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凰涅天下(611)+番外

作者: 君朝西 阅读记录

虽然辽东半岛在金国控制下,但金国擅马战不擅水,没有建水军,所以拿下合思关后不必顾虑金军从海上进攻;但北廷不同,因南廷水师来自海上的威胁,相继在东部沿海重镇兴修堡垒,建驻水师船队,即使整体实力比不了南廷水师,却也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力量,尤其占据了地利优势——若五州都驻水军,则可对辽东半岛形成海上的包围圈。

相反,南廷距离辽东半岛最近的海州,其间还隔着北廷的密、莱、登三州,有鞭长莫及之险。

虽然海上不同陆地,广阔的海域无法像陆地那样容易封锁,并且,在茫茫大海上堵截一支舰队也不是那么容易,但从“地利”看,南廷终究不及北廷近便,一旦在辽东半岛开战,北廷调兵和补给都比南廷更快。

所以,即使南廷水师趁虚而入占领合思关以南的辽东半岛嘴喙,更难的考验却是:如何守住这个半岛的嘴喙部分?

“所以,占据这里的水师必须打通两条补给线。”卫希颜回应叶清鸿的质疑道。

她手中炭笔在那张白宣上重重画了两道粗线。

“第一条补给线,从海州连通辽东半岛嘴喙。

“第二条补给线:从半岛嘴喙往金国东北边境延伸,连通婆速路的来远城(丹东)、桓州(集安)、渌州(临江),再连接曷懒路的钝恩城(图们市),经统门河(图们河)入北东海——

“这是一条水路,从辽东半岛的海面进入鸭绿江,再从鸭绿江顺流而上到长白山南麓进入统门河,再由河口入海,进入金国、高丽、倭国围绕的北东海海域(日本海);

“然后,再由这里的海路穿过高丽和倭国之间的海峡,连通我朝的通州水师。”

相对第一条补给线,这第二条补给线更为漫长,然而在东大洋的制海权战略中至关重要。

在图们江入海口的上方就是海参崴,现在还只是金国恤品路最南部临海的一个小渔村,“海参崴”在古老的肃慎(女真族祖先)语中就是“海边的渔村”。在另一个时空中,满清康熙朝时沙俄入侵占去这片土地,将海参崴易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的意思是“统治东方”,后来这里成为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最大城市,也成为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战略港口——俄太平洋舰队的司令部驻地。

从海参崴往北可到库页岛,现下仍是金国的属地,穿过库页岛南面与北海道相间的海峡,就是北太平洋,而北太平洋的东岸是整个北美洲。

作者有话要说:备注:

1、范文正公:范仲淹。

2、关于铅笔名称的由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16世纪中期,在英格兰的一个叫巴罗代尔的地方,人们发现了一种黑色的矿物——石墨。由于石墨能像铅一样在纸上留下痕迹,但这痕迹比铅的痕迹要黑得多,于是,巴罗代尔的人们称石墨为“黑铅”。这个称呼在欧洲流传开来。

18世纪初,德国一位化学家用石墨粉造出最早的铅笔,袭用了欧洲人对石墨的“黑铅”称呼,称之为“铅笔”。

按这种来历,铅笔跟“铅”这个金属更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用铅笔写字时,理直气壮地给更小的小朋友说,“铅笔当然是铅做的啊”,然后这个认知持续了好多年(捂脸)~~~

☆、翰林国士

舱内细声喁喁,舱外河风吹打在没有全降的船帆上,发出簌簌声音,舱檐、船艏和船尾固定着三十六盏防风灯,这是水师使用的制式军灯,除了外形略加变化显得更美观外,内里则完全一样,油盘是防震防晃动的防漏设计,灯芯为石绵,灯油是海豹油,灯光稳定明亮,即使起雾天气也能远远看见,今晚月光很浅很淡,但满天星光映着灯笼亮光,将大船周围的河面照得眼目可见,即使是夜里降速,依然保持着每小时四节的航速前行。

卫希颜在水师中引入了“节”的概念,作为计算战舰的航速单位。

在航海上,将每小时1海里的速度叫做1“节”,当然,这个时代还没有“海里”这个度量海上距离的长度单位,卫希颜用了汉字中的“浬”来表示。

让水师官兵们理解“浬”这个概念并不困难——船在水上航行同时要考虑水流的速度,这跟陆上的马车和马速不同,所以要用“浬”来代表船速。

船速是由高宣鼓捣出来的“计里时车”测试的,它的主齿轮是一个带四百个齿的垂直轮,通过一个与车船上的桨轮相连的单齿来旋转,这些单齿上面有许多小洞,洞里放着石块,齿轮下方置箱子,顶部有小孔,每走一里(指宋里),便有一块石子“当”的一声掉到一个箱子里。最后捡点箱子中石子的数目,就可以知道行走的距离。

这套计里时车的机械十分复杂,高宣研究时,一是借鉴了东汉古代的计里时鼓,二是参考了大宋使团从大食带回的一部希腊书籍。

大食人在翻译的序言里记载其著者是罗马帝国的马可?维特鲁维,大概是在屋大维当政时期担任相当于工部这个部门的重要官员,整部著作包括十卷书,主要是论述建筑,大食语译名为《建筑十书》。

最初这部书籍并没有引起卫希颜的注意,后来,主管国译馆的秘书省少监邵溥发现第十书的目录里有包括轻重弩砲和攻城器械的制造,便推荐给卫希颜,引起了她的兴趣,令国译馆的大食译吏赶工译出来,又令抄笔吏誉抄,分别送给沈元、高宣等几位大匠师参阅。

高宣这个时候已经是工部水部司的官员,经由建炎二年的制举中榜,因为有尚书仆射丁起的言语暗示,工部侍郎王世修对这位“丁相公的亲戚”颇为关照,先将他安置到水部司做舶务主事——这是从八品的职官,从明面上看,并不算出格。

要弄清楚这其中的因由,还得从建炎朝改革科举制度说起。

大宋的贡举(指科举的“常科”)包括进士及诸科,诸科中有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等科,是经由唐代明经科转变而来,后来又在进士、诸科外重设明经科,分二经、三经、五经,再之后王安石变法,罢诸科,只存进士,又新立明法科,此后延制到靖康元年。

靖康二年,建炎立朝,面临着中央官员严重缺失的窘况,赵构采纳了丁起的建言,没有急着开科取士,而是采用拔擢、复官、荐举和召赴四措并举的方式,一是拔擢地方上有清望或政绩的官员,如赵鼎、范冲、陈公辅等人;二是从致仕和落职官员中选拔有才能的复任为官,如胡安国、李邴等人;三是破格任用在朝官员荐举的才学之士,如宋藻、陆宸等人;四是召赴因各种原由以前没有出仕的名士,如朱敦儒、谯定、陈旉等人,这种破格拔擢和大刀阔斧任用官员的做法,为建炎朝迅速笼络了一批有名望和有才干的官员,很快就站稳了脚跟,于建炎二年,朝廷重开科举,而破格拔擢起来的礼部侍郎宋藻在丁起的支持下,首开制举。

上一篇:佛道gl 下一篇:酒医之春风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