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778)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在董卓之乱前,就连洛阳本身的人口都是长安的五倍以上,再加上京畿之地,那就更是个蔚为可观的数字了。

最多也就是迁移出去的民众会在当地拥有新的户籍登记,在洛阳这边的交接却是形同虚设的东西。

现在能够利用的——

一个是在蝗灾之中,各处田垄需要以间隔一段距离设置火源的方式来吸引蝗虫,可以对田地面积重新进行统计。

一个是在此地执行以蝗虫卵与蝗虫置换粮的方式,对一些相对贫瘠的流动人口造册登记。

这两件事情,都是原本身在此地的司马防缺少人手去做的,随着乔琰的兵力入驻,也就有了执行起来的可能。

“原本在这边缺少的何止是兵力,还有用于大司马所说置换之事的粮食,早前倒是想多跟长安这边请求援手,可想着关中的情况也不易,便打消了这个想法,眼下能由大司马直接提出来,我也就安心多了。”

司马防的这番话,让乔琰不免用似笑非笑的目光朝着他看了过去。

他到底是在顾虑关中也存在的消耗才放下的这个打算,还是试图暂时处在一个相对中立的状态才有了这样的表现,好像并不难给出一个答案。

反正这人惯来一副老奸巨猾的表现。

但方今这时局下,各人有各人的生存方式,司马防的这种,其实也没什么可指摘的。

何况,在表面工夫上,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在司马懿已经效力于乔琰麾下的情况下,她更不会让司马防难做。

只要足够的兵马可以让对方将自己在河南尹经营出来的那些势力,都给压制在不敢妄动的状态下,乔琰和他之间还是可以继续合作的。

在洛阳的户籍完成登记造册之后,也就将是她把《急就篇》在此地印发下去,观察作为试点的种种表现之时了。

洛阳的民众在整体识字情况的数据上,应该会比他处要好得多,这里又并不是早前处在乔琰管控之下的地方,所以此地既能提供出一个合适的群体,又能看看那些新的地界对这套发展举措的适应性。

她既已在洛阳南郭处筹措了办公的场所,也就做好了将此地的种种都给全部记录下来的准备。

司马防问道:“我听大司马的意思,目前好像没有打算在洛阳进行大规模的人手扩招?”

“先不急吧,免得引发了些动乱,到时候反而不好收场了。”

至于这个动乱到底是洛阳的民众不满于这个新驻扎于此地的势力,在此地这样快地就发起了征兵的举动,还是因为长安那边对她在洛阳大刀阔斧的举动,感觉到来自这位大司马更加强横的压迫感,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在他们收到来自洛阳的确切消息之前,先迎来的,还是从豫州进入司隶地界,经过崤函道进入长安的袁耀等人。

虽说早在先前他们就已经收到了袁术身死,乔琰当机立断出兵的消息,但当真看到的袁术的棺椁和他这个儿子出现在长安的时候,还是有种时局变迁的恍惚之感。

袁术之死,固然因为此人的表现,让人觉得这是迟早有一天的必然之事,还是会有种一个时代开始落幕的既视感。

与袁耀同来长安的,当然不可能是此时还跟着乔琰在洛阳城中走动的郭嘉,也不可能是还被留在颍川的袁涣,而是荀彧。

从荀彧的口中,他们总算是将在豫州地界上发生的种种都给弄了个明白。

除却当荀彧和乔琰一道在弘农郡视察的时候,那道从豫州送抵的信报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在荀彧的话中做出了一些隐藏,其他的情况都是得到了乔琰的准许可以告知于其他人的。

包括她在驰援轘辕关后是如何做出的决定,又是如何在己方人数更少的情况下凭借着信息差击败了夏侯惇。

随后更是在何等冒险但精妙的操作之下,拖延时间到了赵云和黄忠的队伍分别从关中和荆州赶赴颍川境内,将颍川这地界给保了下来。

“在紧要关头做出抉择这件事,大司马果然从未让我等失望。只是豫州之变后,曹孟德的实力必然大增,且其站在了邺城的这一方,是否会给我方造成麻烦?”陈纪开口问道。

颍川并未落入敌手,对陈纪这种颍川士人来说,无疑是个再好不过的消息。

虽说颍川和汝南之间的界限不明,让人会有点担心曹军直接撕破协定侵入颍川,但想想乔琰敢做出这样的安排,又先有击败了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惇的战绩在手,应当不会出什么问题才对。

何况,乔琰也暂时还驻兵在洛阳,随时都可以对颍川发起支援。

甚至往好一点的方向去想,有没有一种可能,她是要用颍川这地方来牵制住曹军的主力,自己则从另一头切入兖州东郡。

兖州的东郡和冀州的魏郡,有一部分地方是相连的,换句话说,这地方距离邺城实在是不远了,是有这个出兵突袭的机会的。

虽然知道这种可能性相当小,毕竟在战线拉得过长又深入敌方腹地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对面的反抗而打破原本的优势,可人都活到这个岁数上了,总还是要对这种事情抱有一点期待的。

也就是在这五月里,担任着太常卿和长安城画院院长位置的赵歧,因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的情况,选择致仕退休,只在画院这地方还挂着个教导的位置,反正如今这里的种种事宜都已经走上了正轨,并不需要他花费太多的心力。

这就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然而陈纪在送别赵歧离开官场之余还是觉得,自己虽有些年长了,依然想要看到天下重新回到一统的状态。

而这种希望,显然只能寄托在乔琰的身上。

豫州境内的这场对峙交手,让陈纪越发清楚地看到了乔琰在处理作战危机之上的应变能力。

也确实是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让长安城有一个更可靠的未来。

不过他是这么想的,有些人却不是这么想的。

就像乔琰所猜测的那样,一个朝廷建立的时间长了,原本在被迫抱团状态下表现出的团结状态,只要在确实存在利益纠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裂缝。

在陈纪看来如履薄冰的平舆会面,在这些人看来,也不过是乔琰和曹操进行的一番作秀而已,谁让这两人之间在早年间就有着一番交情,就连曹操的二儿子曹丕也都还在乔琰所开办的乐平书院之中。

在陈纪看来很有必要的洛阳驻军,在这些人看来,无外乎就是乔琰和曹操的沆瀣一气,让她在洛阳可以开办起自己的小朝廷。谁知道在往后会不会做出更加放肆的举动,甚至发展到在洛阳朝廷和邺城朝廷之间各自谋求到一份利益的地步。

在陈纪看来对颍川足够妥帖的安排,对袁术也堪称是仁至义尽的表现,在这些人看来,却充满了猫哭耗子假慈悲的意思。

这些人之中的典型代表,还在这个时候找上了袁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