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676)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在提筷进餐的动作中,他们倒是还有几分士族风度可言。

但这个速度嘛……就实在是和平日里的习性大相径庭了。

直到人人面前的盘子都只剩下了骨头,乔琰才开口道:“我将此物命名为酱油,并希望列位中有开办酒坊的转向制作此物。至于对应的制作方法我会告知于诸位。”

“若你们所雇佣的仆役能精准完成酿酒的过程,我想此物的制作技法也可以掌握得很快,因为这就是以豆类发酵而成的,充其量也就是——比起原本的制酱过程,这种酱油的制作,需要你们能掌握全料制曲的工艺。”

何为全料制曲?就是将豆和面同时加入到制曲过程中的一种方法,能有效地提升酶解作用和原料的利用率,进而减少在原本的制酱过程中通过毫无节制地加盐来抑制乳酸的生成。

她抬了抬下颚,眸光中不无笃定之色。

在她面前的这些人已经用实际的表现向她证明了,他们并不是不喜欢酱油,而是此前的酱汁口味大大抑制了他们生产酱油的可能。

但有些东西能成为比酒受众更多的存在,必然有其实在的道理。

何况在此时提出用酱油作坊取代酒坊还有另外一个理由。

她说道:“当年我还未成为并州牧之时,在乐平通过在谷物中间种豆类的方法规避蝗灾,如今虽已有数年未曾再经历这样的灾厄,但三辅之地,凉并二州都曾深受其害,不可不防患于未然,故而我希望诸位于各自田间多种豆类,以豆类产酱油,以备蝗灾之患。”

“这酱肉荷叶饼中的另一种酱也为豆制品,为推行限酒令我也会将此物配方送上。”

在她话音落定后的好一瞬,在场无人说话,只有风声从此地掠过,发出一声响动。

他们并非是还沉浸在此前的新鲜味道中,而是在权衡,按照乔琰的这种说法,当他们彻底放弃了酿酒的行当,让此物变成了由官方经营的东西后,在酱油这个东西上他们到底能够获取多少利益。

酱油能拌饭,让原本没甚滋味的黍米饭变得可口起来,那么光是这一点就意味着它可以推行到千家万户之中。

若是她贸然说什么要让各家的田垄之上多栽种豆类,又或者是直接说什么要让他们将酿酒的产业全部交出来,他们大概都会选择当场翻脸,可当二者结合在一起,兼有一项新式的产业移交到他们的手中,这种抗拒的情绪早不知道飞到何处去了。

或许,比起继续去争执酒业份额,迎来乔琰的酿酒优势打击,还不如顺水推舟,前去侵占另外的一片市场份额。

如乔琰随后的话中所说,这种全料制曲之法中的配比若进行调整,所产出的酱油风味各异,就像酒有各种门类一般,各有发展的渠道。

这酱油的妙用也绝不只是在她所拿出的两道菜上,其余的都需要留待他们进一步挖掘。

怀揣着这些想法,对于乔琰所说的派人收拢酒坊内酒曲和余酒存货,由官方限时发售酒水等说法,他们都权当听过也就认了,顶多就是希望能先获得一份高度纯酒,将家中里外上下都清扫一番。

“这一点诸位可以放心,毕竟要将此令推广到三州各郡的每一个角落,还需要劳烦各位多有费心。”

终于将酒业收归官营,手中多了一条调控粮食和平衡收益的稳定渠道,乔琰心中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了下来。

这一批高纯度的酒只要他们别作死直接喝了,就算真用来浸泡祖宗的遗体,乔琰也懒得管他们。

她又补充道:“此外,我会再为各位提供一批新纸,希望诸位能多提出一点使用的建议,不日之后将会在长安发售。”

众人这才恍然意识到,在乍闻酱油这东西后,他们竟然一时之间忘记了纸张的存在。

先前的长安征求文稿活动已让他们体会到了这几种新纸的妙用,本就想从她这里多采购一些,如今她既主动提出要将此物作为拿出来的赠品,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旦此纸张在长安发售,为显示出身价,他们必然是最为忠实的用户。

建议是不会有的,最多就是用这纸张再表现一番他们对长安朝廷的忠实拥趸。

在他们用最开始送上的五十度白酒喝了个半醉,被下属搀扶着走下高台之时,天色已经有些泛沉了。

他们回头朝着高台上望去,只能隐约看见乔琰负手而立,目送他们远去,身边正是此次负责接待他们这些人的两位下属。

“谁又能说这不是宾主尽欢呢?”乔琰望着这些人的背影说道,“德祖,之后的酒业整顿之事就由你带人去做了,在收缴的时候替我趁机多挖点人。”

她收回目光朝着杨修看了眼,话中的潜台词不言而喻。

说是说得要让这些人全部转行,但她为了推行个政策都让出这么多好处了,难道他们不该投桃报李送一点人手吗?

总之抢人抢得没有越过这个度也就是了。

她又道:“伯觎先替我看着点这个酱油市场的发展吧,步入正轨后我正式将天子上书,奏请你为右扶风。”

卫觊颔首接下了这个任务。

但他忍不住问出了个在先前就想问的问题:“酱油的出现势必会挤压豉汁的市场,而经营豉汁的有不少是小摊小贩的生意,君侯对酒坊转行有了考虑后,对他们又是如何想的?”

卫觊虽出身世家,却对司隶的黔首多有关切之心。

听他这么问,乔琰回道:“伯觎难道没有信心随我一道将司隶建设成民有所盼、政有所为之处吗?他们会在此地找到更适合的位置的。”

纵然任重道远,起码也有今岁的丰收在望了。

这五月之末的田垄中,已能窥见三个月后丰收景象的苗头,让乔琰的允诺听来绝非空谈。

“行了,不在此地提此事了,等回去再说,”乔琰调转了话题,看着台下不远处还未曾离开的青年,朝着卫觊问道:“你是负责登记此次与会人员名单的,应当比我清楚,那是何人?”

他朝着乔琰指向的人看去,沉吟了片刻后凭借着印象回道:“倘若我未曾记错的话……此人乃是南阳张氏子弟。”

南阳乃是荆州与司隶相邻最近的一个郡,因如今的荆州牧刘表和长安朝廷的关系尚可,会有南阳子弟前来,又出现在此地并不出奇。

毕竟此番论酒会也并未限制往来之人的身份,能给出想要参与此会的理由就可以。

不过南阳张氏……

乔琰想到方才这人在听到了酒精消毒对大疫的效果后所做出的特殊反应,心中微微一动,“你说的南阳张氏,是否有个从事医道的官员,名叫张机?”

张机这个名字可能让人有些陌生,但他有个比他的名字更为耳熟能详的字,叫做——

仲景。

张机张仲景!

写出了方剂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

第264章 作品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