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寒门媳妇(34)

罗素一笑,“好,那咱们开始了。”

因着只教授两个孩子,所以罗素只准备用一个月的时间把汉语拼音给教了。余下的时间就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认字了。自己可以节省不少时间。省下来的时间教点数学,再教他们练字帖。

学了一小会儿,赵林便又坐不住了,看着黑板上的字母道,“嫂子,这是什么啊,二哥以前学字从来都没学过这东西。”

赵木棉也点头,“是啊嫂子。”

“这是读音。有利于你们以后认知的。你们要是学了这个,以后什么字都能认识了,都知道怎么读了。还能学官话呢。官话知道不,就是当官的说的话,你们想不想学?”

在这种士农工商的时候,甭管男女老少,都对当官有一种近乎变态般的狂热敬意。所以两孩子一听是官话,眼珠子顿时亮晶晶的,一副满脸渴望的样子。

“想学就好好学,跟着我读,一定要发音标准。”

两孩子点点头,认认真真的一个一个的跟着后面读。

赵辞在书房里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听着奇奇怪怪的发音,顿时好奇的放下手里的书,从房里出来。透过堂屋的门,只见自家原本坐不住的小弟和妹妹如今正规规矩矩的跟着读书。

堂屋里的小木板上,用黑色的木炭写着奇奇怪怪的字,他竟然都看不懂。

转而一想,他又反应过来。

这只怕是那个天外之国的文字。

虽然是天外之国的字,赵辞也知道这字在这里是行不通的,所以等罗素课间结束了,他寻了个机会简单的提了提。

提完后,耳尖也泛红了。

罗素见他微微尴尬的模样,又听他说的话,顿时忍不住捂着嘴笑了起来。

笑的赵辞淡定的脸色也变得呆愣愣的了。

罗素赶紧捂着肚子挥挥手,笑道,“是我的错,我事先没和你说清楚。”她又笑了几下,才吸了几口气,认认真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解释了一番。

等听完了罗素的想法之后,赵辞脸上的呆愣变成了震惊,继而十分的激动。

“大嫂,这法子十分的好。如今新朝刚立,朝廷推行官话时日不久,好些夫子都不会官话,便是县学里面的学子们都有好些不会讲官话的。若是嫂子这个法子推行出来,日后凡是认字之人都会讲官话,便是行走天下都不怕了。”



☆、第23章

罗素听完他的解释,心里顿时感慨。果然有学识的人就是领悟能力高啊。她才说了这么一点浅显的意思,赵辞竟然能够知道这汉语拼音的好处,而且还知道这普通话成为走遍天下的保障。如果不是肯定了赵辞是本土男,她还真是要怀疑这赵辞是不是也是穿越同仁呢。

赵辞面露喜悦,“大嫂,你当将这法子列出来,呈给县令大人,若是县令大人能够上达天听,日后可是造福天下了。”

罗素闻言,心里一动,立马坚决摇头,“上达天听可以,不过现在不着急。等你日后中举了,入朝为官再说。”

如果真的这么好,必然是个大功劳。给了人家县令,万一人家私吞功劳,自己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还不如给自己小叔子,日后立个大功,自己这个嫂子也能沾光啊。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我一个妇道人家,如何能有这般的见识。要是真的写出来,若是旁人不信还好,若是真的信了,只怕又要怀疑我的身份了。”

听到罗素这话,赵辞刚刚的激动之情也退却了,冷静下来一想,暗道自己刚刚真是太过着急,竟然忘了这一茬,差点把自己嫂子推入火坑了。“是我思虑欠妥。”

罗素微微一笑,“你也是一心为公。”

见罗素笑了,赵辞耳尖更红,甚至能感觉到烫呼呼的感觉一波一波的传到脸上。

他心里觉得这种感觉很奇怪,不正常,又觉得有些羞于启齿,所以和罗素打了招呼便匆匆忙忙的走了。

看着赵辞又急匆匆的样子,罗素心里暗衬,这小叔子怎么最近都来去如风的。

难怪故人能说出一寸光阴一寸金这种话啊,原来真的这样珍惜光阴。为了节省时间,走路都是带飞的。

经过罗素几日的教导,两孩子已经适应了这种拼音教学了。而且因为只学这一门,时间又充裕,所以接受的十分的快。再加上孩子们少,教学容易,效果很明显。再加上罗素只要求他们会认就行了,不要求会写,所以才四五天的时间,简单的拼音都会拼读了。

趁着孩子们的早读时间,罗素就用鸡毛蘸点墨水在千字文赵辞给的启蒙读物上面标注拼音。

她以前都是用拼音打字,所以拼学掌握的十分的好。一本读物标注下来,也只花了三天时间。

有了标注的读物,罗素也开始教授他们认字了。

赵辞寻了个机会也考究了他们一番。发现他们对着上面标注的拼音,竟然能够读下半本书了。

只有一些还没有学到的复杂的拼音磕磕巴巴的,还需要罗素指点。

看着这么大的进步,赵辞越发的觉得这个拼音学习法的重要了。

“可惜嫂子是女人身,若是男子,该有一番作为。”赵辞不禁感慨道。

罗素笑道,“我还是做个女子的好,我这家里的活计都有些忙不过来了,外面的事情就更别提了。”

赵辞微微叹息,心里又觉得庆幸,心情十分的复杂。

他已经察觉到自己最近很不正常了,特别是面对大嫂的时候,心里总会很奇怪的砰砰跳,脖子以上还会发热,心里慌的不得了。

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但是他又隐隐的觉得这是不对的。

看来,还是要早些去县里避开的好。

******************

又过了几天,赵大木去县里带来了好消息,说是县里贴出了告示。太后大病初愈,皇帝感受天恩,特下旨意加开恩科。凡是去岁未参加科考学子,今岁都有机会。县学那边也催着学子们尽快归学了。

赵母一听,喜不自胜。连夜摆了香案,对着北都城的方向个圣上老人家谢了恩。老族长得了消息,也赶紧开了宗祠,让赵辞去磕了头叩谢祖宗保佑。

如今也没几个月了,赵辞在家中自然耽误不得,又本就是打算早些去县学的,如今又提前了几日。赵母连夜替儿子准备了衣裳和平日要用的东西,又拿出自己存的银子,拿出了五两出来,给儿子去县城里花用。

“我听说那些读书人平日里喜欢去酒馆里吃喝一番,说啥子能增长文采,你也莫要落后了。如今家里有了进项,日子过的十分的充裕,你不用为家中节省。”

赵辞赶紧推迟,“娘,这个用不着。儿子自己也存了不少了,完全够花销。”他这段日子给书馆那边抄书,已经赚了小一两银子了,家中又用不着自己这银子,所以都还在身上。绝对够自己去学院的花用了。“再则,我是去书院念书的,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酒馆里胡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