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寒门天骄(科举)(225)

作者: 銮音 阅读记录

公孙家那位离家出走找小伙伴一起搞研究的叛逆青年公孙覃也带着小伙伴回了京城,并高兴地又结识了另一帮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只觉得这辈子都没这么快活过。哪怕回家后挨了亲爹的一顿爱的教育,公孙覃的大好心情依旧不减,领着小伙伴们住到了自己名下的一间院落中。

每天醒来就能和一帮有共同话题的小伙伴们畅想未来,聊一聊自己各种天马行空的设想,对方不仅不会用看傻子的目光看你,还能顺着你的思路往下说,甚至讲着讲着两边就动起手来,亦或者双方聊得太投缘,一起撸袖子干活,共同完成这个设想。

天啦,这是什么神仙日子!公孙覃美滋滋。

然后就掉进了萧景曜为他挖的坑里:他主动将前来京城的大佬们全都给留下了。

有人来京城,本就是为了一展所长的。奈何现在报纸上只要梁九弘这一块招牌就够了,不需要他们来和梁九弘抢招牌。

萧景曜看得着急,朝廷并不重视理工科,都不仔细看就将这些全部打为奇技淫巧的小道。好不容易这些理工科天才全都来了京城,要是将他们放走,萧景曜得吐血。

现在交通不便,想再次将他们聚齐,多难啊!

好在有个公孙覃,人傻钱多……不是,人帅心善,正好能用他出众的人格魅力将大佬们都留下来。

萧景曜在听到一大半大佬都去了公孙覃的院子时,长长松了口气。

正宁帝还笑话他,“就这么喜欢这些奇技淫巧?”

萧景曜振振有词,“不论是正经大道,还是奇技淫巧的小道,只要能为朝廷谋利,为百姓造福,又有什么高低之分呢?”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这些大佬凑在一起,万一就来了个质变,冷不丁就点亮了科技树了呢?

萧景曜对此抱有不小的期待。

正宁帝虽然不知道萧景曜为何如此重视这些小道,但正如萧景曜所说的那样,只要能为百姓带来好处,大道小道,不也就殊途同归了吗?想到内务府这个月激增的账目,正宁帝微微咳嗽一声,觉得萧景曜这话说得有道理。

萧景曜则趁机向正宁帝提议,在京城办个研究所,广招天下奇技淫巧的人才。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安心做研究,还能和志趣相投的好友们互相商议,群策群力,指不定又能做出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萧景曜也有足够的理由说服正宁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们都是一群有创造力的人才,一定能为陛下,甚至为整个大齐带来惊喜。如卫淇铭,钻研水力纺车二十余年,终于将水力纺车再次改进,纺车织布的速度,比原来快了许多。原来五天才能织出来的布,如今三天半就能完成。织布速度快了,市面上的布匹也多了,织布成本却降低了。若是水力纺车普及后,老百姓们买布,就更加方便了。温饱问题,一直都是民生大事。若是陛下一举解决百姓们的穿衣问题,这个温字,不是已经达到了一大半了吗?”

卫淇铭就是萧景曜最开始写信联系的那几个理工科大佬之一,家里开布庄的,还有自己的织布坊。这年头儿,布匹具有金钱和货物双重属性,虽然朝廷规定买东西都得用金银和铜钱,但某些情况下,拿布匹当硬通货,以物换物,完全没问题。

卫淇铭改进水力纺车,让水力纺车的效率大大提升,就相当于给家里弄了个印钞机,每天嘎嘎印钞。生产力嗖的一下就上来了。

正宁帝不懂什么是生产力,但他听明白了一点,布匹的产量变多了!

那确实不是普通的奇技淫巧。正宁帝皱眉思索了一会儿,又看向萧景曜,叹了口气,“这确实是好事。只是,他们钻研这些,花费应当不小吧?”

卫淇铭成功之前,可是失败了二十多年呢!想想这其中的花费,正宁帝就顿觉头大。

这还只是其中一人研究的东西,正宁帝都不愿意去想,这一堆人凑在一起,所研究的东西,到底要花多少银子。

萧景曜摸了摸鼻子,搞研究确实烧钱,但是嘛……萧景曜幽幽道:“陛下,琉璃坊的收益,可是个令人震惊的数目啊!”

正宁帝瞳孔地震,“朕也有一大家子要养啊!把银子全给研究所烧了怎么行?国库出银子也不行,那个数目太大,胡阁老能跟你拼命。”

就知道会这样!萧景曜叹了口气,退了一步,“研究所不好挂在朝廷名下,他们身上没有任何功名,若是领了官职,未免难以服众。那就只能陛下这边照管着,给他们安排食宿,再给他们发一点薪俸。其余的,他们应该可以自己解决。”

正宁帝茫然,“他们自己解决?这么多银子呢!”

萧景曜两眼望天,“咳……那么多年,他们家里都支持他们做研究,银钱总归是不缺的。现在又入了陛下的眼……”

懂了懂了,正宁帝目光一亮,惊奇地看着萧景曜,“朕可算是明白胡阁老为何如此稀罕你了。”

贴钱干活,胡阁老都没办成的事儿,萧景曜竟然快办成了?

萧景曜赶紧为自己辩解,“那不是现在国库支撑不了他们的研究吗?等到日后国库富裕了,还是得给他们发粮饷的。”

等研究所做出了成绩,就想办法给他们搞个编制!先搞能赚钱的东西,胡阁老肯定喜欢。

萧景曜又紧张兮兮地看着正宁帝,苦着脸,“陛下,您不会真的一毛不拔,让他们带着钱来干活吧?”

正宁帝笑骂了萧景曜一句,而后道:“行了,别故意在朕面前耍宝。朕是这么冷酷的人吗?他们研究的东西,朕可以开私库贴补一些,但最多一半。到时候做出的东西,归朝廷所有。但做出成果的人,下次再做研究,一应花销都由朕出。”

萧景曜心知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哪怕正宁帝不同意,卫淇铭等人依然会为自己的研究倾注一辈子的心血。自己想办法凑钱做研究,还要忍受别人的白眼。

现在他们虽然还是没有官职,但在正宁帝面前挂了号,住的是正宁帝命人给他们安排的房子,吃的也是公家饭,甚至做研究还有正宁帝的私库补贴。

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了。

如卫淇铭家,不差钱,就差这份体面。要是正宁帝能开这个口子,不知有多少商人捧着银子来研究所,大笔大笔砸钱,就为了给儿子砸出一个研究所的位置。

多体面,多风光啊!

研究所的事,就这么草草定下来。正宁帝吩咐人去城西找了几座大宅院,拆拆修修,正好弄成了研究区和休息区。吃饭工作休息全都在那里,正好如了这帮技术宅的意。

技术宅们开开心心地收拾行李,准备研究所修缮好了之后就拎着行李入住。

*

正宁帝有意为萧景曜升官,自然不会再瞒着他的功劳。办报纸那茬暂且不提,玻璃镜的功劳都要按在萧景曜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