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柳暗花明又一村(33)

这张氏你不说感激吧,好歹你别背后使坏不是?

竟然跟别人编排自家这么个事儿,还好她反应快,还要这村里也是有知道真相的。

还有那刘氏,杜榆现在连二婶都不叫了,你这是想把他们这边坑成什么样啊,合着就你在咱们这边吃了苦了,然后装的那个样子,真是让人觉得恶心。

小白花什么的,杜榆真恨不得狠踹几脚才解气。难怪奶奶不喜欢她,这种性子和品德,完全是一个对立面啊。

他们家,奶奶齐氏,是个拔尖的人,脾气也大,可是人家都是当面锣对面鼓的,绝对不会用柔弱来求怜惜的,况且你这柔弱又不是真柔弱,心里都冒着坏水呢。

杜榆她娘,更不是那种白莲花了,也是有话就说话的人,这刘氏不说话,就能让人觉得那意思是别人都欺负她了。

这种人那,杜榆以后都敬而远之,虽然杜桃很好,可是因为这个事儿,自己一家子都要差点被人误解,她还是尽量避开杜桃吧。惹不起我躲得起。

早上天还没有亮,水井那边就有人了,是三叔他们开始在做豆腐了,杜榆在床上翻了个身,要说小娃儿,睡觉真是早睡早起的,丝毫没有睡懒觉的自觉性。

外面一有动静就起来了,做豆腐也挺辛苦,有的人家就是靠做豆腐而生的,那是半夜都要起来,开始磨豆子了,只是他们这边,豆腐不是主业,所以不需要那么早,天气也不热,做出来的豆腐也不会坏,哪怕中午做好了呢,也没有事儿,最要紧的是不能把身体给弄坏了。

农闲的时候,可以天天做,农忙的时候,就要停下来了,毕竟地里的庄稼才是首要的。

“呀,这锣又敲开了,不是又有啥事儿了吧。”来杜家这边打水的人,听到了村里的敲锣声,以往只要开会,里正都会来敲锣,大家都要到村口大柳树那边一起听指示,除了收割庄稼的时候,是为了税赋的事儿,还有什么去服徭役。

☆、33 徭役

春天到了,很多地方都开始要抽丁,要么挖渠开沟,要么是修些工事,比如城墙,或者公家的建筑,这些都是免费出工,根本就没有工钱的。

而且据说吃住的条件都不好,且吃是不管的,都是各人自己带干粮,晚上就睡在窝棚一样的地方。

一般去个十天半个月,当然,这里还有个额外的开恩,那就是你可以拿出钱来抵了徭役。

所以说,平民生活不易,杂役这么多的,如果不想去,就得拿钱。富户是不在乎这三瓜两枣的,可是平民们,这过日子都很费劲儿,拿出钱来,更是没有啊。

于是一般都是出人也不出钱的,出也出不起。

听到这敲锣打鼓的声音,内心深处就有些不乐意。

但是不乐意又能咋样,还不是得去,除非你想去坐牢。

不到半个时辰,大柳树下村民都到齐了,每家都有代表,里正秦德才正站在那石磨的石凳上,扯开了嗓子,传达了今天集会的中心意思,春天到了,县太爷要为民修堤坝,所以各村各户都要出人出力。

按照户籍,那是每家都要出一个壮年男丁的,要是不想出,可以出钱,一户需要出半两银子,也就是五百钱。

五百钱,够庄户人家省着用半年的,更有甚者,是一年都用的上。所以大部分人都准备出人,也不会出钱。

杜家这边,也在商量到底是出人还是出钱,杜有贤说道:“我去。”家里又不是没有男丁,这就是家里男人多的好处。

他们家也不是钱多的没有处使了,直接拿钱出来,有人的时候,还是想着出人的,高氏心里担心自己的丈夫,但是丈夫说了,她也不能说不让他去。

杜有德和杜有全都抢着说自己去,三哥已经娶亲了,还是他们去的好。

齐氏要留着钱有别的用处,何况,这去服徭役也不是什么危险的事儿,出人也好,杜老爷子只是听着,这事儿,他不做决定,反正家里的许多事儿,都是齐氏拍板的,齐氏说道:“都别争了,这次就让老四去,你们多准备些干粮,给老四带过去。”

齐氏一发话,别人都没有话了,去了人,都能省五百文钱,算起来还是挺划算的。

商量完了,杜老爷子晚上就喝了几杯酒,这一喝酒,话就多了起来,“我说咋滴,咱们家就该出个读书人那,这有了功名,咱家也不用服徭役了,你们都不听我的,都不听我的!”

齐氏对儿孙们说道:“别听老头子的,他这是喝酒喝醉了!”啥功名,这每年要读书的钱都够他们交那么多的徭役钱了,而且这些钱还不一定能考个秀才回来,等于是银子打水漂了,齐氏就听不得这什么考功名。

因为自己的男人考功名,以前受了那张氏多少白眼啊,现在眼看着日子越过越好了,怎么还能朝那歪路上走呢?

供养一个读书人,最后会把人都搞的离心的。

就说现在家里就大郎和二郎,都是老大家的,一直供着,以后老三老四和老五他们,娶了媳妇,这媳妇以后也不可以一直供着别人的儿子读书吧,所以齐氏是不会同意的。

胡氏说道:“娘,我说句话,您别生气,要是我们用自己的私房钱供着大郎二郎去上学堂呢,这样可以吧。”

杜老爷子立刻说道:“好,老大媳妇说的不错,就该有这样的想法!就该去读书去!”

不用公中的钱,这方法倒是好,齐氏却觉得这是异想天开,他们的私房钱能有多少?到时候真要去考试什么的,那就是在烧钱,所以也不在乎的说道:“好啊,只要你们有这个本事,我是不会拦着你们的!”

胡氏一听这话就高兴,好多年来,婆婆都没有开口子,今天竟然开口子了,真是值得庆祝啊。

“不过我说好了,到时候你们要到我这里拿钱,我是一个子儿也不给的。”她还要管着全家的吃吃喝喝呢。

“娘,那是绝对的!”胡氏也保证,以后儿子读书的钱,绝对不用到公中的。

这样一来,也避免了,以后兄弟们为了这事儿而闹不平,毕竟谁家也没有一起供养一房的人读书的道理,这可是齐氏的切身经验,当初的公公婆婆为了供自家的男人读书,可是让大房都恨得牙痒痒的。

她可不希望自己的儿女以后也那样,有本事自己去供孩子去,她没有二话。

杜榆听了这个话,也高兴起来,大哥和二哥有了读书的机会,那么是不是要开始想着怎么赚私房钱呢?

他们这边,爹的工钱是要给家里人的,剩下的那些跟红利一样的,也没有多少。

娘做针线活,也都是几文十几文的赚头,且还费眼睛,这样一想,还真的没有什么特别能赚钱的事儿啊。

不过既然已经有了希望,杜榆自己都觉得斗志昂扬啊。

不管怎么说,读书人还是受到别人的尊重的,虽然不知道以后到底能不能有功名,可是连试一试都不去做,那么以后肯定会后悔的。

上一篇:后宫策 下一篇:宫廷计之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