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衍生同人)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274)+番外

“哦,死的也挺多。”

“你说什么!”

“咒谁死呢!”

两顾客拼着拼着打了起来,掌柜也不劝阻,意思意思喊几下,赶紧把纸马往后搬免得被弄坏。

至于店里的伙计,更不会管了,小伙计忙着赶工呢。

掌柜看了一眼小伙计,喊道:“审礼,纸钱多凿点,马上要清明了。”

每年清明,就是纸马铺的销售旺季,各大铺子要在自家门前堆叠纸楼阁、摆设纸人纸马,做得风风光光,来吸引顾客,也是比拼各家手艺。

“哎,好勒。”李用和在啪啪啪啪凿纸钱,也不知道妹妹在贵人身边有没有受苦,自己多赚点钱,给妹妹补贴点。

他有个妹妹,在宫中一位贵人身边做侍女,因为贵人无法生育,借腹生子,生了个儿子叫做赵祯,也就是未来的宋仁宗。他正是李宸妃的亲弟弟,宋仁宗的亲舅舅。李用和因为家贫,在开封以凿纸钱为业。

.

“这大宋人真会玩。”朱棣无意识地赞美了一句。

朱元璋目光幽深地看过来,朱棣一惊:怎么了,父皇又生气了?他哪里惹他生气了?

“纸马纸人原来也这么赚钱……”却听朱元璋幽幽地感叹。

朱棣:“……”

感觉父皇在往什么奇怪的方向策马狂奔。

以前各种瞧不起大宋,现在各种羡慕大宋,这是被大明国库的穷刺激到性格大变了吗?

【到后来,纸张有了越来越多的发明创造,已经不仅仅是用来承载文字,还有各种民间工艺】

元宵节时期的纸灯笼,纸兔子,纸鱼,狮子灯,走马灯,滚灯,花样繁多。

灯笼上写着灯谜,猜灯谜时一不小心就是有情人相遇。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其实也是华夏古代变相的相亲聚会。比如风气开放的大唐,是支持男女自由恋爱的,只是婚聘还是需要请示家长。

哪怕是其他朝代,对女子管束严格,但是到了元宵节这一日,家长还是会允许出去与外男交流见面。

相比在古代拜魁星、拜织女乞求功名和乞求手巧的七夕乞巧节,其实元宵才是华夏古代的情人节,比起只能祈求,元宵节是能够自由出门“追求”。

.

来到室内,还可以看到女子手巧地在剪纸。

大唐时期已经有了剪纸,到明清时期开始普及和流行折纸和剪纸。

民间女子用剪刀、刻刀等在纸张等片状材料上做出的镂空艺术,张贴在家中的窗户上,显得喜气洋洋,目前华夏的剪纸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纸张,甚至被用在了战争上。】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唐宣宗时期一位节度使发明了纸甲,纸甲表面由布料或纸张包裹,内部以小纸塔层层堆叠,加以防护。】

【相比铁甲的沉重,纸甲更轻便。每一个甲片在锤定的时候都会特意加固四角,所以遇水也不会散开,反而更加坚固,大大解决了铁甲在南方遇潮生锈的问题,所以纸甲多在南方流行。】

【当然,宋朝流行纸甲还有个重要原因:面积太小,许多重金属矿区比如产铜的地区在敌人手中,没有足够的金属来制盔甲。】

因为疆域太小,金属不足,大宋时期盔甲有金属、皮革和纸甲混合使用,金属缺谁也不会缺将领的,所以主要是普通士兵金属防具不足。

北宋时期,士兵的盔甲是铁甲,但铁甲制造相对粗糙,防护能力较差,而且两片胸甲连接处缺乏遮盖,会有防护盲区。普通士兵除了铁甲,几乎没有其他金属防具,只能士兵自己想办法,比如自制护臂,在腿上缠行缠,就是皮革等。

普通士兵的护臂一般也是皮甲,不过上面既没有用于固定的皮带,也没有增加硬度的甲片,非常粗糙简单,一般就是一块硬质的皮革。

等到南宋时期,偏居江左之后铜铁资源更少了。由于战事紧急,资源又十分有限,因此政府不得不起用了赵匡胤在北宋建立时封存在武库中的五代甲胄。

但是大宋还有冗兵的问题,也就是士兵特别多,即使使用前朝的五代甲胄,依然不足,于是纸甲开始在大宋大为流行。

只是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更喜欢的还是铁甲,不仅仅是防护能力更强,也因为那是地位的象征。

荆咕特意放出一段影视片段:

一个看起来已经四十岁左右的老兵,扯着身上的纸甲,愤怒地对着自己的小头领吼着:

“我要铁甲!我就要穿铁甲!”

小头领努力解释:“纸甲轻便,不生锈,便于南方水战,纸甲才是最好的!”

老兵更加愤怒了:“最好的那为什么将军不穿?为什么我当兵几十年了,战场上拼杀无数次还没有资格穿?为什么一个太监,一个连骑马都不会的阉人反而有资格穿!”

天幕没有放出下文,但是宋朝的君臣被臊的脸色通红。

先是说大宋国土面积太小,产铜铁的北方都被敌人占了。然后铁甲有限,但是将领能穿也就算了,监军太监都能穿,但是真正上战场的穿不了,说得大宋仿佛是重视阉人轻武将似的。

【纸甲一直到明清时依然有所使用。

现代考古学家发掘出清朝古墓,发现咸同年间依然有使用纸甲。想想当时西方人的坚船利器和火.炮火.枪,清朝一败涂地真是有原因的。】

现在,脸红羞臊的轮到了大清的皇帝。

天幕的意思他们也听出来了,纸甲的确是个好东西,在南方水战应对冷兵器时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再怎么好,它也是纸。

纸就会怕火,怕火器,面对火.枪.火.炮,一颗子弹就可以连盔甲带人穿得透透的。

【造纸术首先传入了与华夏接壤的朝鲜和越南,随后又传到了日本。】

造纸术首先传遍朝鲜半岛,各国学会造纸术后,用大.麻、藤条、竹子、麦秆中的纤维来提炼纸张。

南北朝时期,百济、高句丽、新罗分别掌握了造纸术。隋朝时期,高句丽的皮纸技术提高后反向出口到隋朝。

公元610年,高句丽僧人昙征渡海,不仅将造纸术传到了日本,还带去了华夏调制颜色、绘制壁画的先进技术,对日本的文化艺术行业带去了重大的影响。

飞鸟绘时代画多以佛教、佛寺相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昙征把造纸术献给日本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推广全国,后来日本人称呼昙征为“纸神”。

.

“什么纸神,明明华夏的蔡伦才是纸神。”

邓绥时期,哪怕原本看不起蔡伦的官员也鸣不平。

蔡伦就算是阉人,也是华夏的,怎么被外人窃取了这造纸的称号。

邓绥笑眯眯看了一眼说话的官员,没记错的话这人平日看蔡伦很不喜欢,屡屡上谏要求远离奸宦,这奸宦不用说,就是蔡伦等宦官。

蔡伦轻声道:“没关系,华夏后人称呼臣为‘纸圣’呢。”

比起当外国的“纸神”,他还是更喜欢当华夏的“纸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