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宫日常生活(48)

提起唐朝的公主,大概众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挥霍无度,长孙颖也不例外。在她看来,这些公主出嫁时本身就有一笔丰厚的陪嫁,后面又享有食邑,已经是超级富婆了,所以当高阳公主跟着她讨论偷税漏税这个问题时,她吃了一惊,险些怀疑听错了。

但是这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高阳公主烦恼的是,去年冬天没有下雪,庄户受到了影响,今年农业减产。所以她在为继续按照往年的比例收税,还是按照减产后的收税标准而很烦恼,所以打探长孙颖的口风,想叫她问问李治是怎么收的,打算跟哥哥保持一致。

这个时代皇子公主都有食邑,但是食邑一般都是虚的,真正的收入是靠实封。例如律法上规定亲王食万户,但整个贞观年间人口还不足三百万户,太宗怎么可能给李治一万户百姓,所以他实际上得到的是一千户。这在诸王中已经算多的了,按照高阳的普及,太宗的兄弟郑王六百户,徐王、韩王都是七百户,道王八百户,至于儿子们,一般都是八百户,晋王,魏王特厚而已。公主食邑一般是三千户到一千户,但是实封多为三百户,长公主多加五十户。高阳这辈中,长乐公主最多,有五百户,但她是嫡长公主,这个还是长孙皇后劝了之后的户数,众人羡慕也是无法。襄城公主因为特别贤惠,皇帝嘉奖她,又多赐给了她五十户,算是第二多的。其它的公主,一般都是三百户,数目相同,但是州县以及户数人口的不同,也会让收益有着很大的区别。

按照规定,公主皇子的食邑,他们只享有经济权,却没有管理权,平时管理还是地方政府在管理。只是收税时,会派属官与地方政府一同统计,然后三分之一交给国家,三分之二归她们所有。

一般来说,天下大旱、洪涝,或者是灾害发生的减产,国家都少收或者免收赋税,但是公主亲王的封地不在其列。这些地方属于国家的那一部分,国家有权利免收,但是属于皇子公主的那部分,收多收少,就看上位者的良心了。

高阳公主因为是比较得宠的公主,所以分到的地方比较富庶,而且丁口也在四口之间,还有少量的五口,所以她对于自己的收入很满意,但这样一来,要是少收的话,损失也就相当的大,高阳公主虽然不见得良心特别坏,不过显然作为一个这辈子都没下过地的公主,她对于灾年对百姓的影响是一无所知,唯一的直观印象就是,这将会影响到自己的收入。所以她不想少收,但是她也担心名声不好,所以这些天都在打听别人怎么收的,然后决定自己随大流。

她这个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很稳妥的做法,法不责众,御史们到时候要骂一起骂了,她也不显得特别可恶,不会引来父亲的厌恶,这就够了。这事情原本应该去跟王妃打听,但是王妃才嫁过来不足一月,高阳公主怀疑她连账本都没见过,所以就跑来跟她认为比较受宠的长孙颖打听了。

长孙颖还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老公竟然是个大地主,在卧槽他竟然好有钱这种感慨闪完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劝高阳公主,“这是我把你当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千万别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做出什么错事。这年头有什么都不如有个好名声,陛下想做千古明君,你要是身为她的女儿还做做那种拖他后腿的事情,你说他能喜欢你吗?”

长孙颖劝高阳公主这话也是实话,历史上敛财的公主原本就没什么名声,何况她这种原本就被人黑到底儿的,要真加上一个残暴贪财的名声,怕是死了还一堆人叫好呢。如果她能博个好名声,将来就算不小心牵扯到了什么谋反案,办案的人恐怕也得考虑下才敢对她下狠手吧。

“可是要少收,就真的少好多。”高阳公主也不是不知道有好名声的好处,但始终有些肉痛。那些虚名哪里有到手的钱实在啊。这灾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呢,今年少了,明年年景万一不好,她也不可能再涨回来,就只能一路少下去。到时候名声是有了,但日子过得苦哈哈,又有什么意思。

公主出嫁才有食邑,出嫁前都是府库供养,按月老爹给发零花钱肯定没有自己收税来的爽快啊。她好不容易熬到进来,才过了几天舒心日子,难道就要像着大姐那样做个贤惠的公主么?大姐没有公主府,省了不少开支,可她还有公主府一大帮人要养活,衣食打扮宴游玩乐都要钱,要是不收税,那钱从哪儿来?

“有没有既赚钱又能博到个好名声的办法?”高阳公主趴在那里哀叹道,自己也觉得自己异想天开了

长孙颖觉得难得培养出一个朋友,她要是不倒掉,将来对自己也是有益,于是努力想了想,然后有些不确定的说,“你要说吧,还真有一个。”

38赚钱

有人曾经讽刺过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其实这个也从侧面反映出,寻常的物品异地之后,会变得有多珍贵。就拿着现在这个时代来说,荔枝在这岭南漫山遍野便是,但一入京城之后,却金贵的只有贵人们才能够享用了。

长孙颖当初在高阳公主送柿子来时就想过,这东西要是拿到外面去卖,准能卖不少钱。凡事只要跟皇家沾边,那就是身价倍增,何况是这本来就是贡品产地出产的物品,珍、稀这两者都沾上了,长安城最不缺的就是有钱人,只要能卖,那绝对不愁市场。

但是这么久来这门好生意却没有商人做,不是商人傻想不到,而是商人做不起。在外地卖一文钱的物品,在长安城可能会卖到一百文,乍一看是好生意,但是一路上的赋税可能会收到两百文。先前就有过一个商人运输一船草贩卖,结果最后赋税高于船草,商人不得不弃船逃跑的故事。这故事在着这个重农抑商的国家,其实很普遍,商人赋税本来就重,再加上各地盘剥,所以最后送到长安城来的商品物价都奇高。在着这种比例之下,商人都会选择丝绸珠玉香料这种体积小价格高的商品,尽管税收重,最后的收益也是高,总比你运一车橘子劳心劳力最后一无所获的强。

但是这个问题在高阳公主面前就不是问题。公主的家奴出去办事,不仗势欺人已经是公主品德高尚了,还受地方盘剥?简直是开玩笑嘛。

除了免税,高阳公主还有个优势,就是可以借助驸马的职务之便,搜集各地的农产品。其它公主就算是有心做生意,销售不发愁,但是去哪里进货去是问题。既然开店,那必不能做一时买卖,得极其四季商品才行。这事情专门派人去做,劳神劳力还不一定打听的道,但是房遗爱就是太府寺卿,天下的贡品都从他们这里收,所以高阳公主都不用公器私用,只要派个人去有关部门呆着,等着各地上贡的人在交东西时统计一下,就可以弄清楚各地的物品产量特性以及时令。至于运输路线方式,每年运送贡果的人专职研究这个,只要张张口,那些人本来就怕收贡品的人刁难,哪里敢隐瞒,怕是就算有什么不传之秘也竹筒倒豆子般的说个一干二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