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之长嫂如母(37)

“好好的哭什么别败了兴,我去拿瓜子来,昨儿刚好炒了点米子。”季母喜滋滋的拿着年礼回了屋,没多久,就端了两样零嘴过来。

刘大郎坐下后,很自然的拿起一个玉米棒搓着,正在搓玉米的季父瞅了他一眼,嗡嗡的说道。“家里怎么个情况?”换亲时,他也是知道的,刘家穷的连饭都吃不饱,可没办法,闺女和儿子是没法比的。刘一朵他们看了挺满意的,大仓也满意,旁的就不重要了。

“还行,准备明年搬到松柏县,看看能不能出息些。”刘大郎干活麻利,三两下就搓了个玉米棒。

季父点着头,挺赞同。“你们那地太偏,田地也少,折腾不出什么来,搬外面来要好些。”说着,迟疑了一会。“松柏县远了点,找个村子吧,挣点钱买两亩地安安生生的,比去县城好,要更稳妥。”

“县城大,挣钱的门路宽些。”刘大郎也没细说。

季父听着没再说什么。

刘二郎则默默的帮着季大仓削竹片,三郎紧挨着他坐着,目不转睛的看着。三朵乖巧的窝在二姐的身旁,听着二姐和大姐说话,又时不时的看大嫂。

“听你爹的没错,搬县城有什么好,柳儿屯就挺好的。”季母想的是,两家人住的近点,也好相互帮衬帮衬,刘家如今和不比往常。

季歌听着笑笑,没有正面回答这话。“都已经探好情况,就等着开春后着手搬离的事。”

平日里不怎么联系,说起话来就有些干巴,气氛透着股莫名的古怪,挺不自在的,好在有刘一朵在中间缓冲,才稍稍的好点,连午饭都没有吃,因为还要进镇置办年货,这回是带着孩子出来的,怕晚了时辰返回时山路不好走。刘大郎这么解释着,季母也就没有多挽留,有点意外的是,走时季母回了小半袋的糙米和十个鸡蛋,拉着季歌的手还说道。好好过日子,有空多回来看看。

刚出院子碰见了一个瘦瘦小小的姑娘,灰扑扑的衣服,打了很多补丁,过户的头发就胡乱的札着,一看就知道没有梳理,肤色有些黑,那姑娘看着季歌,看了会,喊道。“姐。”

“刚回来啊。”季歌呆了会,很快反应过来,露出一个柔和的笑。心里有些泛酸,她穿到原主身上时,原主情况还好,衣服虽旧还能过的去,身板瘦瘦小小还算能入眼,没想到小妹却是这模样,来过季家几回,还是头一回见到小妹。现在想想,依着季母的性情,不难猜出,应该是她到了年纪,待遇就好点了,毕竟模样差了别人看不上怎么办?季母心心念念想的就是大儿能成亲生子。

刘一朵看着小姑子,又看了看自己的弟弟妹妹,心里有些慌张,对着季歌说。“阿杏,我,我往后会顾着点阿桃的。”

“麻烦一朵姐了。”季歌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伸手揉了揉季桃的枯黄头发。

季桃露出一个浅浅的笑。

离开柳儿屯往景河镇赶时,季歌想着季桃的模样,心里像压了块石头般,有些喘不过气。情绪来的有些猛,她想到了一个可能,原主和季桃的感情应是很好吧,都一年多了,没有任何异样,偏偏这会冒了出来。

从景河镇置办了年货回清岩洞,当天晚上,季歌做了一个梦,也不能说是梦,那是原主的一些记忆。

原主和季桃的感情确实好,因为季桃是原主一手带大的,季桃是老五,和季家的三儿子只差了两岁,她出生的时候,正是季三最好动的年纪,季母整颗心都放到了三儿身上,季桃是原主用米汤一点点喂养大的。今年季桃该有七岁了,看着却只有五岁的模样,季二满了十七,季母打的主意是,用季桃给二儿子换亲,可年纪相差有些大,童养媳什么的不好找,季母很愁这事,二闺女留着给三儿换亲挺好,可二儿子怎么办?

这是笔很烂的帐。想着季桃,季歌后半宿都没有睡觉。

刚入冬就飘起了小雪,山里的冬季总是格外的要寒冷些,今年刘家,每个都有一套厚厚的暖暖的新衣服,在孩子们的心里,最喜欢的还是冬天,一家人能整天整天的凑一块,说说笑笑的好不热闹。

今年比去年要更热闹,大抵是听说来年开春就要搬离清岩洞,都趁着机会过来说说话,这一走啊,说不定就见不着了,想想也怪惆怅的。

过了个热闹红火年,几个孩子就眼巴巴的盼着大阳快出来,山里的积雪融化了,就可以搬离清岩洞,他们对松柏县充满了各种向往。盼星星盼月亮,天放晴的那天,孩子们在屋里欢喜蹦跳着,第三日积雪融化,刘大郎和季歌夫妻俩揣着笔钱进了松柏县,这回呆的久一些,足足五天才回来。

房屋租好了,趁着天气好,刘大郎特意上门去请了福伯和顺伯以及杨大伯他们三家帮着搬家,只要搬出山就行,山脚下刘大郎雇了五辆牛车,把东西运进松柏县,反正就是能带的都带过去,尽量别花钱买,松柏县的物价比镇里要高出一倍,还不如多出点搬运费要划算些。

第032章

租的是个小院落,房主以前都是租给两户人家,恰巧这两户人家今年一前一后退租了,季歌和刘大郎商量了下,决定租下这个院落,三百文钱一个月,须一口气交半年租。

大抵格局,堂屋左边是厨房,右边是杂物间,分东西厢房,各两间屋子。后面有个约两丈宽的院子,设了澡堂和茅房。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因前面是两户人家供租一个院子,东厢房的住户,应是不愿意厨房供用,在后院杂物间的后面堆了个小厨房,杂物间改成了堂屋。

刘家住进这院落后,把小厨房拆了,后院瞬间敞亮了不少,从城外运了些土回来,依着东墙开了四畦小小的菜地,右墙的角落里,正好用拆了小厨房的泥砖,建了个宽半丈长约一丈有余的鸡圈,十只鸡卖掉了五只,养五只鸡刚好合适,不太拥挤,余下的空间用来晾晒衣物等等。

院落里没有井,猫儿胡同的后面,临着一条河,附近的居民都在河边洗衣裳鞋袜等,至于饮用水就得卖,每天会有挑夫或驱着驴车的人,走街窜巷的幺喝卖水卖柴木,一担水是两文钱,一担细柴两文钱,一担耐烧的树干部分是四文钱,都是县城周边的住户,挣个辛苦钱。

在松柏县住了几天,没急着做小卖买,把新家里外拾掇妥当,夜里躺在床上,季歌和刘大郎扒拉着日常花销,虽说有心理准备,还是吃了一惊。

每日租金是十文,基本饮用水是两担共四文钱,现在天冷可以洗脚,隔三天洗回澡,家里人多,估计得用三担水,那天光卖水就是十文钱。一天一担细柴,耐烧的柴木是三天两担,三天的柴木钱就是十四文。四畦小小的菜地,精心伺弄着蔬菜勉强够用,每日菜钱可以控制在十文以内,从家里带了不少干货,粮食也够半年嚼用,过了这半年花销还得增加,再把日常用品的花销算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