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941)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但最麻烦的绝不是旱灾!

甚至也不是在应对策略上早已日渐成熟的蝗灾!

而是——大疫。

由旱灾引发的大疫。

建安四年的战争覆盖范围其实相当之小。

充其量也就是在扬州地界上对山越的围剿收服,徐州地界上结束的南北对峙,交州兵北上进攻荆州的那数场战事,冀州幽州边境界限上的交手,再便是各地常见的少许摩擦。

比起历史上这一年李傕郭汜依然在为祸长安的情况,眼下的局势已不知好了多少。

可即便如此,旱灾之下的民众无法被尽数顾及。

在这偌大一片中原土地上因饥荒而死的民众依然不在少数。

当这些饿死之人并不处在乔琰所能顾及的范畴之内的时候,尸体没能被及时处置的情况屡屡发生,随后便是这些腐败的尸体对土地、河流的污染。

“元化先生数年间驻扎在凉州境内,已算是格外有效地杜绝了一部分灾病从西域传入;仲景先生着手书写《伤寒杂病论》,对各类疫症有了一套系统的表述;六月里农工医诗四书印刷,其中的医正是再进一步完善的备急方书;各地也已因池阳医学院的缘故陆续成立官营医署——”

“我本以为我们今年所要面对的麻烦也不过是要再将井多凿深几丈而已,为何还会有大疫!”

在传染性疾病已经扩散开来的情况下,乔琰根本无法像是掘井挖渠一般,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笃定结果,唯一能做的也不过是与死神赛跑而已。

可她防得住自己经营的地盘,防不住袁绍的治下。

防得住那些有城镇伫立的地方,防不住那些连通知都极难覆盖到的穷乡僻壤之地!

去岁的凿井都有不少地界没能接到对应的设置器具,今年……

在徐州扬州交州三州入手后,就算这三处并非处处受灾,也无法将所有的宣传落实到一乡一亭。

她既觉得是自己没能尽快实现天下一统,才让袁绍曹操所统辖地界上的疫症,随着越界而入的人口迁移而传播到她的地方。

又觉得或许是自己在拓展地盘的脚步上迈得着实是太快了,这才让她无法将每一个置身于疆土上的子民都记录在册。

但更令人深觉痛恨的还是那些据守坞堡的豪族!

她已极尽所能地将各个县城之中的粮价给稳定住,可当坐拥土地的豪族感觉到自己的田地减产之时,他们所做的并不是仰仗着自己前几年的积淀先将日子过下去,而是毫不犹豫地将削减工钱的屠刀举向了那些依托于他们存在的隐户!

“文若,我以为我一直在向着他们让利、妥协、制衡,可以让他们记住我是这个制定规则的人,但好像我错了。”

数日间的连轴转,将洛阳地界上感染疫症的民众给汇聚起来,让荀彧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甚至在好不容易得到休息空当的时候险些垂首昏睡过去,却因为乔琰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让他直接惊醒了过来。

当他朝着这位背负良多的大司马看去之时,正见对方脸上起先还因那些消息而升起的怒火,已在此刻化成了一片外表平静的激湍,只在眼眸之中藏匿着一抹吞噬的漩涡。

“我如今才明白,有些东西是必须要去打破的,就算要冒着多少人的指摘和反对,也必须要在打破之后才有重生的机会。”

荀彧直觉乔琰此刻的情绪不对,或者说她此刻的偏激之态对于她本已危险的局面来说没有半分好处。

但他刚出生说出了一句“君侯”便已被乔琰打断在了当场。

“文若,你今日看到那一对逃难来的夫妻了吗?”

“京畿之地,距离我们不过十数里地的地方,坞堡的主人能为了节省口粮放任下属饿死,又只将尸体随意掩埋,随后酿成的灾病被不堪忍受的隐户带向洛阳,被周遭巡卫的医官查验出不妥,直接送往统一管辖。”

“但凡我们的速度慢上一点,我们好不容易保持稳定的洛阳便又要重新面对一番灾劫,可此事难道应当怪罪于他们吗?”

“那分明是有些本已坐拥丰产之人视法令于无物,以自私为寻常,因高官在上,家族庇荫,就此胡作妄为。可这天下还没到太平之日呢,他们何敢如此!”

荀彧叹了口气,他又何尝不明白乔琰所说的道理。

就算他自己也归属于这样的阶层,在这直白又赤裸的生命交易面前,他也绝不可能做到无动于衷。

每一个洛阳民众登记在册的记录都曾经经由过他的手,每一条安顿民生的指令都曾经经由过他的字斟句酌,一人之意重逾千斤的道理他比谁都明白。

但就算乔琰要发难,也绝……

绝不能是现在。

“我知道你想劝我什么。”乔琰已抢先一步说道,“我还没有这个任性的资本。长安城里的那些声音是如何说我的,就算我又已数月不在那里我也知道的明明白白。”

“碍于天灾的缘故他们不敢说得如此直白,只敢说我在洛阳苦心孤诣骗取民心,将此地的规则完全拿捏在我的手中,不出三年此地必定为我乔琰的私产,届时我倒可以将乐平侯改名叫洛阳侯了!”

她伫立在窗前许久,荀彧看着她的背影里丝毫没有不堪负累之态,反而只有越发挺拔如青松,意图荫蔽一方的模样。

“先救人吧,总得等水面暂时平定下来,才有将其更换的可能。”

不知是不是荀彧的错觉,他直觉乔琰这话里还分明有着另外的意思,但灾变一日间不平复下去,他也一日不得空闲解脱,哪有多余的时间去思索此事。

这大疫的传播直到秋风过境方才显示出和缓的趋势,只剩下掀不起风浪的余波未尽。

当秋收到来的时候,就算人人都知道今年的收成比起去年又少了三成,也都各自出了一口气。

他们又成功挨过一年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就已经是一个最好的结果。

但好像,今年的波折还未随着粮食入库、隔离疫病解除而结束。

不过在秋收景象落幕的短短一个月后——

建安四年十月壬寅日,天象骤变,有赤气贯紫宫。1:,n,

第366章 再议印刷

赤气亘天在历代都不是什么吉兆,哪怕这炎汉之名听来好像不该惧火也并不例外。

孝景皇帝在位之时,天北有赤色如席,长十余丈,随后便有七国之乱。

有人说这叫赤气,也有人说这应当叫做天裂,总之,便如左传中有言,天裂可不是火德旺盛之意,而是“天裂阳不足,地动阴有余”。

而倘若赤气贯紫宫就更不是什么好征兆了。

紫宫便是那代表帝王中宫的紫微垣,位处北天中央之地。

天裂之象祸及天子,阳缺阴盛将有大祸。

这便是按照大汉的谶纬之说所做出的解读!

在本已算是甚嚣尘上的流言之中,这出天象之变,简直像是往滚油之中又加入了一捧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