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衍生同人)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393)+番外

刘彻也不说,到时候打算看笑话。

他甚至萌生一个恶意的想法:到时候不光选最好的三个,还选个最丑的三个如何?看看哪三个倒霉蛋能被选中。

刘彻越想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也不说,打算三天后比拼时再说。

他笑眯眯地看着朝臣,心情好极了。

【宋朝以防御战为主,不出城开战根本用不上沙盘,沈括卷入“案”中,也没有将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

【很多皇帝在杀人时都以为,华夏泱泱大国不缺人才,杀了这个还有下一个。但是事实证明,真不是。】

明朝并没有第二个戚继光来组建戚家军抵抗倭寇,清朝也没有第二个戴梓来研发西洋火器。清朝后期,西洋火器技术成员都是买火器时一起购买的技术人员,把西洋人当老祖宗供着,连维修火炮都不允许参与。

一直到清末,张之洞成立的汉阳兵.工.厂,才开始仿制德国毛瑟枪等已在西方被淘汰属于已经比较落后的枪。

而这些看似落后于西方的“汉阳造”步.枪,是抗日战争时的武器主力。

【在抗日战争期间,华夏军队一直面临着装备较差、数量不足的困难,尤其是武器极为匮乏,如果与日军在平原地区拉开架势正面交锋,将处于极大劣势。】

【但是另一方面,华夏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作风顽强,战术灵活,运用本土的地形优势发展出了一系列以及之长克敌之短的战术——游击战。】

嬴政有些微微诧异。

游击战术其实古已有之,但是华夏古代更看重军阵与计谋,并不重视游击战。

但先秦时期,已经有了游击战的运用。

王翦能举出详细的例子:“吴王阖闾曾经采纳了伍子胥的‘疲楚计’,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国多地,不断游击袭扰楚军,时间长达6年之久,致使楚军疲惫不堪。而后吴国大军攻城,大败楚军。”

但是王翦自己是稳扎稳打的战术,并不是游击战的拥护者,听到天幕推崇游击战,立刻想到了缘由:“看来对方果然很强,一时半会无法力战,只能拉长战线逐渐消耗。”

.

刘邦轻轻“咦”了一声。

他设置了游击将军,把游击部队称为“游兵”“游骑”“游军”,比如彭越,就曾经率领游骑袭击楚国军队,断绝了楚军的运输粮草的后路。

后世的游击战,莫非师承他的游击部队战法?

【伟人在著作《游击战争》中写道:选择伏击地区时应注意下列各点:1.有良好的隐蔽,使游击队容易看见敌人,而敌人不易看见游击队。2.有良好的地形,而敌人不便于攻击游击队。】

【游击战,游是走,击是打,字面理解为游动攻击。】

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不游是拼命主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叫做游击战。

游击战包括多种战术,比如袭击战、伏击战、破击战、袭扰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都属于游击战,主要是运用华夏人熟悉自己本土的地形,灵活伏击。

天幕放出了一系列的游击战影视资料:

士兵分为小支部队,分散入地形复杂的山中,隐藏在青纱帐玉米地或者高粱地里,等待着日本军队路过时给出突然一击;

士兵分散为数人,分散进入村庄里,与村民混居,看不出异样地接近敌人,然后给出突然一击!

在地上被扫荡搜索,于是在地下挖出复杂如密道的地道,并且布置上各种机关,可以防止毒.气、防止烟熏、防止水灌入,还有各种作为障眼法的死路,活生生在地下挖出了一个迷宫;

火力不够,就用数量取胜,把地.雷的技术不断降低,降低门槛后,制作《地.雷制造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小册子,给村民普及简易地.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让村民一起造地.雷。

在华北地区,实现“村村会造雷,户户有地.雷”,然后在关键位置布置地.雷.阵,让日本人来一次就自寻死路。

甚至当村里铁不够了,开始就地取材。

村民没有铁壳子做地.雷,就用铁水壶、酒瓶、醋坛、罐头盒子、木头,甚至是凿孔的石头,统称为“土地.雷”。

因为普遍贫穷,到后来村民连坛坛罐罐也不够,于是开始普遍制作“石雷”,因为石头可以取之不尽,而且伪装性好。

后期,当地.雷产量变大,华夏的地.雷战杀伤力也涉及到方方面面,从防守变为“进攻性地.雷阵”。

.

华北民兵结合地.雷,开始主动诱敌。

黑灯瞎火的夜晚,一群民兵鬼鬼祟祟靠近一根电线杆,大晚上的来冒险爬电线杆。

特意挑选的善于攀爬的民兵,背着包带着大剪刀往电线杆上爬,还有两人在附近放风。

看着负责剪电线的民兵在包里摸索半天还没找到剪刀,扶着梯子的民兵急的恨不得自己上去剪:

“快点,利索点,还要埋雷呢。”

民兵没好气道:“你闭嘴,生怕小日本听不到是吧。”

从工兵手里借的绝缘剪刀找到了,他一咬牙,快速去剪。

远处的大树上还站着一名民兵,从高处勘探着敌情,怕他们爬电线杆被敌人看到。

电线杆上的民兵终于剪断电线,松了口气,快速收回剪刀,直接从电线杆上溜下来:“好了。”

但是今晚的工作并没有结束。

电线剪断,其他民兵还在地上埋雷,地.雷阵需要布置引线,动作需要谨慎。但是电线一断,日本人会立刻过来抢修,他们的时间紧迫。

远处,树上传来一声古怪的猫头鹰叫:

“咕咕咕——”

那是他们约好的信号。

民兵不再耽搁,把最后一枚地.雷埋好,快速闪到早就寻好的躲避点:

“走!”

他们躲到道路两侧,趴在地上用耳朵听着地面远处传来的震动。

轰隆隆,是发动机的嗡鸣,是车轮在地面的快速前进,与人的脚步声和马蹄声都不同。

不出意外,日本人果然来得很快。

民兵还有些羡慕:“小日本有车真方便,来得真快。”

说话的功夫,来抢修电线的日本人已经出现在视线里,果然是开着车过来的。

民兵用低声的聊天缓解紧张:“可惜,人不多,还都是工兵。”

“没事,车不错,抢个车也好。”

“要是有炮就更好了……”

“想得美……”

“闭嘴!”领头的民兵作出提醒,兵车过来了。

民兵紧张地拉着手里的拉雷绳,静静地计算着距离。

这些民兵制作的地.雷,普遍是拉发地.雷,需要通过拉火绳控制爆炸。

为了保证地.雷拉响,拉雷绳不能太长,一般在30米左右,负责拉雷的战士必须等日军接近30米以内才能拉雷,而且必须是徐徐拽紧,太快或太慢都会导致地.雷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