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宫日常生活(180)

至于李孝,那简直是个被人忽略的小可怜,她母亲长什么样李治都不知道,对他更别提爱屋及乌了。因着李孝的生母是皇后的人,长孙颖也不欲多管闲事,后来知道皇后对着她们母子也平平,并不曾亏待,但是也从来都不放在心上,于是那孩子被养的胆小如鼠,见了陌生人都哭,整日藏在深宫里,宫中好多人竟然都不知道他的存在。

这回李忠也一样,他本来是兴冲冲跑来找长孙颖的,没想到李治也在,当下整个人抱着柱子藏在那里,似乎觉得这样就可以隐藏住自己一样。长孙颖看了看李治的脸色还不算太糟糕,于是便赶紧唤他,“忠儿,还不赶快过来见你耶耶。”

被长孙颖一喊,李忠只能一步一步的挨着走了过来,然后站在李治面前,低声喊了一句,“耶耶”。

“一天到晚莽莽撞撞的,万一冲着你阿娘肚里的弟弟妹妹怎么得了!”李治虎着脸教训道,李忠虽然还小,但也听得懂他这话在骂自己,顿时缩的更小了,

李治见着李忠那副畏畏缩缩的样子就不爽,所以对他也算不上特别亲切,当下哼了一声还想要教训他提起精神来,却被长孙颖握着手打断了,“忠儿过来有什么话想要跟娘说吗?”

李忠湿漉漉的眼睛看着她,犹豫的摇了摇头。

长孙颖见状,叹了声气,知道李治在这里他是不会说任何话了,于是伸手摸了摸他的小脑袋,然后问道,“那自己去找奶妈玩好不好?”

“嗯。”李忠答应了一声,然后警惕的看着李治,直到李治点了点头,这才如释重负的对着李治行了个礼,然后退了下去。

“下次见到孩子别总板着脸,他们还小呢。”等着李忠走了,长孙颖戳了戳李治的腰间嘀咕道,“要是将来咱们孩子生出来,长成这幅面孔怎么办?”

看着长孙颖学自己威严的样子,李治的面色缓和多了,拍了她一下,“胡说什么呢!我们的孩子才不会那么胆小。”

“总之,你别板着脸,我害怕。”长孙颖摇着他的手撒娇道,“下次见着孩子们多笑笑,也让他们好亲近亲近你。你看陛下见你,都不是这幅样子。”

“那是你没见他对蜀王、代王他们。”李治哼了一声,却不觉得自己这么做有什么错。

听到李治这么举例,长孙颖就不好说什么了。从着这个层面来说,李世民大大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渣爹,除了长孙皇后生的几个孩子之外,其它的儿子他大部分都当空气对待了。除了在皇子们为非作歹时说一句逆子之外,其它的时候当真是很少关心过。

因为在着这个社会,孝远远大于慈,别说是皇家了,就是普通的百姓,也只听说朝廷惩罚过不孝,斥责过儿女不孝顺,但是却很少听说骂哪个爹不辞的。

李治大概从他爹那里学来的自己喜欢的人拼命宠,自己不喜欢的直接当小透明,所以压根儿不觉得自己对儿子们的态度有什么不好,李忠怕他,那是李忠没出息,绝对不是他的问题。

对于他这种隐形的中二少年,长孙颖知道自己根本无法扭转他的三观,所以默默的在心里为孩子们点根蜡,暗暗决定努力自己给孩子足够的母爱后,对于其他的孩子就不多说话了。

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她又不是圣母,顾不了那么多。

不过长孙颖没多想,李治却想到一件事,“对了,忠儿几岁了?”

“五岁。”长孙颖看着这个不负责任的爹,默默的吐槽果然不是自己肚子里出来的不计数啊。

“也该开蒙了吧?”李治摸了摸下巴,“反正崇文馆空着,不如把他送过去。”

“他才五岁,”长孙颖听着这话,下意识的就反驳,“还小的很呢,不急!”

唐人的习惯是算虚岁的,而且是过年就加一岁,所以李忠实际年龄就四岁,属于送去幼儿园都嫌小的年纪,李治竟然现在就打算把他丢到崇文馆那种地方,长孙颖怎么可能同意。

崇文馆说起来也可怜,虽然名义上是太子私人学校,但是等它建立起来后,李成乾早就读完书了,后来临阵换将,李治也都过了专心念书的年纪,主要都忙在朝政上,只是偶尔过去听讲课而已,所以崇文馆的那帮人盼着太子,只怕比深闺怨妇还要怨。

李治说这个话,一来是想给崇文馆的人找点事做,二来却是想把李忠从长孙颖身边踢出去。

当初把他抱来给长孙颖,是因为李治觉得自己不在时长孙颖一个人呆在宫里寂寞,有个孩子在跟前热闹些。但是如今长孙颖自己的孩子就要出生了,李治担心再放个孩子到她跟前会累到她,所以就想找个借口把李忠接走。

“都五岁了,不小心,有谁一把年纪还在父母跟前晃悠的。”已经成年却仍然住在父亲屋檐下的李治说这话时一点都不脸红,理直气壮的训着长孙颖,“自古慈母多败儿,把他放在内闱对他不好,扔出去练练胆子对他是好事。”

“你是怕我太累?”长孙颖猜出他的意思,难得固执的对他摇摇头,“这孩子早晚是得送出去让他们独立,但不是这个时候。我不怕累,你不要送他走。”

133启发

李治的打算长孙颖明白,只是她却不打算遵从。

她这人有股倔性,虽然这孩子不是她处心积虑的抱过来的,但是放到她手上,她的责任心就不允许她半途而废,随随便便的将着他丢出去。

他既然叫了她一声娘,她便要担起娘的责任。

哪怕他不是她生的。

李治罕少遇到长孙颖反驳自己决定的情况,所以愣了一下之后,听懂长孙颖话里头的倔强,忍不住问她,“你就不怕养了个喂不熟的?”。

要不是有太多前车之鉴,他也不会从现在就想着要把李忠搬走了。

“若是抱着这个想法,那最初就没把着这孩子当自己人,最后又怎么能怪人家起了异心?”长孙颖听着这话,苦笑了一声,然后却是拍了拍李治的手,“比着其心必异这种念头,我更愿意去相信将心比心的说法。”

她既然能用耐心将着李治这般冷情的煨热,那她就不信自己养不好一个孩子。

“好吧,你试试吧。”李治虽然不赞同她的想法,但是琢磨了下,觉得既然有自己在,这个儿子乖巧也倒罢了,若是有了不该有的心思,有着他在也翻不了天,没必要为这事儿让她不开心。

有了李治这句话,李忠就不用移走了,不过儿子们的教育倒是真的提醒了李治。李忠都已经五岁,其它几个也差不了太多,给儿子们请师父来这个问题很快就摆到了他的眼前。

大唐才立国不久,还没有现成的成例,连崇文馆都是近修的,他要比照下父辈们基本不可能。当初自己几个哥哥出生,父亲正在跟隐太子掐的正狠,哪里管得了家事,都是母亲料理的。等着父亲登基为帝,又要平定世人的口诛笔伐,又要治理国家,后宫事宜还是母亲打理,父亲完全没有操过心。等着父亲回过神来,已经是母亲病殁了。那时后宫诸子已长成,九岁以上的都被打发去封地了。没有去封地的则是给了一套包括奶妈奶娘以及长史詹事等的班子就丢出宫了,具体学的如何,就听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