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769)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曹纯稍一问询便获知,眼下的情形,是原本镇守关中的赵云到了。

与他同行的关中守军起码在六千以上。

可别说这个数字还比曹操在豫州的驻军少。

这六千人所要防卫的仅仅是一个颍川而已,曹操要留神的却是汝南和陈郡。现如今曹操这边的兵卒还有大半都被投入到了豫州灾情的救治之中。

谁让豫州这地方,是一块香饽饽的同时,也是一片被袁术遗留下来的烂摊子。

真要对决疆场,乔琰先前带来的骑兵,加上这六千援军,已经是绰绰有余的数量了,甚至能让曹操感受一下强敌在侧的压迫感。

还不只是这一路。

曹纯完成了交接即将回返的时候,又见另有一路队伍朝着这临颍城而来。

那为首的将领抵达城门之后,便高声说道:“南阳黄忠,奉刘荆州之命前来接应,荆州四千精兵已至舞阳县,听凭乔侯差遣。”

这两个消息,在曹纯回返平舆后,都被汇报到了曹操的面前。

曹操不由叹道:“若论胆大心细,这世上能与乔烨舒匹敌之人,实是少之又少。她也已经拿到了最适合于她在此地立足的资本。”

曹纯:“那我们眼下……”

“多想无益,反而徒惹烦忧。”曹操直接抬手止住了一旁陈宫意图请罪的举动,说道:“将颍川不可取的消息告知于邺城吧,便如乔烨舒所说,一个不完整的豫州,才是我们有可能把握得住的。”

这就叫,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第304章 海航辽东……

几日前,刘表在为乔琰出兵颍川消息而觉惶恐的时候,面对着同样的一条消息,袁绍其实是有几分窃喜想法的。

袁术身死,意味着他在准允曹操出兵之时,希望袁术付出的那个代价已经落到了实处。

这个在袁基过世之后就一直极力往他身上扣黑锅的兄弟,再也无法和他争夺汝南袁氏领袖的位置,更不能再用他那张口没遮拦的嘴给他造成什么不必要的麻烦。

曹操占据汝南郡固然让袁绍感觉到了一阵扑面而来的压力,但随即接上的乔琰出兵消息,却让这种压力变成了坐山观虎斗的看戏。

以己度人,若是这汝南郡落到了他的手中,他是绝不会甘心将这地方让出去给其他人的。

同样,乔琰惯来出兵都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料来对豫州的归属权也当有一番执拗的态度。

这两方相争,不管是乔琰胜出还是曹操胜出,以他对这两方实力的了解,只觉其中必定有一番龙争虎斗。

他们消耗在汝南这片土地上的兵力越多,按照此消彼长的平衡,他袁绍的处境也就越是舒坦。

他甚至是和许攸这样说的——

“若是得胜的是曹孟德,我们便可做好对长安朝廷的进一步舆论打击,趁机从河内郡发起反扑。曹孟德虽胜,也大抵是惨胜,正可扶持张孟卓在兖州境内和其相抗,分薄他在兖州的权柄。”

“若是得胜的是乔琰那也好办,曹孟德损兵折将后更需我对他做出声援,早两年间我就有意让他将长子曹昂送至邺城为官,偏偏总是被他寻机推脱,始终不肯妥协,如今倒是可以做成此事。”

袁绍越想越觉得这对他来说是个再好不过的局面,就连审配在此时跟他汇报凿井的效果,申请将那用于凿井的蒲扇锉进行大规模的制作,都没能让他因为这份支出而觉不快,反而是欣然批准了这项建议。

然而这种好心情,仅仅持续到曹操的下一条奏报送到邺城之前。

在这封奏报上赫然写着,关中和荆州援军已俱到颍川,他麾下兵力不足,至多让这些兵马无法成功突破他在颍川和汝南边界上设置的防守,却无法完成对颍川的进攻。

人贵有自知之明,既然无法拿下豫州全境,又无法及时得到袁绍这边的发兵支援,他与其将自己的兵力投入到毫无希望的交战之中空耗人力,还不如干脆一点,尽快结束战局。

他与乔琰商谈,因豫州境内还深受旱灾蝗灾的困扰,不如双方暂时划定以颍川汝南为界而治,否则战祸加剧,只会导致豫州生灵涂炭,对谁都没有好处。

好在,现如今的战果已比他出兵之前预测的好了太多。

原本并不属于邺城朝廷治下的豫州,已有大半都成为了他们所掌控的地盘,一旦度过灾年,重新恢复耕作的秩序,必定能成为邺城朝廷的助力,提供一笔相当可观的税收。

“话说的好听,也没见兖州能给邺城提供多少赋税!”袁绍看到这里,暗骂了一声。

但这上缴赋税的许诺并不是这出奏报中最让他觉得有问题的地方。

让他最难以接受的是,他本以为会爆发的交战,居然会以这等轻描淡写的方式落幕。

凡是交战必定有损伤,在曹操送呈的上一份奏报中就提到了夏侯惇之败,虽其中有一部分趁势溃逃回家的,有被乔琰在临颍城下和黑闾涧中俘虏的,依然有高达两千多人的伤亡。

前哨交锋尚且如此,等到正面交锋,局面必定会更加惊人。

当放在一个民生多艰的环境中,或许当日袁术所经历的民众哗变,就会再度上演。

就算曹操和乔琰都不可能会落到如袁术那样的处境之下,也总能给他们添些麻烦。

物资资源也会源源不断地投入到豫州地界上,比起他打造凿井锤的支出,这就是一笔更加看不到实际收益的付出。

可现在呢?

现在曹操拿下了豫州占据土地最广的汝南郡和其北面与兖州交接的陈郡,士族人才最为鼎盛的颍川则落到了乔琰的手中。

前者的结果是对曹操此番出征的正反馈,对他这位兖州牧的声名至关重要。

而后者就更不用说了。

颍川出身的士人在这长安朝廷中担任着从大鸿胪、侍中,到大司马府参军长史的位置,若是让他们知道乔琰此番仓促出兵,将颍川依然保全在了己方的地盘上,这种一人举荐下一人的行动,只怕是还能延续下去。

“颍川……为何偏偏是颍川!”

袁绍当然知道,自己的这句质问挺没道理的。

颍川士人云集的局面,或多或少跟其临近司隶有关,这种靠近中心又并不直接归属于天子脚下的位置,促成了其独有的地位。

乔琰兵出轘辕关,先夺下的当然是颍川。

可颍川没能被拿下,受到影响的何止是曹操,还有他啊。

像是辛毗辛评这样的颍川阳翟人士,难道真的不会对这种情况生出什么特别的想法吗?

“等等……”袁绍忽然又露出了几分狐疑之色,“乔琰为何会同意曹操提出划地而治的想法?”

她看起来像是这么好说话的人吗?

起码以袁绍对她的认知,绝不是!

但这个前来呈递奏表的使者对此是一问三不知,只说这封奏表是先快马加鞭送到了兖州,而后又从兖州换人换马送来的,要的就是一个消息的及时性,他也就当然不知道豫州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