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655)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不过是要等到五月之末罢了。

但要祢衡说来的话,这个时间同样让人不免疑惑。

五月末,距离此时还有一个月,战线稍微拖得长了些。

虽然按照乔琰的说法是,既然要制定新规矩,那就要让人细思权衡,考虑到底要不要前来长安,亲耳听听这规矩,再给人留出在路上的时间。

可哪怕是从最东南的地方闻讯赶来,也大概并不需要这样多的时间。

更不必说,那个方向的人还大多不会来到这里。

祢衡心中思忖,还是觉得乔琰另有所图。

只是眼下杨修觉得她此举妥当,蔡邕荀爽等人都在乐平稳坐泰山,卢植王允只字未发,他有傲气却不是没有眼力,便是再观望些时日再出声也不迟。

这个将论酒会推迟到五月底的举动,并不只是让祢衡觉得奇怪,被乔琰随后请来作为杨修副手的卫觊其实也有同样的疑惑。

早对乔琰有所看好下注的卫觊在去年十月里替她延请来了张芝,又以河东世家的名义收拢河内方向的民众,在这长安朝廷建立后,乔琰也自然而然地对他发出了出仕的邀请。

但因卫觊在早前没有实际的履历在手,所以先让他协助杨修完成这出论酒会。

而后再以此功出任为乔琰所举荐的右扶风。

直接从太守这一档做起,即便是卫觊出身世家名门,在本事上绝不差,又摊上了一个有些特殊的时候,也着实是高升了,更难免为人所诟病,除非……

除非乔琰笃定,这出论酒会所能起到的效果,绝不只是一个限酒令而已。

卫觊观乔琰面色沉静,其中分毫也没有被近来长安城中的一些声音所干扰的样子,心中有了些揣测,又听她说道:“与其说是论酒会,不如说这也是长安尽显其都城风范的盛会。”

“若无一个可能打破全胜神话的噱头在前,又如何能让人将目光都集中在此地呢?”

卫觊依然有些不解。

不过他已从乔琰的话中听出了些门道来。

想到他进城来的途中专门往城南绕行的一遭,一如同样从东面而来的张昶兄弟所做的那样,他便下意识地开口问道:“那城南的长安路也是其中的一环?”

虽然还没到土法水泥路彻底养护成型的时候,却也已经能让人看出几分端倪来了。

随着时日推移,从开端的“长安”二字到从桂宫对应出的末端,都逐渐形成了板结成块的样子,就像是一块浑然一体的巨大石块。

从表面上来看,原本湿漉的水泥表面也在阴干之中变成了干燥的平面,好像已从可以在其上刻画转为了不能留痕。

当然,到底是不是真如卫觊所猜测的那样,还得等到真走上去之后来做出个验证。

乔琰也没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回了句“你很聪明。”

和卫觊这种聪明人说话还是很舒坦的,尤其是他这人聪明归聪明,走的却是务实的路子。

在乔琰暗示另有其他项目后,他也并未多问,便接下了和有酿酒行当的世家打招呼的任务。

乔琰盘算了一番,负责接待的身份代表和形象代表都有了,奇观在养护中,竹纸在五月能送来第一批,高浓度的酒精可以直接从并州送来,其他的东西也早已筹备妥当,那么在这场盛会开办之前,她已没什么要做的了。既然如此,也不必将精力都集中在此事上面。

于是那些在四月末五月初抵达长安的人便听闻,乔琰这会儿人已不在长安城里了。

丢下了这么一个大新闻之后,她就丢下长安城里的风暴,自己跑了?

众人刚面面相觑,又听闻乔琰其实是去折腾长安上游的渭水防治去了,只能坐了回来。

打从四月中旬开始,长安周遭的田垄上就已经是新苗青青的样子,虽还未到繁盛的时候,但其间生气勃勃之态,也不免让人在明知尚有存粮的情况下,也觉望之心喜。

这关中平原引渭水及其支流浇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确实是一片适合耕作的田地。

眼前景象,让人很难想到在数年前此地还曾经经历过三辅蝗灾的灾劫侵袭。

但要乔琰来看,关中平原需要提防的绝不只是旱灾。

目前担任着都水使者的毕岚也同样是这个想法。

乔琰在顺着河岸走的时候便听到毕岚说道:“渭水到了夏季的时候多有水患问题,目前的支流虽多,但还是难以保证不会出现倒灌的情况。要想确保今年的耕作成果不会遭到意外破坏,我们还是该早做准备。”

事实上不只是渭水有这种情况,改道频频的黄河在目前这个阶段出现这个情况才多。

好在眼下在黄河流域的军屯数量有限。

凉州的金城郡军屯用的是湟水段,武威郡用的是祁连山下的卢水,并州除却白道川之外其他灌溉所用的均为支流河道,汉中就不用说了,用的是汉水,而关中则是渭水。

比起现在就考虑黄河改道漫灌这样的问题,还不如考虑渭水的治理。

在先有了在凉并二州开凿河道水渠的经验后,毕岚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将注意力转移到渭水上来。

现在又有了刘焉这位好心人所提供的都江堰工程人手,毕岚也多出了不少帮手。

伏寿跟在乔琰和毕岚身后,听着二人讨论要在八月前完成对渭水的初步管控,在手中的本子上奋笔疾书。

早两年间,她因为希望身在家中足不出户的人也能对山川河流景象有所了解,在乔琰的鼓励下从记录并州的河流走势特征开始做起,当她将势力范围拓展到子午岭的时候,伏寿也跟着跑来了泥水流域。

越是记载,她也越是觉得,将河流之莫测变成有序的水利工程着实有趣,这才是为何会在乐平月报上见到伏寿所写的二州水利之言。

所以现在她也跟在后头,听得格外专注。

或许是因为以乔琰这位君侯为代表,在外担负重责的女官女将逐渐有了姓名,出门在外的女装中也出现了一派走精简干练风格的,伏寿此时所穿的就是这一种。

也正是这种着装能让她跟在乔琰身后,轻易在渭水所冲出的滩涂地边缘走动,并未弄得一身狼狈。

毕岚伸手朝着前方指去,说道:“那就是益州水利人手所带来的四种调控水流的装置,在这片河道支流我们都做了搭建,以确认其效果。”

古代的防止水患,不可能做到像是现代这样轻易修建钢筋水泥的堤坝,但古人也有着自己的智慧。

从都江堰工程处带来的就是其中的四项典型。

其一就是乔琰和刘焉提到过的竹笼,将竹篾编织成圆形的笼子,里面装上石块,这就是一个护坡的构件,也是都江堰工程中出现最早的一个。

其二名为杩杈,是一种由多个三角木架组成,用于堰口截流的装置。

其三叫做羊圈,但和寻常羊圈不同的是,木桩里关着的不是羊而是石块,乃是河流急险段用于水流防冲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