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凰涅天下(768)+番外

作者: 君朝西 阅读记录

卫希颜如果要造枪,就一定是比火枪先进的步枪,只有后装线膛式步枪才能在射击精度和射程上与宋军现有的弓弩一较高低。更何况,北廷一直加强对弩的改进,这也迫使卫希颜必须造出步枪来。

但造步枪比造火炮难——最复杂的是枪管和金属子弹,枪管要求强韧的钢材和加工精度,而金属子弹更要求加工精度。这两者比炮管和炮弹更难制造,因为越小的工件,其加工精度越难达到。

北廷虽然不清楚卫希颜有造“枪”的计划,但南廷存在的火炮已经是极大的威胁。在这种威胁下,北廷一方面研制火炮,一方面加重对弩的研制改进。

兵器永远是在对立国家的竞争威胁下发展最快。以雷铖为首的北廷军器监不断改进试验,在单兵弩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但造出了轻骑兵用的诸葛连弩,而且研制出了单步兵用的速射弩。

根据南廷军情司辛苦获得的情报,北军在灭金战争后,就开始削减弓箭兵,配置单机弩车兵,并取消了纯枪兵和纯刀兵,代之以刀弩兵——刀兵都要习弩,作战时配备速射弩,将近战格斗和远程射击合为一体,此举显然能提高北军单兵的战斗力。

这让卫希颜感到了紧迫:南军若是仍然按照以前的弓步兵配置和战术,正面对战很可能不是北军的对手,目前火炮的威力并不足以压倒一切。

此刻,在卫希颜不受硝烟影响的视线中,北军机弩兵正在硝烟的掩护下,推着机弩车快速前进,不时有炮弹呼啸落下,但落点都不太准,造成的人员伤亡不大。

也有南军的炮弹正巧打中弩车的,顿时,迸飞的弹片、碎裂的车板加上断飞的弩机机件,将机弩车后面的北兵扫了个干净——这是极端倒霉的情况了。

北军机弩兵的后面,是更多的刀弩兵。

毕竟机弩车的造价太高,不是所有步兵都能装备。

但北廷军器监已经研制出了重量只有十五六斤的单兵弩,使用滑轮拉弦,配弹簧复位,射速可以达到弓箭兵的三分之一,而臂力的疲软只有弓箭兵的三分之一。

卫希颜根据南廷军情司得到的情报,对比数据后发现,北军这种速射弩的射程和射速都接近或超过了现代弩,这是如何做到的?——简直令人叹服。不过回头一想,北廷军器监既然能够将现代人都无法复制的诸葛元戎弩和连珠弩造了出来,并且进行改进,再造出接近现代弩性能的单兵弩来,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卫希颜甚至认为,以冷兵器的技术而论,北廷称第二,当世就无第一,已经将冷兵器的制造发挥到了极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弩就相当于枪。可以说,在兵器研究上,其实双方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发展,只不过卫希颜占了“先知”的便宜。

所以南军中,弩兵已经淘汰。

——代替弩兵的,是枪兵

作者有话要说:备注枪炮:

1、加农炮:拉丁文Canna演变为英文cannon的音译名,原文即管子的意思。最早在14世纪出现并应用于战争中,早期的加农炮利用火药发射石块或铁球。16世纪时,人们把这种身管较长的炮称之为加农炮——指身管长、初速大、射程远、弹道低伸的火炮。

加农炮最初是滑膛炮,后来发展为线膛炮。

2、榴弹炮:前身就是臼炮。身管较短,弹道较弯曲的火炮。早在17世纪,欧洲就把这种射角很大的炮称为榴弹炮。榴弹炮和加农炮相比,其初速较小,射角较大,可以超过45度角发射,可以射上前方高空后近乎垂直落下——可以打击隐蔽物后面的目标。

3、早期的火炮很容易炸膛:一是发射后炮管内会留下很多杂物,如果不及时清理,炮弹发射时就会引发炸膛;二是炮管内部的膛线锈蚀或者变形,弹头卡死导致炸膛;三是发射炸弹过多,炮管变形;四是,开花炮弹的引燃导致。

总之,十九世纪之前炮弹都是发生很多炸膛的,主要原因是炮弹质量和炮管质量的问题。

4、火枪的发展简线:明火枪——火绳枪——燧发枪——膛线枪(来复枪,英文rifle的音译)。

不过,到了膛线枪的时代,已不能叫“火枪”了——到线膛式后装枪,就进入“步枪”时代。

14世纪出现的明火枪就不提了,太原始了。到16世纪早期,较完善的滑膛火绳枪诞生。最早的燧发枪都是前膛火枪,多为滑膛式,后来有前装的线膛燧发枪。

滑膛的燧发枪的射程为80-200米(最大射程),线膛的为100-800米(最大射程),射速分别为1-1.5分钟1发和5分钟1发。这个数据看起来很诡异,怎么线膛枪会比滑膛枪的射速反而差了四五倍?

这是因为:滑膛枪弹丸的直径一向是比枪管口径小一些,而线膛枪的弹丸非得和枪管严丝合缝不可,否则弹丸卡着膛线容易炸膛。有些使用线膛枪的士兵甚至必须用锤子敲通条,把子弹敲进去——这装弹速度能不慢吗?!

所以,线膛燧发枪虽然在射程、精度和威力上有着滑膛枪无法比拟的优势,但长久以来未曾普及,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相比火绳枪仅有50%左右的点火率,燧发枪因为结构上的优势,点火率提高到了85%以上;但是射击精度,同样是令人崩溃的——

以燧发枪的精度,士兵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打中对面的目标,他只能站在紧密的战线里,照着和自己军队同样紧密的敌人的战线开火。所以就出现了,火枪时代双方排排站、面对面射击的情况,而且打老半天对方都不死。而且开枪一会就有硝烟,人都看不清,完全凭感觉开枪啊。

一直到19世纪以前,对火枪射速的要求永远是凌驾于射击精度而排在第一位的,理由很简单——射击精度实在太差了,只能用射速弥补。就是到了19世纪初也依然是这样,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在1814年写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话(许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码、甚至是100码外的人形靶;但是如果一个士兵在150码外被敌人用一支平常的枪瞄准并打伤的话,那么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的话,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率是一样的。”(哈哈哈!)

注:80码≈73米

100码≈91米

150码≈137米

200码≈182米

-------------------

今早下雨,晨练泡汤(为毛某君心中窃喜哩)

正文 369南北之战(四)

宋代的原始(早期)工业经济。

宋代,正处在汉唐和明清之间。汉唐的立国基础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气息浓厚;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已然处在迈向近代社会的前夜。

上一篇:佛道gl 下一篇:酒医之春风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