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凰涅天下(966)+番外

作者: 君朝西 阅读记录

名可秀没有直接攻击婚姻是“承宗祧”的观念,因为宗法制已经传承了三千多年,在国人的心中传宗接代的观念根深蒂固,就算孔子复生,也不敢直接去掀翻这个观念。

所以,名可秀采用了聪明的做法,用天地赋予人的权利来立论。

天地赋予人的权利包括了人自主的权利,所以,命格的一半取决于自己,你选择了什么道路,就有什么样的结局,此谓“天予命理,由己格之”,选择,就是自主的意志。所以,人天生而自由,这是天地赋予的权利。

名可秀翻译“自由”是“自己做主的权利”,这同样是一个具有法律内涵的释义,也是一个符合基督教教义的释义——从这个意义来讲,基督教是反对奴隶制的,但是诞生于奴隶制时代必须迎合世俗。

随着西方学者的回国,“人天生而自由”这句话广为传扬,从贵族到平民到奴隶,后来废奴运动从英格兰掀起,并席卷整个欧洲,奠基的就是这句话。当然,华夏两国在这场运动中起到了幕后的推动者的作用,那些顽固的奴隶制国家由此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王朝或国家,无论是否归入宋、周版图,中西文化在这些国家融合是同一特色。

名可秀以《易经》为根基,提出天地赋予人基本的权利,赋予人自由的权利,这就是“人权”的立论之基。

《易经》是什么呢?《易经》是孔子对《周易》和“易”的传注。《周易》是周文王对“易”的演绎,故曰“文王演周易”,而不是作周易,因为作是创作——“易”是伏羲氏创立的,不是周文王创立。儒家不管讲五经还是六经,都会将孔子诠解的《易经》摆在最前面,所以《易经》是群经之首。实际上,“易”是群经之始,华夏文化是从这里发源出来的,“易”是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所以是群经之始。这比《论语》的地位高,《论语》成文于《周礼》之后,遵循《周礼》制定的伦理,宗法制的成文正是《周礼》——“易”在《周礼》之前。

名可秀说,《易经》才是儒家真正的道。因为它是解读天道,即宇宙规则的宝典。无论仁义礼乐忠孝慈,或者中庸这个大本,都是为了这个道而服务的。国朝的制度、法律,也是如此。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易经》的道理,阴阳是构成天地的基本元素,不是家族。天地间的阴阳平衡了,才有风调雨顺,人世间的阴阳平衡了,才有国泰民安。

名可秀在提出“人格”之后,进一步提出“法律人格”——为什么要确立女性的“法律人格”?因为这是“女子作为人的权利”,是天地赋予的,这是“易”的道,是宇宙的规则。为什么讲“夫妻和顺”,因为一阴一阳平衡了,家庭才能和谐;家庭和谐了,家族才能和谐;家族和谐了,国家才能和谐。

按照《易经》的道理,阴阳是互动的,阴阳互动而生万物。所以,天地万物是互相影响的。阴阳是气,它是流动的,人世的阴阳不平衡,形成的气场必然影响自然的阴阳,所以在君王贤明、国家太平的时候,也时常有天灾发生,风调雨顺不是每一年都有,为什么呢?因为阴阳决定秩序,失衡了,天地的秩序就乱了。

这是很新鲜的解释,但是,它又的的确确是从孔子传注的《易经》中的道理而来。大宋和大周的学者都被名可秀这种诠释冲击得呆愣住了,呈现出集体瞠目的状态。

这让西方学者都好奇得很有抓耳挠腮的焦急感,赶紧翻译呀。

两个通译嘴角都抽搐了,照着翻译你们肯定不懂——还好,不用他们翻译。

名可秀的翻译让他们“惊艳”了!

作者有话要说:这一章不好写,卡文了~~现在终于理顺了。

☆、中西冲突(三)

名可秀从神话入题。

她用拉丁语和梵语翻译。

所有的文明都是从神话开始,希腊的奥林匹斯诸神,印度的吠陀、婆罗门神、佛陀菩萨,基督文明的上帝、天使,伊斯兰文明的真主,华夏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天庭、地狱,等等。

我们华夏的哲人,对于神话,是将信将疑的,因为神话没有办法解决对知识的求索,于是产生了哲学。古希腊的哲学也是因此而产生,他们拒绝传统的神话对周遭所见现象的解释,而赞同更理性的解释,依靠推论和观察来阐明他们周围的真实自然界,而且使用合理的论点来告诉人们——这就是哲学。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哲学,古希腊的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希腊-罗马时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罗马人的法律哲学,犹太民族的犹太哲学,欧洲民族的基督神学,印度的婆罗门哲学、佛教哲学、耆那教哲学,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哲学,等等。这些哲学是怎么产生的呢?它们的最初源头都是从神话里面提升出来。

华夏诞生了许多哲学流派,主流有十二家,其中儒家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哲学,这些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我们华夏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之一伏羲,他从天地万物中体悟到宇宙的规则,在人类还没有创造文字的时代,用六十四个符号画出了宇宙的奥秘,我们称之为“易”。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用文字解读出了伏羲的“易”,我们称之为《易经》,它是华夏所有哲学的经典。因为孔子解读出了伏羲的宇宙人生道理,所以儒家的哲学成为华夏的道德准则。

宗教和哲学都从神话而来,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拉丁文和梵文没有“宗教”这个词,名可秀以“对神的信仰和神的法律”来构建词汇,这实际上就阐明了宗教和哲学的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信仰的对象——宗教是信仰神明,哲学是信仰智慧。

人类最重要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宇宙人生的问题。

所有的神话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解答宇宙人生的问题,哲学也是只有这一个目的,解答宇宙人生的问题,《易经》就是解答宇宙奥秘的宝典。伏羲体悟了宇宙的规则、自然的规律,他希望将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世社会,经由宇宙万象来讲出人生的道理。这个人生道理,就是伦理。

拉丁文和梵文都没有“伦理”这个词,名可秀以“人的关系和道德”来构词。她诠释伦理,即人伦道德之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伦理是由宇宙万象讲出的人生道理,它从自然来,构建了人世社会的秩序。

所以,哲学的信仰——智慧,如果将它具体化,就是伦理。

我们儒家的信仰,就是伦理道德,这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信仰,一脉相承的,永不断绝。所以,儒家成为华夏最重要的哲学,成为治国的思想,就是因为这个信仰。儒家的学者也可以信道教,信佛教,他们不是信神明,而是信仰这些宗教中关于人生的智慧和为善的正道。

伊本·路西德听到这里,有种恍然大悟感,他终于弄明白了儒家为什么不排斥其他信仰,因为其他信仰中都有符合伦理的人生道理。

上一篇:佛道gl 下一篇:酒医之春风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