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柳暗花明又一村(187)

又看到胡氏,这胡氏是个有福气的人,儿子现在都是秀才了,丈夫早早的是举人,现在还去京城里考试去了。

说不定以后就是官太太呢,又她女儿以后还要嫁给胡鑫,这一来就是举人娘子,是自己二儿媳的嫂子,这关系,不好好的交起来,那就是对不起自己。

薛里正家的能说会道,这一顿饭是宾主都满意。

他们这次还在大舅舅家里住了一晚上,晚上不时的有胡家棚的人过来串门,胡氏还问了嫂子,是不是要买几个下人之类的。

季氏说道:“咱们就这么几个人,要是真的都有下人了,那天天真不知道要干啥了!不过,鑫儿说了,到时候会给我们找个管那些佃户的,咱们家里没有懂种地的,还是找个内行人管着比较好。”

投奔过来的佃户也多,这到时候要收粮收租的,总得是需要人的,另外还有几个铺面,已经租出去了,季氏觉得,自己外甥女怎么还不长大了,她嫁过来了,这事儿就没有那么烦人了。

女儿小玲是对这些事儿不通,小儿子还小呢,如今就是丈夫天天忙得不行,“我是现在也头疼,地里的事儿,我压根就不怎么懂的。”

她在娘家的时候,地也少,主要是在家里操持家务,嫁到了胡家来,这边丈夫是兽医,地更是少了,如今这么多的佃户,她真的觉得又是不适应了。

胡氏说道:“舅舅家那边不是儿子多吗?不如从那边找一家子过来,给工钱,让他们管着地里的活儿。”

季氏想了想说道:“你大哥那边也考虑过,咱们过好了,总不能连亲戚也不帮衬帮衬,等过年后,我们再说说吧,就怕他们不想过来。”毕竟在自己家里过的好好的,突然让人到陌生的地方,也是不好。

胡氏说道:“都是在外面赚钱,我看他们都挺乐意的,不过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说法,肯定考虑的不怎么全面,不如让大哥和鑫儿商量商量。”

人口少了,也是个问题啊。胡大舅这边,连个堂叔之类的都没有,是几代单传呢。

不像杜家,人口多,连祠堂都能修起来。找人帮忙,也还要选才成,这边是人口严重不足。

真是人多有人多的难处,人少有人少的难处了。

初三从胡大舅那边回来,齐氏的哥哥那边也来人过来看望他们了。陈杜氏那边,没有亲自过来,但是也派了儿子和儿媳妇过来了,这几年,和陈杜氏的关系,就那么不远不近的处着。

他们都觉得,这样相处也不错,免得太近了,大家都觉得别扭,最开始陈杜氏还想着能更近一步,不过事实证明,那样是不成的。陈杜氏是个精明的,几次试探后,就不再那样了,也不让陈玉儿再到这边来,免得关系就雪上加霜。

陈玉儿这次也没有来,以前是嫌弃他们是泥腿子,现在是觉得对方是举人了,身份上比他们高,她来了,还要伏低做小的,那样不符合陈玉儿的性子。

☆、152 京城会试

齐氏的娘家侄子来了几个,齐家的几个表舅舅,长得都很憨厚,这几年从杜家也得了不少好。

但是人家不是那种得意忘形的人,每次到了收获的时候,都会把自家种的粮食,像绿豆,红豆之类的给他们这边抗一袋子,说是让他们尝一尝鲜。

虽然这东西不值钱,可是比那些单纯的只为了过来要好处的人不好多了?至少人家懂得回报。

陈杜氏这次过来的是二儿子陈二爷,这位陈二爷说话倒是风趣,也没有提什么别的事儿,就单纯过来给舅舅舅母拜年的。每次过来态度也特比好。

因为陈家现在的身份,肯定比不上杜家了,所以要是还摆高姿态,那是得不偿失的。

看见杜有贤还有豆腐作坊,就跟杜有贤商量,他们陈家在镇上也有酒楼,所以也想在这边订豆腐,陈家每天都有人过来取,他们陈家也有马车,过来运货不成问题。

正常的生意买卖,杜有贤和家里人商量了,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可行的,所以就和陈家有了这方面的来往。

只要不是单纯的收取别人的好处,那就是可行的,这正常的生意往来,也没有什么可以忌讳的。

杜家这边出豆腐,那边陈家付钱,讲究的是你情我愿。

陈二爷还知道要结个善缘。毕竟,如果不是他娘早年做的有些过分,现在这边按说应该是和他们最亲近的,杜有忠也是陈二爷的亲表哥呢。

过年就这样在吃吃喝喝走亲戚过去了。因为杜有忠不在,总觉得没有以往过的热闹。

正月一过,进入二月,胡氏就给楚家送了大定礼,表示这要送聘礼的时候快要到了。

现在胡氏一点儿也不担心没有钱送聘礼。齐氏也表示,这是孙子辈的第一个,肯定是不会少钱的。

家里定的标准是大郎这次成亲用二百两,这在乡村里,可真是大手笔了!以前娶个媳妇用几两就可以了,如今二百两,这还不包括杂七杂八的,光聘礼就得用上二百两,另外那些皮子和海干货等等,也都可以送到楚家去。作为聘礼的一部分,还有比较讲究的五色谷物等等。

不过杜家的人对此都没有意见,毕竟大郎人家已经是秀才了,娶得还是楚家的姑娘,多用点钱,也是应该的。不然楚家那边不好给姑娘出嫁妆了。因为嫁妆是跟着聘礼走的,要是比聘礼多的多,那就是瞧不起对方了。

于是这边杜家送去的聘礼还是可以的,楚家旁支有些想看笑话的,看了这送来的聘礼也不啃声了,这年头,能出这样一份聘礼,比一般人都强。

要知道有的人家,一辈子都赚不到二百两银子呢。

聘礼过后,就等着杜有忠那边的消息了,或者说,是等他回来,就可以操办婚礼了。

因为杜大郎是长孙,虽然他们以后大部分时间是要在县城里住着,但是齐氏和杜老爷子商量的婚礼还是在乡下办,也可以祭祖,还可以婚后就直接进祠堂。

当然,孙媳妇的嫁妆,除了容易带的,其他的都可以放在县城的房子里。这一点齐氏他们没有意见。

但是不能一点儿嫁妆也不往乡下搬,那样会很没有面子的。

楚家也同意了这个方法,邵氏的意思是,既然要有面子,那么成婚那边搬到乡下的嫁妆,那就是得让人眼前一亮的,像什么绸缎那,首饰啊,这些都可以摆在明面上嘛,大件的家具也可以搬一套过去,大家看了家具了,就没有话说了。

杜家这边出了二百两银子的聘礼,他们这边得翻番,至少是四百两的嫁妆,这也是楚家的规矩,不能只拿着人家聘礼的数目当嫁妆,那样岂不是一点儿也没有陪送给姑娘家?

至于私底下邵氏给的,别人也不会多问。

胡氏这忙的不行,没想打娶儿媳妇这么繁琐,事事都要自己亲自去办,哪怕有李大壮家的帮着,也是不行。

就是杜榆,也是没的嫌。登记在册,然后找人采买窗帘子,被面等等,还有,找了裁缝,给全家每人都要做一身衣服。

上一篇:后宫策 下一篇:宫廷计之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