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699)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这五百人中至多只有一百人能满足并州军选拔士卒的标准,另外的三百人都顶多用于商队护卫而已。

“按照这样的标准,靠着这两条船和五百人,是不可能直接进攻辽东的。”

有吕布这种当世无双的猛将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何况真这么做的话,动静也太大了些。

所以他们必定要用其他的办法。

不过,海航啊……

司马懿朝着这张纸上看去,只见在乔琰落下的字中透着一股决然的自信,不由闪过了一抹异彩。

自他来到乐平到如今,也有半年多的时间了,毕竟他是在乔琰夺取关中之后不久就来到此地就读的。

原本他自觉自己出身司隶,河内司马氏的积淀又足以让他在入学前掌握比其他人更多的学识,是比其他人有有优势的。

但在他来到乐平之后他却发现,这些被他引以为傲的东西,在新一套的知识体系之下,并不能让他保持十足的优越感,反而是要放下一些认知,才能让他更快融入其中。

比如说,乐平这边的方向指示,已经从原本的司南、指南车这样的东西,转向了指南指北针,在乐平科学院内出现了体型更小,也更便于携带的指向道具,对应着去年十月乐平月报上对磁针的趣味实验。

司马懿毫不怀疑,这种在指向工具上的优化,是不是已经从普通的陆上手持,转向了能应用于海上。

这无疑是让乔琰提出渡海行于辽东的保障。

因这一条附加条件的出现,在场的众人都下意识地将目光落到了藏书楼中的那幅地图之上。

辽东郡,在渤海对面的那个尖角位置。

这两条按照乔琰的说法,是由一百士卒和三百商队护卫组成船员的战船,会从何处出海来到辽东,又要在辽东的何处着陆呢?

以何种方式登岸同样是他们要考虑的问题。

沿海没有乔琰能够直接掌握的地盘,这两只战船很可能来之不易,也是他们所能动用的极有限资源。

他们要想震慑公孙度,达成这个说降公孙度的目的,机会只有一次!

在几人的对视之间,都不难看清对方眼中的情绪。

目前乔琰是没有这个条件拿出这条船的,这两条船出海的港口要么来自于和她有贸易往来的徐州,要么来自承认长安是帝都的扬州,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还不是现在。

海航战船的打造和人手的运输也都是需要时间的。

那么就也难怪乔琰会将这出命题作业的时间定成半年。

她要的是一个在方方面面的筹备都完美无缺的计划,甚至要将未来进攻幽州的全盘情况都考虑进去。

这也就成为了对他们的年底考核!

能不能在君侯这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她能够信赖的下属,就全看这一遭了!

迄今为止都还没跟乔琰有过正式碰面的司马懿,可能要比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珍惜这次考验。

诸葛亮和庞统因为在长安城中的一场辩论,得到了乔琰给出的卧龙凤雏评价,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在乔琰的面前挂上了个号,司马懿自认自己比起这两人来说也并不差到哪里去,可不甘心落于人后!

别说是司马懿了,能被乔琰单独选拔在外的,基本没有是只想着混吃等死的,一个个都表现出了摩拳擦掌的架势。

就是……

“令雎姐,你不是应该算武将吗?”郭淮朝着同桌的吕令雎看去,见她已兴致勃勃地摸出了手中的本子,不由在额角划过了一抹冷汗。

出于军事行动的全面考虑,诸葛亮、庞统和司马懿这三个人可以独立完成作业,并准许他们对并州驻扎的武将做出相关的问询。

年龄在诸葛亮之下的,如果要参与到此次活动之中,必须以组队的方式进行。

今年同岁的郭淮和陆议就理所当然地组了个队,就是好像他们现在不是两人队了,而是三人。

“我这叫为将来的出战打好基础,”吕令雎理直气壮地回道:“我可不能跟我爹一样,做有勇无谋的武将。”

她这话说完,就将手中的本子摊在了桌上,“我们三个凑一起,肯定能比得过卧龙凤雏,君侯说了,这叫群众的智慧。”

戏志才在旁边越看越觉得好笑。

若是他没有记错的话,乔琰说什么群众的智慧,说的是在纸张的制作、农田的耕作这些事情上,各方参与者所提出来的改良想法,能在她所提出的大方向上让其精益求精,可不是在说吕令雎这种情况。

但也难保,有些人粗中有细,恰好就能来上一出误打误撞呢?

见这些人因为这特殊的考验而各自有了进学的动力,他笑着摇了摇头,将此地的空间留给了这些后辈,让他们继续踊跃讨论。

他就不必留在这里了。

说起来,除了李儒和贾诩这两个在上郡赋闲的,如今乔琰麾下最有空的就是他了。

并州毕竟是乔琰的大本营。

虽然陆续有将人向外调拨到其他职位上,比如说程昱被调离并州做了大司农,比如说陆苑被放到了凉州代替乔琰操持凉州牧的权柄,这也并不会造成并州的秩序出现紊乱。

他们留下的人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在原本的岗位上按部就班地运转。

甚至因为上面空出了位置,让有些力图上进之人越发有了工作的动力。

而在刘虞登基后,乔琰为张辽请封的上谷郡太守,为吕布请封的平北中郎将,以及为麴义请封的征东中郎将,都已经最大限度地将并州的驻兵进行各司其职的调配,省了戏志才不少心。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在此时还能有这个空闲跑到乐平来走动。

他也深知,乔琰将这个位置交托在他的手上,既是对他绝对的信任,也是对他身体的关照。

不过,这种闲来无事的走动大概是持续不了太久了。

他思忖着,等到接下来回返并州州府,就要将这半年内观望出的接班人选给逐一挑选出来,将最后的名单送交到乔琰的手中让她批复,而后就要开始考虑秋收之事了。

这并州境内的秋收还有一批棉花,不仅涉及到冬日棉衣棉被的制作,棉布的纺织,医用棉球的加工,还要继续规划新旧棉田的轮作,以及进一步的种植范围扩张。

这些都不是轻松交代下去就能完成的事情,还需要他代替乔琰在这里进行筹划。

因想着今年棉田扩展的范围,他下意识地忽略了对周边的观察,在转过前头拐角的时候,便和一个只有十一三岁的少年撞了个正着。

好在两人行路的速度都不快,这才并未出现什么一方被撞倒的情形。

只有这少年手中的纸张被撞散在了地上。

戏志才在替他将东西捡起来的时候,发觉对方穿着的居然并不是乐平书院中的制服。

“你是……”

少年小声回道:“我是在伯槐先生的建议下来此地一行的,并非此地学子。如有冒犯之处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