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737)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乔琰又问,丝毫没给人以喘息的机会:“若我们能从这样的天灾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或许在三两年内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拿下冀州青州幽州,这其中的意义难道不足以让人冒险一试吗?”

王允沉默着没出声。

从今年年初淳于嘉的表现来看,去年乔琰未曾动兵的情况,可以说是已经给她惹来了非议,表面上看是淳于大夫吐血昏厥,不得不做出了退避,但事实上乔琰所面对的压力可能一点也不小。

大汉两廷对立的局面持续的时间门越长,也确实越有这个打破平衡做出改变的必要。

这出力保蝗灾之中有生力量的决策,实有其必然性。

只是……

他总觉得这其中依然有些不太安定的因素。

谁让乔琰是“被迫为之”这个结论,和她惯常做出的表现并不那么吻合……

她不像是会被逼迫到这个境地的脾性。

然而在王允有些恍惚地被人送出大司马府的时候,他就在府门前遇到了杨修。

这位弘农杨氏的子弟按理来说应该是和他会站在一个立场的,因其父辈祖辈同样是四世三公的地位,应当更在意于家族的根基受到冲击。

但他丝毫也没从杨修的脸上见到任何质疑于乔琰举动的样子,在与他打了个招呼后就神情平静地进入了大司马府之中。

这让王允不由有些疑惑,他是不是真的有点想多了?

但他并不知道的是,在杨修迈步而入书房的时候,就朝着乔琰问道:“君侯将王子师给骗过去了?”

乔琰摆弄着面前的水碗和纸船,漫不经心地回道:“像他一样敏锐的人必然还有,不过眼下局势利我,还没等我拿出第三件东西,王允就自己告辞了。”

民众之命,一统天下的机会和世家的利益被摆在一个台面上来较量,在王允对乔琰的立场有所误解的情况下,他确实容易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

可谁说,她出身兖州乔氏,又在刘虞的支持下分家出去建立了乐平乔氏,她就是必须站在世家的这一头的?

这场变革在她十年磨一剑的筹划之中悍然发动,绝不会给历史的车轮以任何后退的机会!

不过……

乔琰抬眸朝着杨修看去,问道:“你不怕吗?”

他难道就没有和王允一样的担忧吗?

乔琰的麾下也并不只有杨修是世家出身,谁让在当下的背景里,能接触到知识成为人才的,大多还是世家与寒门。

真正的底层人士都被拘束在生活的困境中,何敢指望鲤鱼跃龙门之事。

面对乔琰的这句问话,杨修笑了笑,“君侯也未免太小看弘农杨氏的底气了。”

也太小看他杨修的自信了。

总会有人不是担心因为印刷术的存在而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本,而是庆幸于拥有此物,可以让自己的笔墨传入千家万户。

领先了数十年乃至于数百年的底蕴,若是还不能让他们借着这股东风腾飞,甚至怀揣着这些隐忧固步不前,成为君侯的绊脚石,那么——

他们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第291章 印刷之术

这种畏首畏尾之人,确实只能成为被淘汰的存在。

像是王允这种能在此时意识到乔琰此举异常的,可能都不能被归并入这一类人中。

毕竟,即便是将乔琰带入到王允的位置上,遇到这样一件极具颠覆性的事物面前,她可能也未必就能保持平常心。

真正惧怕这股浪潮的,是连这种新生代事物的迹象都没有看出来的人。

不过在此时的情势之中,不管他们有没有看出这东西,乔琰都必须要将其摊开在台面上了。

或许在她的权力从臣过渡到君之后,她的话语权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该反对这个建议的人可不会因为她从大司马变成天子就闭上嘴。

恰恰相反,在外部的生存因素和敌人威胁都被铲除掉的情况下,他们只会觉得,他们能更加轻易地和她谈条件了。

而现在呢?

在灾难临头的无差别攻击之下,他们要想让自己依然保有现在的太平安生日子,又还需要通过她行军打仗的能力来平定幽州的公孙瓒、冀州的袁绍这些势力,就只能咬着牙接受她所提出的规则。

何况,她目前在利用这项新技术推广的,也仅仅是一个旱灾蝗灾的防治之法而已。

“德祖,”乔琰忽然开口道,“让荀文若和陈长文他们来见我,就说,过几日的朝会上我有一件要紧事要宣布。先跟他们交个底。”

这是不是钝刀子割肉姑且不说,该有的礼仪她还是要尽到的。

王允已经用他的表现做出了个示范,在目前的主次矛盾之中,因为印刷术的出现而产生的纠纷绝不会是位居前列的存在,那么她何妨再大胆一点。

两年的沉寂所累积的东西绝不只是让她试图在别人的救灾中接纳更多的人口,将敌我双方的差距拉开,这次天灾危机也恰恰是她要从天下群雄之中彻底颖脱而出的最佳跳板。

同时,也是她给天下人留下一个真正深入人心形象的开始。

从战无不胜,到……

为民请命!

春日已到,天色明亮起来就要比冬日早了不少。

但在这场长安朝会开始之前,天色依旧昏沉。

今日的情形好像还有些特殊。

参与朝会的大臣抵达的时候便发觉在紫宸殿外还点着几盏灯,在灯下便是几张桌案。

向来只有天子朝臣以及侍卫可以出入的桂宫之中居然多出了几位匠人,此刻正借着天光和点着的烛灯补光,聚精会神地完成着什么工作。

不知道算不算是直觉,前几日才往大司马府走过一趟的王允不由眼皮一跳。

见他神情有异,与他相熟的杨瓒小声问道:“你知道是什么情况?”

王允没开口,而是顾自朝着那几个匠人的方向走了过去。

在看到他们此刻正各自在一块梨木板上雕刻着什么后,王允心中那个猜测立时得到了印证。

他的脑中也在这一刻闪过了乔琰那日与他所说的东西。

她说,产出那些一模一样的报纸,就像是制造钱币一样,而现在,她就在将这个如何“一样”展现在所有长安朝廷官员的面前!

可是,她怎么敢的?

王允心中一团乱麻。

他原本只以为,乔琰顶多就是打算在有人像他找上门问询的时候,将这些情况告知于对方,让这些反对此事的声音在还没有传递到外头之前,就先断绝在大司马府之中。

他却万万没想到,乔琰根本就是打算直接将其公之于众!

但听着众人的嘈切交谈之声和雕刻师傅用刻刀和木板发出的声响交汇在此地,王允又陡然意识到,这种对内的公开其实对乔琰来说根本不是一件坏事。

他那日的上门,很有可能只是那份乐平月报三月刊发出之后的开端。

乔琰无法确定,在长安城中是不是会有人像是王允一样看出了她举动的特殊之处,却又碍于她大司马的名头,根本不敢上门来找她进行一番求证,最后也只是将不满的情绪给留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