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134)

顾璋默默记下,他都没注意到还有这个优点。

孜然确实是能留香很久的香料,回香特别强烈,而且味道持久不散。

除了密封的油纸包,如果买小份解馋,倒是可以选择些敞口的容器。

尤其是孩童,边走边吃,一路飘香,就是流动的广告位。

“吃起来像是经过柏枝炭火熏制,又因这奇香香料点缀,本就浓郁的肉香,尝起来都更有滋味了。”

“肉嫩,味足,鲜香,初尝惊艳,后又回味无穷。着实好吃!”

……

“顾贤弟,你还没告诉我们,这是从哪家酒楼或者哪个铺面买的?”

顾璋收集着评价,想着可以改进的地方,被问到,展眉笑道:“是我家的营生,现在还没开张,到时候开张了,欢迎诸位捧场。”

口袋里都不缺银子,都是他家的潜在客户群啊!

虽然家中贫寒的学子没钱,但是不少都有文采,评价起来,花样繁多,不会只干巴巴憋出一句“好吃。”

顾璋借此机会,光明正大地给她娘的铺子打广告。

桌上的人都愣住了。

士农工商,商排最末,不少读书人都羞与之为伍,觉得全是铜臭味。

黎川都停下筷子,抬头看他,他见过顾璋花钱的时候,绝谈不上贫寒,竟也让家人去做营生?

黎川记得很清楚,他分明见过顾璋在巷口哄家中长辈开心的乖巧模样。

难不成也是花言巧语,哄得家里人掏心掏肺供他读书,自己却在外面大手大脚花钱之人?

若是这样,即使再聪慧,有文采,他也羞于与之为伍。

余庆年也有些不信,他观顾璋穿着、日用皆不俗,而且都已经考中秀才,怎么还做这个?

他犹豫问道:“是家中亲戚的营生吗?”

“是我娘要做的营生。”顾璋直言不讳。

竟然是顾璋的母亲要做这个杂嚼的营生?

顾璋见他们都愣住了模样,脑子里转了一圈,也明白怎么回事。

他道:“我出身农家,幼时家贫,身子骨也不好,好几次都危在旦夕。”

众学子:???

他们想起射、御课上顾璋生龙活虎的表现,都不敢相信顾璋小时候竟然体弱多病?

“家里地全靠我爹和爷爷种着,不过谁都知道,种地是肯定不够我喝药的。那时喝药,全靠我娘接些手工活挣钱。”

不管有钱没钱,此刻都怔了神。

有钱的富豪乡绅家的学子,有点难以置信,顾璋幼时竟是如此?

家中稍显贫寒的,也惊诧,顾璋竟然敢就这么当众说。

而且顾家原来,似乎比他们家都更穷些?若是搁在自己身上,想想都觉得难以启齿。

顾璋半点不受到众人视线的影响,坦坦荡荡道:“我家原来是真的穷,六亩地里还有两亩是开荒来的,种地只勉强够饿不死。”

说着,他的声音都有点骄傲的上扬,显得轻快了些,“我娘就是这么能干,硬是挣到钱,给我看病、喝药、供我读书。”

顾璋还没说完,众人眼里就五味杂陈,表情各异,精彩得很。

有人道:“确实令人敬佩,可如今既然富裕起来了,为何还要抛头露面,做这等低……这等营生?”

顾璋道:“当然是因为她喜欢,能自己挣钱底气也足,日子过得便痛快。”

他们家一直都是秋娘说了算,不仅爹听秋娘的,“我儿时都被我娘揪耳朵。”

这都是她娘掌钱的底气。

众人看顾璋的表情都有些一言难尽,竟有人能脸不红气不喘的说这等让人羞臊的话?

这难道很让人骄傲吗?

顾璋半点没觉得害臊,他脸皮是奇厚的,反而还问道:“谁家能有我娘这般有底气?为何富裕了,就要剥夺她挣钱的干劲,让她为了些教条,失了这份底气来源的根基?”

这话还真把一桌人都问倒了。

有钱人家女眷都被困在后宅,即使管家,但在外头的大事上,也只能听男人的。

有家中父亲给人当账房的,努力回想,也只能想起家中忙忙碌碌操持的背影,偶尔伸手找父亲要钱过日子。

“掌心朝上找人要钱的人,慢慢被养得没了生存能力,受了委屈也只能咬碎了牙和血往肚里吞,躲在角落里默默哭。”

慢慢到最后,受了委屈都不敢说了。

顾璋:“我可舍不得,舍不得我娘变成这样,她就像冬日里生长的松柏,不该藏在温暖的屋子里养。”

他更愿意看到敢揪他耳朵,罚他没鸡蛋吃的秋娘,可不想看到秋娘以后只能看他眼色过活。

黎川听了顾璋的话,只觉得眼前的顾璋好像和那日看到的顾璋重合了,甚至隐隐觉得有些自愧不如。

他也家贫,自来了府城,愈发捉襟见肘,他娘甚至都在外接了浆洗的活计,他自然不会嫌弃,可也从不在学院里提,他自问没法将这些坦荡地说出口。

他真是白长了几岁,还不及年幼的顾璋心胸坦荡,品行磊落。

顾璋了解这个世道对女子的苛刻,如果他这个当儿子的都不表态,甚至嫌弃秋娘这样做,秋娘定会遭到许多异样的眼神和言语。

他笑道:“早年家中就是以这些营生养活我,供我读书,如今自然也做得!况且我娘做的杂嚼这么好吃,世人吃不到,怕是他们的一大损失了。”

不少学子听了顾璋的这番言论,整个人都有些恍惚,想以孝道反驳,想到家中情况,又不知该如何开口,最后都不禁陷入怀疑中。

余庆年看了眼顾璋,提醒道:“既要挣钱,还是控制些,别误入了商籍。”

商籍条件许多,例如月利润,或者年利润超过一定数额,有多大面积的铺面,在官府登记了某行手艺生计……

总的来说,就是生意做大了,就要入商籍,官府要让你交税了。

顾璋自然提前了解清楚过,他笑道:“小本买卖,一个小小的吃食营生而已,多谢余兄关心。”

余庆年感慨:“顾贤弟洒脱,真性情也。”

他肯定做不到无视规矩教条,就为了让亲人活得自在些。

他扫了一眼,见桌上有人神色异样,显然是不赞同顾璋的话,他帮忙转移话题道:“刚刚说到哪儿了?永河村那年丰收,亩产提高了多少?”

顾璋也注意到大伙神色各异。

他倒是也不在乎这个,谁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和喜爱,道不同不相为谋,日后少接触便是。

“那次丰收亩产提高了两三斗,还出现了一株小麦王。”顾璋也说道。

“小麦王?”

话题顺利地转入了家国之事,书生意气最爱挥斥方遒,听了这些事,都忍不住期待起来。

“能发现这份经验也太难得了,我都注意不到这些。”

“顾贤弟,你觉得推广到宁都,最后能提高到多少,真能有均产两石吗?”

顾璋注意到桌上那些神色有异,听过他支持秋娘开店后就没开口的人,心中默默将他们从交友名单中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