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632)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何为效仿萧相国事?

便是让刘虞对乔琰给出的待遇,参考刘邦对萧何给出的待遇——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这条等同于是将权臣从上朝的正经礼节之中摘了出来。

礼官只称官职不直呼其名,上朝不必以小步快走的走法,可佩剑穿鞋进入大殿。

得到这条准允的,比起大司马,恐怕更该算是权臣之极!

事实上,董卓刚抵洛阳摄政、扶持刘协登基的时候,就勒令过刘协对他给出了剑履上殿的待遇,比起大司马的名分来说,这条特殊的待遇,更得算是个危险的信号。

前汉后汉的跋扈外戚中,也有数人有过这样的待遇。

但鲜于辅说的是“效仿萧相国事”,又将这个举动的性质造成了一点小小的推移。

萧何当然是没有反叛于大汉的,甚至在刘邦死后他还担任了两年汉惠帝的臣子,最后得到了“文终”这样的谥号。

以刘虞和乔琰的年龄差距来看,刘虞是必然会死在乔琰的前头,这个效仿萧何故事的说辞,倒也不算错。

见刘虞的脸上露出了几分意动之色,鲜于辅又道:“此番汉中之战不适合给出这样的封赏,只因大司马进军之前所打的只是会猎名号,若破格再升,便是将刘益州彻底推到了对立面。但下一战再有胜,便可用了。”

“此外,大司马升无可升,她的下属却还可以。陛下不妨从此处着手。”

乔琰麾下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实在不少,幽州那头镇守在居庸关的张辽,辅佐乔琰出兵汉中的赵云,都是其中翘楚。

要不是张辽的及时救援,刘虞很可能已经和他的妻兄一样死在了滨海道,成为了公孙瓒的战绩,又哪里还能如此时一般坐在大汉天子的位置上。

然而张辽现在的位置居然还是并州的武猛从事,这就实在配不上他的战功。

提拔乔琰的手下算不算是对她的嘉奖呢?也应该算的。

刘虞心中一定,“就按你说的做。”

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作为击败公孙瓒和袁绍等人分批给出的奖励,或许还能对她给出另外的一些特殊待遇。

此外,乐平食邑在不超过大汉历代标准的情况下逐步累加。

对她的下属给出的官职委任,则在乔琰回返长安后向她问询,以免在委任上出现什么差错。

这就妥了!

刘虞解决了个大麻烦,心中松快了不少。

他忽然想到什么一般,朝着鲜于辅问道:“说来,若我未曾记错的话,除却对臣子的下属进行加封之外,对臣子的家属进行加官进爵也是个法子,为何你没建议我对兖州乔氏中的人才进行委任?”

鲜于辅摇了摇头:“陛下倘若真这样做了,大概比将人封作关内侯还要像是个结仇举动。”

刘虞讶然:“这是何故?”

鲜于辅回道:“前阵子大司马府中还闹起来过,我听到动静带金吾卫过去了一趟,说是兖州乔氏子弟被大司农和大司马府长史给拦截在了外头,郭长史说的是,因大司马征讨汉中未回,大司马府中又有不少涉及军情机密之事,不宜让外人所见。”

“要我说这理由也合理,兖州乔氏赶在这种时候才前来长安,兖州又得隶属于邺城朝廷,谁能说清到底是来自荐的还是来做探子的。大司马府长史还将他们安排在了驿馆内,令人妥善安排衣食起居之事,已算得上是最妥善的处理了,他们倒在那里说自己并不算外人,是郭长史他们在未曾问询于大司马的情况下贸然行事,对他们不敬。”

“郭长史直接让人以扰乱长安秩序为名,把他们送去军屯服劳役去了。他说等大司马回来就与对方辩个是非曲直,大不了就是他郭嘉的脑袋不要了。反正他遵照的是大司马走前说的规矩——”

“严禁有人踏足军机重地,除非是当朝天子亲往。”

鲜于辅无奈得很,只能先照做了。

因此事还没个定论,又得算是家事,鲜于辅就先没和刘虞说。

现在看他差点要给乔氏封官,赶紧说了出来。

他道:“要我看陛下就不要多管这件事了,这兖州乔氏怕是要跟大司马闹出些矛盾来,大司马又与他们素无太多往来,难保不会行大义灭亲之事。若真对他们封官进爵,才真是赏赐不成反成仇了。”

“你说得对,”刘虞颔首道,“此事我们还是别插手了。”

宁可选择保险一点的封赏方式,也莫要在这种家务事上沾染是非。

在那信使抵达长安的第二日,乔琰便领着部从与那浩荡的粮车抵达了长安。

为显对大司马此战宣扬汉廷之威的嘉奖,刘虞亲自出城来迎。

夹道围观的百姓看到的,便是那意气风发的乐平侯下马行来,手捧节杖,在呈递于天子面前的俯身一拜中,朗声说道:

“臣兵进汉中,幸不辱命,今日得粮百万,敬奉于长安。”

第245章 征东战书

彼时她这位大司马领兵而去,于长安百姓看来有多风光,在她回返的时候,这种风光便更上一筹。

由天子亲自在长安城外迎接其凯旋的将领,个中荣膺必定刊载于史册,更何况,她还有着堪配这份皇恩的功勋。

她手持天子所赐予的假节钺之杖,完美地履行了其巡视南方、平定汉中的义务,为长安朝廷又多带回来了一个后备的产粮之地,也震慑了一方并不那么安分的诸侯。

现在这份持节的权柄依然没有被收回。

因为作为乔琰那句“敬奉于长安”回应的,是刘虞所说的“其乱未平,朕与大司马还当努力”。

换句话说,下一次乔琰出征的时候,她依然会带上这样的一支节杖,代行天子征讨之权。

如若说大司马的位置已经代表了在官职上的最高峰,那么这份来自刘虞的信任就是在待遇上的至高点。

虽然也难免会有人说,站在这种位置上的人稍不留神就会跌坠下来,每一步都需要如履薄冰,以防在哪一日跌坠了个粉身碎骨,但当此时还没有那种“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新科状元郎传说的时候,乔琰这种十九岁的大司马,直接奠定了今时之人对少年意气风发的全部想象。

随后,长安的粮仓接管了这份入库的巨额粮食。

早在乔琰出征汉中期间,程昱已经在她的授意下举荐秦俞为大司农从属的都内令,所以负责登记这一笔粮食入库的该当算是乔琰的自己人。

不过这一次有些特殊,当运载着这百万石军粮的粮车进入长安郭区的仓库之时,随同刘虞一道迎接乔琰的臣属均在此地。

益州的米粮大多是稻米,其中也夹杂着一部分粟,和其他地区所产出的粮食有着明显在品类上的区别。

也正因为这种区别,这份数量惊人的粮食看起来更加像是上贡,也就让人更生出了一份对长安朝廷的信心。

卢植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朝着乔琰问道:“那益州当真有如此惊人的米粮产量?”