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宫日常生活(160)

长孙颖说的问题,无非就是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如何尽可能的培育多些人才了。虽然不尽然科学,也谈不上因材施教,但起码给了最底层的百姓们一个往上的阶梯。

“这个,得花很多钱。”李治思考了半天,眼睛发光,连着呼吸都有些急促,但是却并没有轻易称道,而是想到了这个问题。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李治这些日子监国,也知道一个国家日常要花多少钱,要真是按照长孙颖说的这样布局,那光建立学校,给老师发放俸禄,给学生补贴,都是个巨大的问题了。

“无非是一挪二要呗。”长孙颖在后世见多了,当下也不难,跟着他算账,“乡下的小学,不过一两个塾师就够了,能花多少钱?公主王爷,皇亲贵胄们一年的开销,能建多少个学校?”

“这笔费用不能砍!”李治听着长孙颖这话,立刻变了脸色,猛然坐起来说道。

皇室以及诸王公卿开销大,但是这个费用绝对不能减,实际上李治上台后,这些人的封地还得加。无他,示恩尔。如果他消减了,哪怕是出于国家利益考虑,但是落到别人口中,落到史书上,那也是刻薄寡恩的名头。

可以说,这些人跟着李治是同一阵线的,他们的支持是皇帝根基牢固的关键,如果你消减他们的费用,只会逼得他们与你为敌,站到你的对立面去。

“谁说消减他们的封地了?”长孙颖看着他吓得,赶紧解释,“让他们花钱的法子多了,哪里需要用那么拙劣的手段。”

“他们是有钱不假,可让他们花钱,那可是难上加难。”想起自己的那帮亲戚,李治觉得长孙颖说的事情很难达成。

“他们逞豪斗富的钱,都够盖多少个小学了。”长孙颖撇撇嘴,觉得李治不需要花钱,当真都有些不懂那些人花钱是为了什么,“他们一掷千金,为的不就是面子?那你就给他们个面子好了。弄出个慈善会来,想着法儿的让他们体面的花钱。”

长孙颖想起后世那些闲的蛋疼的富豪慈善会了,反正这帮人的钱不花还担心他们留着造反,不如让他们花在教书育人上。

具体如何鼓动这帮人花钱,那就得要专业人士了,她只负责出主意,不负责具体实施。

“挑拨她们,到是个好主意。”李治是个举一反三的好学生,立马就领悟道,“可以扩大学生范围,例如伤人,匠户。如果非良家子想要入学,让他们缴纳一定的钱便可。”

长孙颖听着这话,目瞪口呆的看着李治,心想这位也太没节操了吧,这简直是提前数千年把择校费都弄出来了。

这个时代只有良家子才可以做官,但是读书却没有限制,所以李治实际上是让这些人花钱享受了他们原本就可以享受的待遇。而这些人之所以愿意花钱,则是前面有“可能可以参加科举”这个大胡萝卜在晃着。

毕竟,商人在这个时代,可是仅次于皇家的有钱人。

李治这话也是经过思考后才说的,毕竟只是允许他们入学读书而已,要读成会有数十年的时光,能不能成才就看他们子弟自己的本事了。在着众多的竞争下,若真有商户之子能够脱颖而出,那李治不介意拿出个位置给他们。

“怎么?”看着长孙颖都呆了,李治有些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问道,“觉得我太贪财了?”

“不,哪里!”长孙颖立刻张口反驳,然后给着李治戴了顶高帽子,“我是被你的聪明智慧和胸襟给打动了,这才是孔夫子说的有教无类嘛。孔夫子当年都没有嫌弃过学生的出身,我们现在却是将着人一出生都分三六九等,这实在是太有悖唯才是举了。”

“你这话也就是在我面前说说,要是在别人面前,就是大逆不道了。”李治拍了拍她的头站起来,心里头却是一片开阔。

皇室受世家所限,不过因为人才储备不够,不得不借助世家的势力。如今长孙颖提出这个方法,却是釜底抽薪的解决了他们的问题,将着世家对于文化的垄断打破。若是全力推行下去,哪怕是在李治这个朝代没有解决世家的问题,那么在他子孙后代那里,也就不愁没人可用了。

不过,李治反复琢磨了半天,看着外面层层叠叠的重檐斗拱,脸上的笑容渐渐的淡了下去。

“办法虽好,可是,却无法在现在实施。”李治感叹道,伸手拍了拍栏杆,却是攥紧了拳头。

这举动牵扯极大,除非是皇帝一言决断,要不然极难施行。

当然,他是太子,也有那个权力,但是搞出这般动作,却是会引起皇帝以及朝臣的注视,有违他韬光养晦的政策。

所以想做却又不能做,这就像是告诉一个饿得半死的人如何可以吃饱饭,但是却又按住他不许他去吃一样,憋得难受。

长孙颖走了出来,站在他身边,跟着他看着同一片天空,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咱们不急。”

“一个想法,想起来总是美好的,但是具体实施时,却会发现有无数的弊端。”长孙颖伸手去拉他的手,然后慢悠悠的说道,“殿下暂时无法全国推行,也没有什么好懊恼的。你大可在自己的庄子上,或者帝都附近的村庄里先择几个地方试验,等确保可行无虞,再全国推行。”

“这样,却是半点都不耽误时间了。”长孙颖抬眼看着他,她将着后世划试验区的方式都交给了他,她就不信李治会比后世的人要做得差。

118晋阳

李治是个聪明人,聪明人只要给他打开一扇窗,他自己便能举一反三的做出许许多多的事情来。

虽然目前要韬光养晦,但是育人乃百年大计,耽误不得,所以他深思熟虑之后,却是让人找了高阳、城阳、晋阳、新城四位公主,然后在她们的田庄上试行他的计划。。

找公主的好处多多,例如她们本身就很有钱,花钱做一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很正常;例如她们还有权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干扰,保证了政策的执行;再者女人的存在,容易让着这举动披上一层温情脉脉的外衣,降低了大多数人的警惕性……

选中这四个人,高阳公主是因为她有钱,而其它三位公主则是李治的胞妹,天然就跟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比别人可靠的多。

不过就算只有这四个人,李治也不可能将自己的打算目的告诉她们。这其中唯一知道真相的,便只有晋阳公主,所以这事情在面上,也以晋阳公主的名义完成的。

于是,这事情呈现在众人面前,就是这么一个状态:晋阳公主跟姐妹们应邀去高阳公主的田庄里游玩,却不甚遇到了一群农民。晋阳公主对他们十分好奇,于是便简短的交流了起来,谈过几句之后,晋阳公主很为这些农人的生活悲伤,于是想要在此地建立一座书塾,教化这里的百姓。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李世民听到女儿的撒娇,却是有些不解,下意识的就说道,“要是兕子可怜他们,就给他们写金银不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这般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