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第一国师(52)+番外

作者: 想见江南 阅读记录

是的,不是黄鼠狼,而是一种叫黄鼠的啮齿类动物。

这回没见识的成了冼如星,她有些震惊地看着关在笼子里大耗子,对朱厚熜道:“你吃这个??”

“对啊,”朱厚熜点头,旋即流露出向往怀念的神色,“古语云‘黄鼠登盘脂似蜡,白鱼落刃鲙如丝’我和爹爹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这东西,肥嫩鲜香,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传闻太宗赏赐长宁长公主,一出手就是千只黄鼠,当时我就在心中羡慕,如今总算能放开吃了。”

当即就要把黄鼠包圆,而商家给出价格更是领冼如星眉头直跳。

好家伙,这一只赶她一个月伙食费了,看来此物在大明果然颇受追捧。

趁着没付钱连忙将朱厚熜拉走,然后严肃地与他说以后不许吃这东西。

“啊?为什么?”朱厚熜纳闷地看这她,“旁人都吃啊。”

“别人我管不了,但陛下你不行,这东西长得一看就是能传播鼠疫的样子,鼠疫可是很可怕的。”冼如星没有危言耸听,事实上,明末的那场大鼠疫算是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后世保守估计,全京城大概因鼠疫死了五分之一的人口。所以当李自成攻进北京时,被这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吓了一跳。

原本以为对方还要与她掰扯几句,冼如星甚至准备好了说辞,谁知少年想都没想便点头,“好,听你的,等之后我下道旨意,让身边人也尽量不吃。”

冼如星愣住了,直到对方招呼方才回过神。二人继续往回走,又陆续买了烤乳猪.炒羊肚什么的,最后撑得都要走不动了,打算去西边逛逛消食。

美食节办得匆忙,即使有多方相助,想要光靠吃食填满整条刑部大街也是不现实的,于是便也请了些别的商贩,大部分都为杂耍戏班子,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走着走着,朱厚熜就在一个摊位前停了脚步。

冼如星凑过去看了看,旋即有些无语,只见一个木笼中,关着四五只几个月大小的猫崽,看见来人,冲着他们娇滴滴地喵喵叫。

朱厚熜喜欢猫她是知道的,不光她知道,蒋太后两位公主甚至黄锦他们都知道。这小子不光收集了一对猫的画隔空撸猫,甚至还偷偷买了猫的摆件,蒋氏曾经提出送儿子两只,结果被少年义正词严地拒绝了,理由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玩物丧志。

叹了口气,冼如星上前让老板打开笼子,随意抓出一只全身雪白,只有尾巴是黑色的小猫检查了一下,然而才一搭眼,便“咦”了一声。

“老板,你这猫不对吧?”冼如星似笑非笑,指着猫咪明显过长的背毛,尖尖的耳朵以及略微有些凹陷的脸,这种长相可不是大明本土的猫,而据她所知,鸿胪寺那边住着的外国使者貌似有带猫来的。

如今擅自与外国人交易往来可是死罪。

买猫的是个年轻男子,单眼皮,眼睛又圆又大,看这一副机灵像。听见冼如星这么说,面色有些紧张,连忙道:“怎么不对?这猫是我从南方带来的,北方几乎没有,珍贵的很,不过你要是买两只可以算你便宜些。”

冼如星没有拆穿他,而是记下来长相,转身对已经直眼了的朱厚熜道:“挑两只吧,拿两只公的。”

“啊?”朱厚熜迷迷糊糊,反应过来后立即否认,“我不要,我一点都不喜欢他们!”

“谁说给你了,”冼如星挑眉,“我哪儿刚好闹耗子,养两只压一压。”

奉先殿宫女内侍一大堆,怎么可能有老鼠,但心神已经全部被猫咪占据的朱厚熜也管不了那么多,兴高采烈地抱走两只,甚至笼子都不让黄锦帮忙拿,要自己亲手带回去。

路上,他有些好奇道:“为什么要公的?我觉得母猫长得更秀气些。”

“公猫绝育方便啊,”冼如星回答的理所当然,她之前大学暑假在宠物店打过工,忙不过来的时候还替店长操刀,母猫缝针不太好办,公猫倒是很容易,平均十分钟就能做一个。

看这她一副“手起蛋落”的凶残模样,朱厚熜不由抱紧了小猫,心里想着以后还是尽量不要惹冼仙师生气的好……

35. 第35章 京营

美食节一连进行了三天,最后才在百姓的依依不舍下落幕,据统计这三日的人流量将近四分之一的京城人口,交易的银钱更是多不胜数,许多人已经开始期待明年的举办。

而作为本次活动的唯一赞助商,冼如星同样收获不小,不光成功推广出土豆,而且还为芳龄继和蛋糕店彻底打响了名气,这些都是不能单单用钱去衡量的。

这次如此热闹,但却极少有恶性案件发生,原因就在于冼如星的提前布置,不光找了官府,而且还让邓十一调动虎头帮暗中维持秩序。看到有任何图谋不轨的,四五个大汉一拥而上,直接制服。甚至对于参加的女性,也贴心地准备了轻薄透气的面具,主要是用竹子编造出骨架,然后在上面糊上布料轻纱,面具只能遮住上半张脸,不影响吃东西。

谁知此物一出,竟然极受女性欢迎,毕竟这东西可比如今流行的“面衣”方便许多。冼如星曾经撞见过许多妇女出行,用黑色布帛蒙首,黑布下垂至双膝,看着就憋闷。面具轻巧不说,上面的花样还可以自行拼凑,很快就在女性聚会间频频亮相。

而真正将其推向顶点的,却是名妓们的佩戴。

之前曾经提起过,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转变巨大,用传统古话讲,便是“礼崩乐坏”,旧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关系。此时妓院林立,娼\妓众多,其中不乏才貌双全者,极为受社会追捧,有些甚至与官宦人家女眷交往密切。人们虽然表面上依旧鄙视她们,但却不自觉开始学习妓子们的发型服饰。

冼如星当年刚刚穿越之时,就见过王府女眷们有一阵不约而同穿上了各种颜色的绉纱夹衣,好奇问过才知道,原来这是去年金陵河边上名妓们的新打扮。江南的东西能流行到安陆,由此可见如今对娼\妓的模仿已然成风,忽略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只单纯追求标新立异的样式。

竹骨编造的面具轻巧便宜,设计自由度又高,许多审美在线手头上又不太富裕的妓子们都用她装点自己,渐渐的也影响了京城百姓。

敏锐捕捉到商机的冼如星立刻命人投入生产,还创意性地推出了DIY工具包,让女人们自己创造。

时间久了,外出的女子明显比以前多了些,她们抛弃了黑压压的面衣,换上花枝招展的面具,三五结对,成为街上的一抹亮色。

对此一些刻板手里的官员纷纷上书,怒斥这种风气,要求朝廷插手解决。然而也有些人或因为看不过眼或因为在政治上敌对,直接站出来反驳,直言圣人们强调过男女大防,但也没说不让女的出门,都带上面具了还想怎样!一时间,双方战作一团。

而造成这一切的冼如星则表示,白银在手,笑看疯狗。吵吧,就当给自己打广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