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放开那具尸体(140)+番外

作者: 乃兮/奶酪西瓜 阅读记录

封磊的案子最终到底是由三司复审,由于大理寺寺卿发现了异常,坚定寻了那家的围追的那群下仆,这才发现那群下仆中有一人,在当日确实是动手狠了些。

那下仆本就心中有所不安,在被告知尸体致命伤的位置后,很快就面色惨白承认自己当时动手狠了。他在知道贼人死后,一直就在想会不会被带去衙门。

谁料一度都没人来找他,他还以为自己侥幸得以逃脱,正准备松口气拿一笔月钱后回老家种田去。

而验官中,有一名验官是医者出身,还上过战场。他很是分明在堂上证明了身体那块位置用力过度,会导致内伤严重。这等位置的内伤鲜少有人能活下来。

这才让三司去寻了人。

刑部和京城衙门的府尹是熟人,对封磊捆绑过紧一事还存在一些疑虑,便找了人按照封磊的捆绑方式和松紧度,专程在马上走了一遍那段路。

而在马上走着的人,在衙门门口被松开后,走路踉跄,却着实看样子没有致命伤的地方。

这才使得这案子被正式翻案。

封磊就此逃过一劫。

不过他虽然逃过一劫,朝廷之上对此事,矛头朝着金吾卫在京中是否太肆无忌惮一事,又是吵了一架。再怎么傻子的人,也看出了这是两派人马在撕扯。

朝廷之上到底是翰林院出身的高官多一些,文官说起话来一套接着一套的,愣是占据了上风。就连丞相董旭也站了出来,觉得金吾卫这般鲁莽,会让京城中百姓对金吾卫产生抵触忌惮情绪。

官家不是傻子,将封磊当了典例罚了俸禄,敲打了一番金吾卫。

本以为这事情,官家站在了翰林院这一方,谁料几个月后,官家主动提出了科举改制。

这一回科举改制,正是由于埋头和徒弟一起写书的江乐。

江乐的《验尸纲目》第二本也进入了印刷。而她的第三本还没印刷,但不少人已有了誊抄版本。官家还特意派了两个自小在宫中学习,专门负责帮他一起处理奏折的太监,到她这边打下手。

官家在朝廷之上提出了,地方官员不仅要学习如何治理地方,碰到案情也要明辨事理,以免出现诸多如金吾卫事件的冤案。

这金吾卫事件再次被提出来,众人才发现,翰林院一样在这场斗争中落败了,他们甚至没有更好的理由来开口说官家这个想法不好。

于是下一回的科举中,将会正式加入江乐的《验尸纲目》中的相关内容。

不少对着进士科有所心动的学子一时间都想要拜访一下江乐。

可惜江乐在唐元府上。

唐元是什么概念?官家面前最红的红人,和官家传闻是亲如兄弟。面对参自己的本,从未有所畏惧,甚至还会怼回去。

而文官们找他的过错时,总是找不着一个可以切入的点。

唐元嚣张?确实。可你若要具体说出他哪里嚣张?难说。

就说上朝这一事情,每一回上朝,都会有人负责在入口处记录着哪位官员路上打了哈欠,身上什么没有穿戴正确,手上的牌子有没有拿得不稳当。

凡是有不足的,那都能算“殿前失仪”。而唐元每次上朝都将自己收拾得极为妥当,上朝姿态标准到可以拉出来作为典范教那些个新来上朝的官员。

仪态根本找不出任何的差错。

唐元老是怼人?确实。

可那是别人犯错!他还不能提两句了?

再者,唐元又不拉帮结派,还去地方解决各地冤案,百姓对他还挺有好感。

唯独就是唐元与唐家断绝了关系,可以说两句唐元“不孝”。

可这事情算来算去,唐元的事情是当年唐家先摒弃了唐元,而唐元一直以来就将唐家当成了不存在一样,从未帮过相关的人,也从未贬低过相关的人。

“不孝”也要人家认定唐元还是唐家人,唐元重回唐家之类才行。

而让唐元主动请辞,那和做梦差不多。

这真是让一群官员气到胸闷。

能让官员都气闷的唐元,完全不是寻常学子能够对付的。一群学子上门想要找江乐,又不是来寻仇的,自是寻不到好理由找人,苦哈哈只能埋头买书自己学习。

另外有趣的是,时常有人将验状之类的誊抄私下里提交到江乐府上。

比如大理寺寺卿,比如刑部尚书,比如提刑司的提刑使。

一群人表面上看着丝毫不关注江乐,私底下都在疯狂给江乐写信。

江乐呢,看到有意思的就大半夜带着周珍穿一身衣服去“验尸学习”。一来二去,一年后,这种行为成为了京城圈内知情官员都知道的秘密。

周珍在这一年跟着飞快成长起来。

她从原本只知道照本研究,到后来解剖起尸体完全无所畏惧,偶尔翻桌上想到了什么,还和江乐讨论起来。

唐元时常要面无表情敲桌子,以示话题太过倒胃口。

江乐在京城中的第二年,她又是出了几本《验尸纲目》后续。

每一本纲目还真的开场有一个序,一如她过去所说一样。

第一本的序是永州姜子建所写,第二本的序是江乐自己所写,第三本的序是永州的何医官联名了太医院一名医官一道所写,第四本序是大理寺卿所写,第五本序是刑部尚书所写,第六本序是唐元所写。

一时间全京城还不少人猜测,下一本的序会是谁写。

谁料官家这会儿也跟着凑了热闹,直接给写了一个序送给江乐。

这是江乐当初开玩笑说过的话,她还和唐元后来说过,她没想到唐元真的去给她要了这个恩典。

官家给了序,这倒是让不少想要自荐来写序的人退了一步,望望天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

而在这之后,卓三来了京城,还带上了一篇惊艳绝绝的文章,是晋书佐所写。

他拿着文章带着晋书佐参与科考,顺带来京城收学生来了。

进士科考未曾正式敲定几年一次,时而一年一次,时而两年一次,时而三年一次。这一年有一场改制后的考核,晋书佐便是要参加的。

进士科考对卓三和晋书佐而言不算困难。

卓三文章惊艳了全京城,还是因为那张脸没去参加殿试。这一回倒不是负责科举的官员让卓三别去的,而是卓三自己主动不去。

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收学生。

真当上了官员,那反倒是没意思了。

这一回晋书佐倒是也争气,凭着这两年所学的内容,上了殿试。他到底是在姜子建手下当过几年主记书佐,对不少事情都有所了解,在殿试上也没有太过害怕。

这一举没拿成状元,倒是也成功拿了一个探花。

探花不是京城人,也不是什么世家子弟,当然引人注目。

卓三很是满意,拿出自己的书,外加上拿着晋书佐探花的名头,在京城收起了学生。这时正是各地学子都关注着科举的时刻,不少人想着看看书如何再说,谁料就被卓三“哄骗”入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