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宫日常生活(225)

夏初的时候,晌午还是很热的,所以踩水这个活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小太监们嘻嘻哈哈的跑上去踩,连着两个孩子都看的眼馋,叫人给他们做了个的,被人抱上去玩了一会儿后才下来。

“你这里倒是热闹,我原本还怕你搬过来不高兴,没想到你倒能自己找乐子。”李治的声音猛然在长孙颖耳边响起时,长孙颖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很自然的回答道,“苦中作乐呗,我又不是没经过比这还糟糕的场面,习惯就好,习惯就好。”

“你喜欢田园风光?”李治看了看御沟上被搭的不成样子,想了想说道,“那我叫他们把这里给你改改?”

长孙颖听着这个话,猛然一转头,差点就跟着李治鼻尖撞鼻尖了,两人一照面,她跟他大眼瞪小眼的给愣住了。

李治穿着便服过来的,一路上也没惊动人,等到了长孙颖这里,一堆人都围在御沟旁边看热闹,水声人声笑闹声,一时竟然没有人发现皇帝就站在他们中间。

长孙颖回过来,第一个动作就是抬头看了看天,明晃晃的大太阳,果然不是做梦。

“看什么呢?”李治学着她的动作抬头看了下,只见着蓝天白云,觉得并无什么稀奇之处。

“今儿倒是大白天。”长孙颖感叹了一声,没有说完,就看着李治笑了,“我来看我的女人还要摸黑啊。”

瞧瞧这正义的口气,好像你没干过这事儿似得。长孙颖在心里头鄙视着某人当皇帝之后脸的确是越来越厚了,一方面却也的确是疑惑,“这么众目睽睽之下,会不会有什么不方便。”

“能有什么不方便,”李治看着她,眨眨眼一笑,“就算是有什么不方便,你那一番作为之后,也没什么不方便了。”

李治绕口令似得一番话,自然也不是耍嘴皮子了。

长孙颖略微一愣,然后就明白李治的意思了,有着她“让太子”这一贤惠的举动,李治再冷落她,倒显得是李治的不对了。

“简单的一件事,被你们这么一弄,倒显得阴谋一堆了。”长孙颖原本还生气李治的所谓,但是这么几句话,却也察觉到这其中的麻烦,忍不住郁闷的念叨着,怨愤倒是少了几许。

“事不可为,只能顺势而为了。”李治伸手拉了拉长孙颖的手,然后感叹的说道,“亲贤臣,远小人,这不本来就是君上应为之事?”

“这话传上去,我倒是卖儿子来媚上邀宠了。”长孙颖心里头疙瘩的只有这点。

“那又如何。”李治听着她的怨气,倒是好脾气的陪着笑脸,“她们如今哪个不拍皇帝的马屁,你只不过是未能免俗而已,算不上丢脸。再说了,只要讨得皇帝开心,谁敢小瞧你?”

李治这话里,俨然就把他自己跟皇帝剖开了,长孙颖忍不住一笑,“你倒是分得清。”

听他这么吐槽皇帝,倒是怪有趣的。不过李治也说得是事实,他是皇帝,再被挟制也好过之前做太子,毕竟只要他自己铁了心,没有人能从他身边把她弄走。

“分得清。怎么能分不清。”李治捉了她的手在手心,也不避嫌,就那么拉着,“我知道你不高兴我给你的赏赐,你请辞是为了我而不是为了邀宠,但我要是不把这个做成交易似得,我怎么好正大光明的见你?”

“这圈子有这圈子的玩法,我也只能顺势而为,你受委屈了。”李治看着长孙颖,把话题往好处上引,“但是咱们都这么久没在一起,我天天都想见到你,你就不也常看看我?”

“我看你都看了那么多年,有什么好看的。”长孙颖嘟囔了一句,然后有些尴尬的甩他的手,“好了好了,你别再这么拉了,外头这么多人,叫人看到了又有闲话说的了。”

第166章 大门

李治起初以为长孙颖是喜欢田园风光,所以才撤了原来观赏性的建筑,装了这么一堆水车,所以两人在这里说了会儿话之后,便又提帮她改房子的事情。

此举,当然不合制,皇宫之中弄出农舍茅屋的确格格不入,但是他有讨长孙颖欢心,便觉得也不是大问题。

再说了,稼穑乃立国之本,传出去名声倒也不难听。李治通过长孙颖让位一事知道这名声好的用处,便恨不得再帮她刷刷声望值。

只是长孙颖听着他这一说,却是一脸莫名,“我什么时候说我喜欢田园风光了?”

“那这个?”李治指了指那些水车,不言而喻。

“这是我让人在试验新式的筒车。”长孙颖想了想,带着他走过去,“听说今年春天旱,我担心夏天也会旱,所以就叫人做了些器械。要是用不上最好,要是真的状况糟糕,多多少少可以帮点忙。”

长孙颖也知道干旱这种事情是忌讳,所以也就说“可能”。

要是皇宫里的其它人,恐怕连着农具都没见过。但李治恰好是皇帝,还是个不准备当昏君的皇帝,所以这田里头的器械,他比一般人还要熟悉些呢。他跟着长孙颖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发现的确是比现有的筒车好用了许多,便问道,“你觉得这有用?”

“至少比某些人不吃不喝有用。”长孙颖调侃着说,话里头却是有些放肆了。

她说的事情,自然就是指天灾来临之际,李治偏离正殿,断案节食来请求上天原谅的事情了。在她看来这简直是不可理喻的事情,天气干旱是自然现象,有空赶紧防止,搞那么多迷信活动,最后能解决半毛钱问题啊。

“没办法,谁叫天下人都信,若有灾害,是民间有冤狱,天子百官失德所治。”李治笑着摇了摇头,“到这个地步,不是我信什么,而是看天下人信什么了。”

“那万一干旱,这筒车能不能用?”长孙颖听着他的意思,忽然担忧起计划中的筒车推广来。

民间的愚昧故事她也是听了不少的,干旱时节的传统解决办法是去水龙王庙前祭祀,抬龙王游街;蝗灾时更是离谱,直接拜蝗虫庙都不敢打一下蝗虫,有官员带领人捕蝗虫还被老百姓认为会冲撞老天爷而组织,所以她实在是很担心百姓抵制这种用器械抗旱的方法。

“能用,这个你不用担心。”李治在着御沟旁走了几圈,视线全部胶着在那哗哗转的水车上面,“老百姓最是实际,只要你让他们多打几斤粮食,那他们是什么法子都肯试试的。”

“那就好。”长孙颖见着李治有办法,便也安心了,然后想想说道,“我这里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你看看能不能一并用了。”

“什么东西?”李治听着她还有工具,当下真心觉得惊喜连连。

“犁,以及一些特别品种的播种方法。”长孙颖想了想怎么把谎话编圆,然后带他往室内走,“我在西苑的时候,那里有很多奇异的种子,我捡着能种的种了一些,有的能吃,有的能穿,我便都记录了下来,希望有帮助。”

长孙颖说的,便是棉花以及水稻小麦的种植方法了。棉花一直被人当观赏植物,而水稻小麦的种子中竟然没有育苗这一环,显然极其不科学。长孙颖自己在那里住了一年地,水平未必有多高,但是却知道后世的一些常识,这会儿打算整理下全部贩卖给李治,让他拿去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