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685)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沮授苦笑道:“明公,并州能依靠着这套耕作之法到今天这样惊人的亩产,是因为他们从并州到凉州再到司隶,其中已经有了一段五年以上重塑规则和发展秩序的过程。您告诉我,若是您要推行此道,该当如何做?”

袁绍迟疑了一瞬,方才回道:“让天子下达规范耕作的指令?”

这话他自己说出口的时候都有点后悔了,只因他很快意识到,刘辩作为天子更大的作用,是以天子诏书所代表的正统性,让他可以团聚起一批朝臣,让兖州、徐州、幽州这些地方听从于邺城的指令,却并不代表着,当这位天子所提出来的东西从政令变成耕作之法的时候,治下的黔首也要遵从于此。

袁绍也没有像乔琰这样,通过历年的扩张,形成在民事上累积的威望,也没有形成军屯和民屯之间交替的田地格局,这就导致了——

哪怕他手中忽然得到了这样一本实践证实其有效的农业“神书”,这也是一块送到了嘴边都没法直接啃食下去的肉。

他不能,或者说没有条件这样做!

若他贸然将其推广到冀州青州境内的所有地界,他要如何来解释自己所提出的举措确实能增产呢?

告诉他们,在被称呼为伪朝的长安朝廷治下,正在恪守执行的就是这样的条令,在这些举措和特殊田肥的帮助下,他们的亩产已经可以达到我们的三倍了,所以我们要向对方学习?

袁绍若是真这样说的话,跟在替乔琰宣传名声有什么区别!

甚至于,这也会是对他声望的进一步打击。

民众之中必然会有人要问,既然如此,他袁绍为何没能和乔琰一样早早想出这些利民之法?

算起来他的年纪还是乔琰的两倍有余,居然会比对面在长远谋划上差了这么多,还真是有够丢脸的。

沮授已从袁绍的神情上看出他做出了决断,便没说什么劝阻之言,只道:“我们还是太小看乔并州了,她在并州早年间的战绩把她这些打基础的手段都给遮盖了过去,导致我们现在要追,只能从中有选择的追。这本书也不算全无作用,其中有些耕作的农具和应对虫害的药物,我们还是可以尽快制作起来的。”

袁绍点了点头。

明明该当是喜获至宝的场面,却因为这出分析让他的心情一路沉重了下去。

纵然有沮授最后的那句安慰,他也根本没法开心起来。

或许唯独让他有些庆幸的是,这本书是先被交到沮授手中的,若是先到了他的手里,他先有了个盖棺定论的评价,再由沮授提出驳斥,那他的脸面也就更不好看了。

乔琰……这都要怪乔琰!

袁绍心中愤愤,一转头就看到袁熙此刻正在小心翼翼地端详着他的脸色,出声斥道:“看着我做什么,说下一条。”

袁熙指了指此时正在审配手中的那本《备急方书》,说道:“这是乔并州令华佗和吴普等人编纂出的医书宝典,此为最新校勘过的一本。按照常见出现的疾病和寻常人可操作的医治之法进行对照说明,令其传播到乡里乡间,减少疾病造成的人员伤亡。”

这东西乍听其名,也确实是个好东西。

可审配翻了两页后,给出了个和田丰对农书相似的判断,“此物对明公的作用虽有,却很有限。”

“这东西多誊抄几分送到各处的县乡亭里,令人持有,确实可以起到让人问诊看病的效用,但这本书的内容不少,要形成起码过百的数量,到底让谁来抄写?若是与并州那边持有的一字不差,又该当算作是谁的功劳?”

他话说得不太中听,却是个事实。

这东西本身誊抄的工作量就不小了,等交接到里长的手中,又将是另外的一份负担。

若是他们还没从清算税赋这些杂事上脱身,这备急方书大概无法起到里中医署的作用,甚至难保不会引发邻里纠纷。

比起传递到民间,这本书在他们眼下所面对的处境中,好像还不如放在中央,作为医官的参照用书。

袁绍:“……”

三种新纸,两本奇书,竟没有一样能给他带来足够有利的改变,甚至好像只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强调着他和乔琰这边正在拉开着怎样的差距。

他憋着一口气都要炸了。

偏偏他还不能怪责田丰为何要让袁熙将这些东西送回来。

田丰置身险境将这些东西拿到手已属不易,若是在邺城对他发出谴责之言,只会让下属寒心。

袁绍也难免怀疑,田丰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是不是因为他在这半年从并州辗转到长安的经历中,将有些在并州与司隶视为寻常的东西也当做了寻常。

一想到这种可能,袁绍就更有如鲠在喉之感。

他深吸了一口气,朝着袁熙喝道:“下一件,还要让我催你不成!”

袁熙将袁绍的怒气看得清楚,他此时已知道,自己绝不能再拿出一个看似算情报,却并没有多少用处的东西。

于是他心念一转,将骡子给拉到了众人面前。

“此物……此物我冀州该当有用!儿在回返冀州的路上测试过它的载重和耐力,确实惊人!父亲,并州将驴与马杂交,形成了骡子用于军备运输,我们为何不试一试?”

这和传播农书与医术知识的情况绝不相同。

只需要父亲下达一道指令罢了!

第268章 医属池阳

沮授说,农书这个东西不能贸然推行,因为他们的农业体系和并州不同,不能随意经历一个彻底重建的过程。

审配说,医书这个东西暂时只能做为辅助,只因他们没有这样多的抄录条件和执行人力。

骡子的情况就有些不同。

这只是调拨出来一批马匹和驴来配种的问题,并不需要考虑下面民众的执行情况,更不需要担心这样的举措暴露出去之后,会不会让人觉得他们是直接抢占了并州那头的发展成果。

此事充其量也就是对先秦时期前辈的效仿罢了。

因骡子在如今的认知中还是观赏动物的代表,袁熙又解释道:“我从并州获知此物的负载能力和食量后并未尽信,而是行到半路,借着与商队同行的机会让其多拉了一阵负载,而后才分开独行。期间的精粮消耗与负载重量都有详细记录。”

袁绍拧了拧眉头。

这种养“贵重”观赏动物来进行军资运输的话,但凡不是从袁熙的口中说出来,而是从一个他不能确信必然忠诚于他的人嘴里告知,他可能都要怀疑对方的用心了。

但说出这话的袁熙绝不可能背叛他这个做父亲的,也就绝没有什么借机挖坑之说。

他问道:“以公马与母驴生駏驉?”

駏驉也就是驴骡。

若只是如此的话,袁绍琢磨着也不是不能试一试。

然而他从袁熙这里得到的回答是,“不,是以公驴和母马生马骡。”

“若是如此的话此举有些不妥,”沮授开口道,“母马生幼马用于军备已是惯例,贸然更改反倒让明公所能派上用场的马匹数量削减。这个变更不做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