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202)

燕夫人止步。

她瞧着女儿甜美娇憨的小脸蛋,眼前却浮现自家女儿在小厨房里忙来忙去的身影,就跟个快活的蝴蝶似的,偶尔还能听到叮叮咚咚的声音,仿佛在给哼着歌的女儿伴奏,明明寻常的声音,串在一起就是好听极了。

那是她家芷儿高兴的声音,女人家一生中,未出阁前最高兴快活的日子。

燕芷惊喜:“娘,你来了!”

燕夫人被女儿透亮惊喜的眼睛看着,心里又酥又软,原本准备的话,便也不好说出口了,她和煦一笑:“又在捯饬什么吃食?”

燕芷拿着走后门提前要来的《食神鬼斧》翻开宁都篇,指着滋滋冒油,金黄酥脆的炙肉,和燕夫人喜吟吟地分享起来。

看着女儿手里的画册,燕夫人心里突然浮现一个想法。

她以往也不是没试着往下头找过,但许多攀附的心思太明显,连她都瞧不上。

她心中盘算起来,顾璋模样俊朗,品行瞧着也好,能被燕家两位最厉害的长辈看中,还连中六元,日后想来也差不到哪里去。

而且她眼瞧着,顾璋没有瞧不起芷儿的爱好,反倒是有点喜欢,不仅上讨着要酥烙花生,还出了本讲吃食的画册。

其它且不说,单说愿意自己吃亏也护着芷儿,这便超出旁人一大截了。

最重要的是,她家芷儿好像也挺喜欢的,燕夫人瞧着身旁捧着画册,叽叽喳喳跟个小黄灵鸟似的女儿,眼里浮现温柔的笑。

她用帕子给女儿擦擦鼻尖的小泥点,问道:“芷儿喜欢叔祖父的弟子吗?”

***

翰林院。

这会儿已经距离殿试后有一月了,今日是翰林院举行朝考的日子。

除了一甲以外,二甲和三甲的新科进士都可以参加,朝考成绩好的成为庶吉士留在翰林,余下没考中的,就外放当官。

在翰林院里的任职,怎么说也是天子近臣,有机会见面皇上,在京城与朝中重臣打交道,还有经验丰富者担任教习,三年下来,学到的经验,积累的人脉是外放的官员难以想象的,升迁也更快。

故而朝考十分重要,黎川和金瑎都准备已久。

顾璋和余庆年都已经初步熟悉了翰林事项,这会儿在自己的位置上办公,见有人出来,他们连忙起身往外走。

“怎么样?”顾璋问道。

黎川向来克制守礼,只道:“尽力答完了。”

这话落在顾璋耳朵里,自动就换算成“没问题,可以放心等结果。”

他松了半口气,又赶紧去看金瑎。

金瑎苦笑:“我没太大把握。”

他今儿算是栽了跟头,本来他的学问就不如三位兄弟,有些名气也全靠诗词,能一路考上来,多少有点运气的成分。

金瑎说了说自己作答的,黎川这个做过一遍题目的,率先眸子暗了些。

顾璋和余庆年也心里没谱,倒不是说很差,但是在这么多万里挑一的新科进士中,最后能不能取上,还真是个问题,感觉就在能留下和不能留下那根线上晃。

能不能取中,是要靠最后御笔钦点,也还有转机,顾璋想着,才道:“考都考完了,咱不聊这个了。”

金瑎也很快打起精神:“我能一路考到二甲,已经远远超过家里原本的期待了,能不能留在翰林,也没太大关系。”

他还开玩笑道:“说不定我去地方,还能做出点事业来。”

他确实是这么想的,从小见顾璋的各种骚操作多了,尤其是那些有关经商买卖的,他觉得自己学到了不少。

世人皆贬商,但他看得多了,却发现如果当政者能有些策略,其实发达的商业,能给当地百姓带来许多机会,百姓的日子都会变好。

他觉得,自己也是有一腔抱负想要施展的,想起顾璋曾经说的话,有些关切道:“我这些日子没时间,龚家书局那边如何了?”

如果真的要去地方,他也想在走之前,看看这些书画册,是不是真的能如顾璋所言,让宁都和京城的客栈、酒楼、小吃摊、繁华街道、甚至港口都热闹起来,百姓都能挣到更多的钱。

顾璋道:“已经铺货完了,就这两天,就会开售。”

余庆年和黎川都表示,肯定会去买一本珍藏的。

金瑎和顾璋对视一眼,想到龚家书局的宣传,眼里都浸出几分笑意。

顾璋笑道:“那你俩可别被吓着。”

金瑎十分中肯且好意的给出建议道:“我劝你们别逗留太久,买完就走。”

余庆年和黎川:???

还真让人好奇,余庆年和黎川思来想去,都想不到不过是去买个书而已,能遇到什么?

见两人表情困惑,又有点被坑过的狐疑和后怕,顾璋和金瑎都忍不住笑出来。

祝子瑜领着几名祝家小厮和书童,走在后头不远处。

见顾璋笑得如此开怀,祝子瑜眼底暗藏着不忿:“过了今日,他就笑不出来了。”

他都听说了,御史台的人明日便要参他,卡牌竟然还在变换花样,推陈出新,为了挣钱,简直没把御史台放在眼里。

小厮犹豫提醒道:“老爷都说了,让您安分在翰林学习,莫要再出别的岔子。”

祝子瑜低低的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他懒得与这些下人解释,顾璋最大的功绩,就是宁都增产,但他仔细观察过,顾璋的手、肤色许多细节都能看出,他根本没下过田,没干过农活,看着就不像是擅于农耕一道的。

“不过是仗着父辈偶然发现,然后给自己造势罢了。”

京城中这样的事情可不少,比如围猎时,将大猎物喂了药驱赶过来,然后主子一箭射中,就能传出“擅射”“能文能武”的名头。

证据就是,那些亲力亲为,将增产之道传播开的,不是顾璋,而是他的父亲和爷爷。

祝子瑜对此不屑,“不过是凭借这点父辈运气好得到的功劳造势,要不我怎么会屈于人下?”

他始终对自己只得了榜眼,而不是状元耿耿于怀。

午饭休息过后。

翰林教习领着一甲三名进了书库,来到一排专门放缺损书籍的书架前。

这教习道:“你们入翰林也有月余,也算熟悉了翰林,如今该分些活了,平日里陛下没召见时,可修书,阅各地县志府志。”

顾璋如今是从六品翰林院修撰,祝子瑜和余庆年是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按理说,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掌修实录,职责是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草拟诏令和各种官方文书,应当是要被皇上召见的。

可自琼林宴之后,皇上就忙于政务,还没召见过当今状元,也不知为何,故而教习便安排他们三人干一样的活。

顾璋自然知道是为什么,皇帝让他养精蓄锐,好好准备,只等着搜集完证据,抓他做壮丁,对户部下手。

顾璋想一想就觉得头疼,户部可是朝中最重要的六部之一,里面谁不比他的官阶大,谁没有数十年的户部任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