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衍生同人)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340)+番外

如闪电,如利箭,来得猛烈而迅疾!

裴旻却毫不畏惧,快步向前,举起剑鞘高高腾跃而起,“唰”的一声正好让落剑入鞘!

“哇!”

人群中响起热烈的叫好声,其中还夹杂着一位画道大师。

“好!太精彩了!”

吴道子站在人群中,疯狂叫好,叫得自己嗓子都哑了。

如此精彩的画面,他一定回去画下来,给更多人看到裴大家的剑舞!

.

飘逸的白被热烈的红冲淡,一抹热烈如跳动的火焰的红色伴随着剑器寒光,闯入人们的眼中。

她一身热烈的红色快速地旋转,跳跃,仿佛是耀眼的烈日,炫目的让人无法直视;她快速踢踏着脚步,重重地踢踏声听起来就仿佛是天降暴雨,急急地冲撞着石板地面;

她拔剑挥舞,剑声凛冽地划破空气:“唰唰唰——”

仿佛在斩杀无形的妖魔。

她猛地抛出利剑,自己一个倒立跳跃,用脚尖将利剑踢上高处,利剑再次落下,她依然在快速地旋转舞动,变为横跳踢腿,再次用脚尖将利剑踢向空中!

寒光如针,刺的人肌肤战栗。

但是她丝毫无惧,让利剑在自己手足之间起舞。

最后一次,利剑被猛地踢到最高的地方,然后快速落下,被公孙大娘直接抛出剑鞘。

“唰——”

声音伴随着金属摩擦的火光,在空中化为一颗璀璨的流星,坠落而下。

公孙大娘高高跳起,轻松握住剑鞘,稳稳落地,手里握剑冲大家抱拳一笑。

“好!”

“好!”

“好!”

围观的人群纷纷用出自己最大的声音尖叫着。

在周围的高楼上,也有文人雅士坐在包厢里,情绪激动地不能自己。

这里面,有未来的诗圣杜甫、郑处诲、郑嵎等诗人,他们相继在自己的诗歌中留下了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的激动心情;

而书圣张旭喧杂将观看时的心情与看到公孙大娘的飘逸身姿融入自己的书法中——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张旭见之,因之为草书。”

.

明朝的张自烈有些尴尬了。

他一直认为女子不能舞剑那样的利器,一直认为所谓的“公孙大娘剑器舞”的“剑器舞”是舞曲的名字,如同词牌名一样。

还在自己的《正字通》里说公孙大娘是空手跳舞,剑器是古代舞曲的名字。

清朝的桂馥还有些不服:“天幕被蒙蔽了,剑器舞不过是用布帛舞蹈,怎么可能是真得剑器,女子怎么能舞剑,剑是那般凶器……”

他们完全不在意不止是杜甫,唐朝许多诗人都记录过公孙大娘的剑舞。在这些文字记载中,“剑舞”与“剑器舞”是交替使用的,而且诗人在形容其他人同样是“剑舞”与“剑器舞”交替使用。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在唐朝之前,剑的形制差异比较大,到了唐朝才开始慢慢定型,有猜测说唐朝的“剑”和“剑器”可能本来就是不一样的剑。只是在唐宋之后已经看不到了。

【现在,我们的宋朝来啦~】【宋朝,是“武术套子”的诞生时代,“套子”就是我们现代的“武术套路”;】

【宋朝,也是华夏古代武术的成熟期,出现了许多冠以姓氏的名家武术;】

【宋朝,还是武术“平民化”,民间出现许多民间武术组织的时代。】

赵匡胤原本等待着听天幕讲述自己的“太祖长拳”,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冲击,有些控制不住表情了。

怎么回事,前面不是还在说武术与军事相关,从实战中而来,到了他的大宋怎么变成“套路”了?你习武难不成还能跟背书一样背套路?

姓氏也就罢了,连他这个宋太祖都被冠名,其他人冠名一下似乎也很正常。

但是听到武术平民化,民间有了许多武术组织,赵匡胤又坐不住了。

都说“穷文富武”,习武是很费钱的,不仅仅是因为武器昂贵,习武过程中容易受伤,你总得买药治疗吧?习武之人身体太差了也不行,你得吃好喝好吧?

最重要的是,武术也多是家传绝学,就算收了徒弟也得事师如亲父,依然属于一家之内,怎么到了大宋变成了许多平民学、还是民间许多组织共同学,朝廷都不担心他们谋反吗?

刚刚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不敢置信。

大唐再开放,在《唐律疏议》里同样有限制民间能拥有的武器,他上位后很明确规定过,除了边军,其余的士兵只有作战时才能使用武器,战争结束后立刻收回兵器,就连日常训练都是以木墙木棍代替金属兵器,那些平民武术组织哪里来的金属武器?

赵匡胤坐立不安,急地恨不得钻进天幕里亲自去看后文。

【前面说过,宋朝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

赵匡胤:朕没有!朕是重文轻武,但没有抑制打压!他又不傻,打压武将谁去打仗!

但是天幕听不到他的心声,所以赵匡胤一扭头,看到早有察觉的赵光义想跑,直接脱下鞋子朝赵光义的头上砸过去。

赵光义被快狠准砸到,脸朝下扑在地上,丢脸又怂,直接装死不起来。

赵匡胤磨牙。

果然,特意把赵光义从研究毒药那边叫过来一起看天幕是有必要的,需要打弟弟发泄一下怒火,不然迟早得被他气死。

【宋朝提倡儒学理学甚于武学,因此在主流社会中流行文弱柔靡之风。】

比如,文人雅士不再流行佩剑,流行佩戴折扇;

再比如,官员不流行骑马和坐马车,开始流行乘坐轿子。

轿子起源很早,比如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就被认为是轿子的原型,更早的被推测可能夏朝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轿子盛行是在宋朝。

毕竟,前面的秦汉隋唐都尚武,哪怕是儒生也要学习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里面的“御”和“射”就是很重要的骑射,不会骑马在上层贵族里是会被耻笑的。

但是宋朝一来崇尚文人风流,一来偏安一隅,重要的养马之地在敌人手中,朝廷普遍缺马,民间缺牛,于是只能使用人力,那就是轿子。

.

赵匡胤更加羞耻了。

文弱竟然还有偏安一地失去了养马场的原因,好丢人!

但是你既然缺马,也可以用茶叶换马,就不能练习强大自身吗?!

【当然,宋朝并不是没有武术高手。】

【首先,我们说一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与传说中的“太祖长拳”。】

【在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何良臣的《阵纪》中都有记载“赵太祖长拳”或者“赵家拳”。

《纪效新书》还将之列为“古今拳家”第一拳,后来这个说法也流传了下去。

在清军入关之后,还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太祖拳,甚至是“太祖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