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凰涅天下(944)+番外

作者: 君朝西 阅读记录

那些商人多数都戴着黑色的帽子,叫“幞头”或“东坡帽”——据说是这个帝国最伟大的“诗人”戴过的帽子样式,路西德目前还没有弄清楚词人和诗人的区别,他认为词就是可以用来唱的诗——这些商人也穿着文士一样的长袍,行为举止优雅,如果不是身边跟着的仆随显露他们的身份,或者观察他们的衣摆上没有范所说的文士的“襕”,根本分辨不出他们不是文士——这个帝国的贵族。因为这个帝国的很多商人也是读儒经的,讲究礼仪,路西德在麦地那、华宋州都见过这样的商人,他们的谈吐举止都很有修养——比如他结识的“范”就是典型,很难让人与“贪婪、粗俗”的商人扯在一起。如果仅从谈吐举止的外在来讲,这个帝国的商人已经使人相信,他们来自于一个“文明”的国度。而这种认知,将随着伊本·路西德在这个帝国的游历中,不断加深、固化,并随着他成文出书的《伊本·路西德游记》,影响麦地那,影响麦加,影响巴格达,影响格拉纳达,影响哈里法,影响地中海……。当然,这是以后的事情,现在的路西德,才刚刚开始他在大宋海内的第一站。

路西德看见,在港口里面还有许多佩刀佩剑的武者。他们有的戴“幞头”帽子,有的不戴帽只系发带,或者戴着那种叫“冠”的,有玉有纯银的,也有不戴冠只插着那种叫“簪”的,也是有玉有银,还有木质的,但木簪中也有那种很贵的沉香木,显然这个帝国的武士比哈里法的武士过得好。

他们穿着的衣服也不同于哈里法武士,有的虽然穿长袍服式,但袍子的下摆不过膝,两侧都开叉,有黑色或蓝色的镶边,这种叫缺胯袍;有的上身穿着窄袖大翻领的短衫,衣长只到臀下,下面穿条纹小口裤,这种叫“胡服”。据说这两种服式在这个帝国王朝之前的一个强盛的王朝中非常流行——这个王朝叫“唐”,路西德在巴格达的史类书籍中见过对这个王朝的记载。这些武士大多穿着靴子,有的是锦缎短靴,有的却是将近膝下的长皮靴——叫“马靴”,这种靴子与“胡服”相配,称为“鞠服”或“骑马装”——这个帝国也流行哈里法的马球,文雅的称呼是“击鞠”,据说这种服式和靴子最初就是因为军中击鞠的穿着而得名,后来流行于帝国的贵族和民间。

路西德在这些武士中,还看到了女性武士,她们也分别是穿着这两种服式。尽管路西德在华宋州就已见识过这个帝国的女子可以“抛头露面”,但对这位伊斯兰信徒来说,女性在外面露发露脸的行为仍然让他觉得骇然、不可接受。

让路西德更难以理解的是,这个帝国除了皇帝和政务宰相外,最有地位的是两位女性。

其中一位,据说地位尊贵仅次于皇帝陛下,她的官职是军事宰相,掌握着这个帝国强大的军队。据说,她是帝国第一高手,是所有武士的王——称之为“大宗师”,她拥有排山倒海的力量,从范的口中他得到了非常肯定的答复,但路西德对于这种“神”才具有的力量会出现在人的身上抱持着不信的态度,认为这是“神化”,因为这位卫阁下在军事上的卓越成就而被帝国的人神化了。

另外一位女性,据说是这个帝国地位最崇高的学者,她所著作的儒学经书,是这个帝国指定的官方学校的教材,范说她是一位学派领袖——当路西德认识到儒学在这个帝国的地位后,认为这位女性的地位大概相当于他们圣教的什叶派的教宗;然而随着路西德对这个帝国认知的深入,他又改变了这个看法,认为这位“先生”的地位比逊尼派教宗的地位都要高,因为她不仅仅是自己领导的学派的宗师,还是南北两个华夏帝国所有儒家学派共同认可和尊崇的宗师。

路西德在《游记》中写道:“……这位儒教的教宗在中国广受崇敬,不仅仅因为她的学问高深,能够最真实、最完整地诠释儒教创始人——他们称为‘孔子’,‘圣人’——的言语教义;而且,更因为她的仁慈品德。

“她创建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慈善会,让所有遭受灾难或窘困的人们都能接受到钱财、粮食、药物以及其他救助,不分贵族平民,富人们慷慨地捐出钱财给这个慈善会,并且以加入到这个慈善会为荣。这是以真实可行的行为,推行、实现儒教的博爱教义,不是将仁慈停留在言语上——这位儒教的教宗,是遵守他们的圣人的正道,最成功的。

“她最大的仁慈体现在对教育的推行上。真主告诉我们,只有知识和智慧才能让我们摆脱愚昧。但是,在哈里法,读书还只是贵族才能拥有的权利,因为书籍的昂贵,只有贵族才买得起。然而在中国,书籍的价格比哈里法要便宜得多,但是,即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贫穷的平民买不起书。这位儒教的教宗拥有天才的商业能力,她的手下有许多人才愿意为她所用,建起了这个世界最庞大的书店,很难想象,即使是在中国最遥远的海外州,也有它的门店。

“……所有的儒教经书,每本都以十文中国铜币售出,相当于两个迪拉姆(阿拉伯银币)的价格——而它们的印刷质量令人惊叹,这样的书籍,在哈里法至少要十个第纳尔(阿拉伯金币)才能买到。这个价格显然是没有利润的,而且低于印造它的费用。很难理解这个庞大的书店是如何支撑这种的倒亏的买卖,当然这也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这位伊玛目的所为,让这个帝国的平民家庭都能买得起书,从而脱离愚昧。……这是最伟大的仁慈!”

当然,就此时来讲,这位“最伟大的仁慈者”在伊本·路西德心中,还是一位难以理解的“抛头露面”的女性。

而这位女性将是伊本·路西德游历中国最重要的拜访者。

因为,先知穆罕默德说过:“知识虽远在隋尼(指中国),亦当求之。”

所以,按照圣训的求知精神——学者虽为女性,亦当求之。

☆、伊本游记(二)

因为伊本·路西德的要求,几名随从带着行李出外等候,他们则先参观港区。

陆游去吏部报到的时间离截止尚有三日,不需要急着入京,便陪着范成大三人步行参观。

路西德最感兴趣的是设在港内的“出海学习厅”,一个公共的大课室和若干个考试的小间,是对初次赴海外的人设置的学习、考试之地,当然主要是针对士以外的阶层。

路西德后来在《游记》里写道:“……这个帝国很讲究脸面,认为做出没有道德或失礼的事就是丢脸,所以帝国希望每位国民去到海外都有道德礼仪,不能丢华夏的脸面。但是,不是每位国民都能接受相关的教育。于是,帝国发布了一项法令,规定出海的国民必须能够背诵《三字经》,这是帝国孩童开始识字的第一本书,叫蒙书,就是知识和道德的启蒙之书。

上一篇:佛道gl 下一篇:酒医之春风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