常年征战,财政勉力支撑,康熙的税收制度,就是为了鼓励百姓交税缓解财政压力。

【雍正时期,对官绅阶级开刀,也是国家财政危机的另一个体现。

毕竟,官绅阶级比平民有钱多了,在户部干过的雍正皇帝深刻知道官吏的本性。】

雍正一上台,改变了税收制度,把按照人头征税改成按照田地征税,这样对于喜欢隐瞒人口的官绅阶级来说,是动了他们蛋糕的措施。

人口可以隐瞒,可是田地无法隐瞒,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雍正时期,税收是实实在在收上来了,财政危机得到了缓解。

【乾隆时期,人口达到了古代巅峰时期,然而生产力跟不上,反而带来了饥饿与贫穷。在文人的吹捧下,出现了一个虚假的“康乾盛世”。

这一点,从英国来的使者马嘎尔尼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到。】

马嘎尔尼访华时,是满怀着对《马可·波罗行纪》中遍地是黄金的期待来的。

但是抵达之后,深深的失望了。

广州城到处都是面黄肌瘦的百姓,哪来的黄金和珠宝。

接待的清朝官员为了大清的颜面,还安排了奴仆伺候这群来自西方的洋大人:“这是你们的奴仆,你们可以尽情使唤。”

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最喜欢有人伺候,在洋大人面前不管用。

在马嘎尔尼的眼中,清朝的官员和奴仆,竟然都是同样的面黄肌瘦,与街头见到的百姓一样。

他让瘦弱的奴仆收拾自己吃剩的残羹剩菜,允许他们自由处置时,奴仆竟然感激涕零:“谢谢大人!谢谢大人!”

然后把他们的剩菜带走自己抢着吃了;

他让奴仆收拾自己泡过的茶叶时,奴仆们再次感谢:“谢谢洋大人!”然后用泡过茶水的茶叶继续泡茶。

马嘎尔尼并没有太大的优越感,反而很失望。

他是来打算来探查情况后在这里做生意挣钱的,看这个国家如此贫穷,他岂不是白来了?

马嘎尔尼与同行的洋人说:“大清连官员也很瘦。”

他们一路所见的清朝官员,没有英国那些大腹便便的官员。

同行者表示怀疑:“这里真得是马可·波罗提到的华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