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163)

“这和前头那几个村子,种的是一样的东西吗?会不会这个叫水稻?怎么看起来大不一样?”

尽管这人压低了声音,恰好路过的顾璋也听见了。

顾璋:“……”

他是知道有些富贵人家的读书人五谷不分的,但是也万万没想到,有人能指麦为稻?!

宁都知府、萧学政他们也来了,正指挥着衙役,布置着现场。

远远见到顾璋,连忙喊道:“顾璋,这儿来!”

他们看到眼前的麦田,都激动得忘记平时习惯,直接对着顾璋喊出了声。

如果平时,肯定是喊身边小厮去请人过来的。

顾璋对身边黎川几人道:“我先过去了。”

他们显然都还陷在震撼中,无暇应答,只恍惚的下意识道了声:“好,你去吧。”

顾璋摇摇头,朝着前方“封锁线”里面走去。

身后还传来人叠人的惊叹声。

写下来的数字,耳边交流时脱口而出的几亩地、几斗米、几石收成,说多了背多了,也就失去敏感性了。

也许是如今亲眼见到,才觉得冲击力实在是骇人。

原来一亩地有这么大,大得都有些吓人,原来嘴上说着增产了几斗,看起来差别竟然这么大!

顾璋心道,差别当然大,前头那些村子,一看就知道能达到一石六斗的没几个,如今武港村的收成对比起来,大约有30%-50%的涨幅。

以人为例,一个人无论减掉或增加自身体重的30%-50%,看起来都很震撼。

这还只是一株,更别说整整一片田的麦穗了。

顾璋穿过衙役拉起来的封锁线,走到宁都知府身边。

知府笑道:“武港村也是运气好,虽然距离府城远,但是发公告那日,他们村长去府衙办事,正巧看到了衙门的公告。”

顾璋笑道:“也是缘分。”

村长原本碍于官威,不敢上前来。

这会儿看到顾璋本尊,顿时顾不上那么多了,带着几个老农上来,笑得像是向日葵一样灿烂:“这位就是顾璋顾相公吧?”

“是他。”萧学政笑着介绍道。

村长和几位老农,顿时喜笑颜开:“不愧是顾相公,我瞧着这模样就觉得绝顶聪明、文采非凡,日后定能高中!”

“是啊是啊!”身后的老农都还连声附和,要是当官的都有这样的本事,他们做梦都要笑醒了。

顾璋没想到,自己还长了张聪明绝顶、定能高中的脸?

萧学政也心情颇好地调侃道:“确实挺俊。”

“对对对,也俊俏,就跟那话本里的玉面书生郎一样!”村长夸人都不带眨眼的,半点没觉得自己说的话有哪里不对。

顾璋这种脸皮奇厚的人,都闹了个红脸。

武港村人对他的滤镜,是不是有点太厚了?

还有妇人搬来了那种有靠背、有扶手的藤编老爷椅,热情地招呼:“来,小农神大人您坐,别站累了。”

顾璋突然被唤起了快要忘掉的记忆,所以这款滤镜的名字叫“小农神滤镜”吗?破案了!

妇人身后还跟了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一人端着一把这样上好的藤编椅子。

萧学政笑着对顾璋道:“我们这是沾了小农神的光啊。”

顾璋来之前,可没人说要给他们搬一张椅子,坐在田边看麦收,还是这种费了心思编出来,一看就能卖不少钱的藤椅。

顾璋轻咳两声:“咱还是快点收割吧。”

周围的“警戒线”都拉得十分严实,除了本村人,记录的官员,谁也不许随意进出。

即使是本村人,也只有干活的好手,才能留在地里。

所有的一切都到位。

村长笑着走过来,手里拿了一个比较新的镰刀,他小心地问:“能请顾相公来收第一刀吗?”

这可能是宁都这块的习俗,有个好兆头。

当初顾大根和顾老爷子为了这第一刀,也是高兴得不行。

但武港村人都觉得,无论是谁,都没有顾璋来得好。

顾璋回忆起当年家中兴奋喜悦,也大方笑道:“没问题。”

他接过镰刀,走到最近的一块麦田前,弯腰利索地割下了第一刀。

手里握着厚厚的一把麦穗,直起腰来对守在田边的村人道:“要吗?”

这可是代表了好收成、好兆头的麦穗!

武港村的村民都高兴坏了,连忙道:“要!”“我要拿回去直接晒干了珍藏起来。”“我也是这么想的,以后每年麦收之前,都拿出来摸一摸!”

村民原本是有些紧张的,毕竟头一次见这么大阵仗,又是把田围起来,又是有当官的在旁边看,还拿笔写着什么东西,更别说田外头,还乌泱泱地围了一圈人。

但现在都想着要拿到顾璋手里的麦子,连紧张都顾不上了!

顾璋笑着拿着镰刀和麦穗站在田边,周围都是晒得有些土黑的村民,画面竟显得非常和谐,没有半点格格不入的突兀。

在背后金黄麦浪的倒影下,让人心中,有些别样的触动。

这一刻,只见过顾璋锦衣华服,吃穿大方的许多学子,这才有了“顾璋出身农家”的实感。

顾璋分完头把麦穗,这才回到边上。

村民们热火朝天地开始收割。

萧学政摸索着下巴,问顾璋道:“你觉得,我让宁都学子都下田,无偿帮村民收一分地的麦子怎么样?”

顾璋惊,不会是刚刚受他的启发吧?

这不是造孽吗?

谁家的田地经得起这样的祸害?!

而且尽管提督学政管教育这一块,下这种命令,怕是也要被骂的,三方都落不到好。

顾璋道:“若收坏了怎么办?”

萧学政道:“照价赔偿。”

顾璋道:“那学子受伤了怎么办?”

萧学政:“慢慢收,受伤了只能怪自己学艺不精,粗心鲁莽。”

顾璋无言以对。

随他去吧,反正也不是他受罪。

萧学政这个突发奇想的灵感,还没思考好。

村里已经有家人多、亲戚多的人家,将一亩地的麦子收了起来。

已经有学子迫不及待:“可以称重了吗?”

有村里小孩听到了,解释道:“不行的,要拉到晒谷场去晒,然后用石碾碾、再分开秸秆、麦穗和麦粒,还要用木锹扬一扬。”

任凭学子再心急,再期盼,也要等晒透。

不过晒透了就快了,毕竟村民也想早点知道具体亩产。

哼哧哼哧地干着,不日,晒谷场上,就出现了一袋袋憋得鼓胀的粮食袋。

一堆堆放好,还被日夜守候的衙役都分批做了记号。

很快,一户户人家,在数不清的目光下,用官府带来的量器,称量起了自家收成。

“2石3斗!!”

“2石1斗!”

“我家这亩好高,2石4斗!!”

第65章 后续

“我家也有2石3斗!”

武港村的百姓们, 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排队等着称。

“粮食装进袋子里,我就知道肯定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