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若薇(76)

可是现在,他觉得有些事情变了。收敛自己的欲望不稀奇,但他觉得自己现在是……珍惜。

有人要杀她,当罗颢接到传报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心头的恐惧硬生生逼他打出了一个冷颤。周维一向人缘不差,很少与人结怨,应该没有私仇的问题,但是,罗颢心知肚明,自己的某些态度也许最终酿成了若薇被行刺的原因。

比如,全天下都知道这一世的周氏传人在自己的身边;

比如,他过于彰显的荣宠,可能把周维推到了风口浪尖。

也许刺客根本就是梁、楚、卫派来的,仅仅因为周维出身周家,并已经为大殷所用。

或者他少年得志,让那些嫉妒的人终于丧失理智了?

还是被她整治的那些后妃,某家背后的势力以伤害周维以达到报复周妃的行径?

……

若薇的烧慢慢退了,人不再胡乱呓语,也不再哆嗦挣扎,罗颢把她放回榻上,吩咐常贵仔细照料,他要独自到外面吹吹风,有些事需要静下心来想想。

……

虽然狩猎出了意外,但不能因为三个人受伤,就中断大殷尚武精神传承的仪式,只不过由于彻查刺客的事颇有人人自危的感觉,参加狩猎的,严格地说都有嫌疑。所以这些日子,每个人狩猎的兴致都不高,而皇上的情绪似乎就更差了一点,除了出席必要的庆典、武士选拔和嘉奖,基本不见皇上策马四处放松狩猎的情形,人人都道天子震怒--这是其中原因之一,还有另一个原因,梁国锦王的秘密使者到了,带来了锦王对大殷结盟的回信。

回信除了梁锦王表示对大殷助他争储并求结盟的感谢之外,又提出新的要求--他要跟大殷一起攻楚,之后两家对楚国地盘进行势力划分。因为这件事是机密中的机密,所以罗颢只叫上了风启将军、宋志将军一起以探望纪相之名,到了纪丞相的帐下,商量这件事。

"丞相怎么看?"

风启和宋志他们已经在第一时间发表看法了,他们都是带兵的将军,所以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了客观事实方面--如果同盟成立,作为同盟,两家共同攻楚也没什么不好,可是对方要求事成之后,尽纳并州、劳州、雷州三地,在风启和宋志的心理上,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他们大殷现在是受形势牵制,一直没有大动作,怕招来腹背受敌,如果能打破这种钳制当然是最好不过,可若攻下楚国之后,把沃野千里之地拱手让与梁国,这哪里是浴血疆场的将军们能忍下的事?

心态上难以取舍,所以就得找纪丞相听听他的想法。

"这个锦王不一般。"纪丞相坐在软椅上,"他这一招不仅是顺利成章,而且也叫连消带打。并州、劳州、雷州与梁国接壤,环抱司水,是天然粮仓,对于土地贫瘠少粮的梁国来说,不仅是东南门户,更是一块惹人眼红的肥肉,他们当然不能轻易放过。"

锦王董玖想夺太子之位,起码需要名正、兵权、钱粮、势力,毋庸置疑。

梁楚因为联姻而结盟,所以娶了楚国公主做老婆的梁太子就等于手中握了一张分量很重的王牌,储君地位不易撼动,如果梁锦王想把太子的这种优势变劣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梁楚联盟破裂、两国反目成仇,到时候梁太子在朝堂中一定会处于尴尬地位,同时身家"清白"的梁锦王就一定备受中间人士的青睐。

"一旦梁楚之间的联盟破裂,我们大殷就是梁国最佳的盟友选择,其实无论他们提不提出这个共同伐楚的意见,只要我大殷一出兵攻楚,梁国势必响应起兵要分一杯羹,为了趁火打劫扩大势力,也是为了防备我们大殷一方独大。到那个时候,我们大殷分 身乏术,就是想不相让也难哪。"

纪丞相到底是朝堂上打滚多年的人,高瞻远瞩,把其中利害得失一说,弄得这个原本看似对方很得寸进尺的要求,变成了形势所趋、防不胜防的问题,如此说来,还不如在结盟之初就大方地送个人情,总比到时候来个措手不及又无可奈何强得多。

"那个梁锦王看来不是好相与之辈,对他来说,趁火打劫顺手出兵占了自家门口那三州沃野之地,又能把军权捏在了自己的手上,有了军权,有了粮仓,势力范围,储位对于他梁锦王来说,还不是探囊取物?"风启将军鼻子哼了哼,"他这是一箭几雕了?"

"陛下,臣在宋国的时候,也曾与梁锦王在战场上交过手,梁锦王此人勇猛气傲,但并未表现出如此缜密的心思,如果这才是这个梁锦王的真实面目,此人心机之深,不可不防,还是谨慎为好。"

宋志的这个话忽然提醒了纪丞相:"陛下,臣记得周维曾经对各国政要做过详细的归纳,周维见解独到,关于梁锦王此人,应该会有一番看法。"

面对臣子们的郑重,罗颢似乎并未表现得太紧张,他只是淡淡地点点头:"朕晓得。"

后来回京的某一天,当纪丞相无意提及这件事的时候,若薇明显一愣,她并不知情,罗颢没有特意跟她询问过梁锦王董玖这个人,虽然若薇对这个人确实有一些看法。不过就事论事,若薇当时思索了片刻,从对方的要求来看,这个"无赖的趁火打劫"也并非没有破解之法--梁锦王再怎么机关算尽,皇储于他来说是无可比拟的重要,所谓名正则言顺,所以在取得了一切优势之后,不用怀疑,他最首要最紧迫的就是要夺取储位,甚至是皇位,所以他们只要在这个方向上,在某个微妙的时机,适当地拖拖他的后腿,噎住他的脖子,你看他梁锦王紧不紧张?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你越是在乎,越是患得患失,就越容易被人捏把柄,你的破绽就越大。分 身乏术的问题不是只有大殷才有。在天下争霸抢地盘的你死我活中,机会稍纵即逝,这么大个软肋捏在罗颢手里,还不是任他捏扁搓圆的,罗颢当然不紧张了。

若薇不当一回事儿随口把一两个解决的小花招及罗颢的可能想法吧啦吧啦一顿说,说得纪丞相目瞪口呆,说得旁边正跟她下棋的颜司语大眼瞪小眼,若薇说完了,看着俩人的反应:"怎么?"

"没怎么,没事。"颜司语嘴上这么说,可盯着若薇的眼神就好像他第一天才认识他一样。而纪丞相则老大宽慰地捋着胡子回去了,一路乐呵呵地还念念叨叨什么"周家""天命""保佑大殷"之类的话。

若薇眨了眨眼睛,有点后知后觉:"嗯……我那……是不是太恶毒了?"

颜司语非常郑重地摇摇头:"主意很好,你也很好,非常好!"

不过那些都是后话了。

话说这边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关于调查猎场行刺的事件,被罗颢黑着脸布置下去了,限定了侦破期限,刑部和大理寺这两部官员这些日子提着脑袋兢兢业业地调查,不眠不休几个日夜,秋狩一结束,罗颢回到了皇城,一份定罪结果就已经摆在了帝王的书案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